-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富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富锦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 颁布“解负令”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 废除“六一汉”制度 D. 恢复长老会议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故B正确。颁布“解负令”,有利于债务奴隶的解放,与工商业奴隶主无关,故A排除。废除“六一汉”制度,也有利于债务奴隶的解放,故C排除。恢复长老会议制度,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故D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 2.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 A.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体现的是商鞅因为取信于民而使改革顺利进行。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选修一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3.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 废除土地私有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 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 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A 【解析】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是商鞅变法中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主要不是改变生产关系,不符合题干中“决定性步骤”的要求,排除BCD项。 4.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A. 实行均田制 B. 推行三长制 C. 整顿吏治 D. 迁都洛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B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5.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新租调制 D. 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中只有“汉化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在鲜卑族内部其实就已经存在分歧的,汉化政策其实对北魏来说是两个极端的影响,进入了封建社会,但也抹掉了鲜卑族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明的民族特色,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6.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本题排除A选项,选择B选项。C、D 选项与材料关系无关。 7.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改革家往往要付出代价,但不意味着改革者都不会有好结果,排除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更要有毅力可坚忍不拔的精神,排除B,C符合题意;改革只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即可,不一定要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排除D;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变法·中国古代的变法的认识 8.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 马丁·路德 B. 克伦威尔 C. 亨利八世 D. 加尔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的含义是信仰即可得救,即“因信称义”,倡导此主张的人是马丁·路德,答案选A。BC两项与此主张无关;D项强调“先定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主张 9. 下列对宗教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宗教改革运动发端于德意志 B. 宗教改革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加尔文教和英国民族教会居合法地位 D. 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A;宗教改革运动要求实现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加尔文教一度视为异端,故选C;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排除D。 10. 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表明( ) A.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民 B. 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 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 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揭示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严峻背景,阶级矛盾激化,农民斗争风起云涌。为维护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护统治。所以应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 11.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 A. 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 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 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的矛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就使原有的上层建筑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故C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12.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 革除封建礼仪 B.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 带动文明开化 D. 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所给出的时间,天皇是日本的象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天皇剪发一事说明天皇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开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措施 13. 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 A.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 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答案】D 【解析】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应该是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故D正确;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属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最有远见的,故A 错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属于经济领域,也不是最有远见的,故B错误;建立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方面,故C错误。故选D。 14. 俄日两国均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说是因为俄日两国( )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 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 缺乏民主传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须从两国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并抓住题干的限制词:从根本上,故应从经济上归纳。从经济上看,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只能通过统治者以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排除BCD项,A项正确。 考点:俄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点评:本题通过俄农奴制与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方式相同的原因的分析来考综合比较分析能力。比较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从背景、方式、内容、目的、性质、结果与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 15.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 《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的创办 D. “公车上书” 【答案】D 【解析】1895年的“公车上书”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掀起宣传变法的高潮,故选D;在1898年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提出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变法,排除A;强学会清末资产阶级创立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排除B;《中外纪闻》是强学会成立后由维新派主办的第一份报刊,排除C。 16.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 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答案】D 【解析】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法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措施,虽未设议院立宪法,但改革了旧制,就是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和冲击,A错误。“开国会、定宪法”是维新派根据当时的国情,从自己的阶级地位出发提出的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维新派以“民智未开”为由,反对民主共和制和革命,C错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对封建势力的妥协,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他们改良变法的最大政治愿望君主立宪在变法措施中没有体现出来,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前期的理论宣传方面维新派积极宣传开国会、定宪法,行民权,但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放弃了这一主张,其原因在于维新派希望在并无实权的皇帝的领导下推行变法,故他们向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17.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 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不是指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故选C。其它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 18.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是( ) A. 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 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 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参加一战的认识与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虽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但中国的参战,尤其是中国参战劳工在战争中的表现,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正如题干中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言。分析选项,A项最为准确。所以应选A。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一战的贡献 19.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 A. 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 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 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方各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B与题意相符,排除ACD。故选B。 20.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二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你认为这次战役应是( ) A. 不列颠空战 B. 敦刻尔克战役 C. 中途岛海战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由“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得知这次战役指的是敦刻尔克战役。所以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敦刻尔克战役 21. 下面两幅图片均是美国二战中的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 我们需要护士!更多的护士! 先生们,把这些传统的活留给我们吧! ①战时,妇女大量加入生产,为前线做了巨大的贡献 ②战争的血色残酷里,白衣天使们是生命的希望 ③随着妇女活动范围的扩大,战争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④美国为了谋求世界霸权,不惜牺牲妇女的利益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妇女的地位和影响,妇女积极走向前线,支援战斗,在二战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④与题干不符,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 22.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 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 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 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美、英、苏、中在宣言中签字排序的特殊性,反映了其他各国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作用,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作用 23.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A. 独裁与民主 B.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 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答案】A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及认识 24. 下列漫画反映了某国某段时间在欧洲的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为( ) A. 英法结盟政策 B. 英俄结盟政策 C. 三国协约 D.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英国外交政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大陆均势”又称“势力均衡”或“光荣孤立”,这是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外交政策,其在世界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该项政策自实施以来很好地维护了英国的利益,并深得英国外交家的推崇。其“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利益,实现“光荣孤立”,本题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英国的绥靖政策 25.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 A. 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B.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 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其中尤以德国意大利最为严重,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26. 斯大林曾说:“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 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 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 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二战的反思,二战对战争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所以战争没有胜利者。 27. 国际联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纽约,这些事实表明( ) ①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 ②世界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区转移 ③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 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 28.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下列关于这一条约的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B.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C.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共管 D. 以“委任统治”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这一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29.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 A. 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 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 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 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五大国在利益的争夺上有共同点和不同点,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利益。由于各国实力不同,处境不同,又各有侧重。但根据自身实力提出要求。这一点是相同的。在三个干扰项中A、C两项干扰性较强。对待战败国德国问题上,英美与法的观点是不同的。D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内客。故A、C、D三项被排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 30. 当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口述史学悄然兴起的今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历史的当事人或亲历者以及事件内幕的解密程度等因素。下列主题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 ) A.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发生 B. “国家干预经济危机”的措施 C. “美苏之间冷战”的五十年 D. 德国法西斯制造“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惨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方法研究的理解。由“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历史的当事人或亲历者以及事件内幕的解密程度等因素”,由此可知在备选项中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德国法西斯制造“奥斯维辛集中营”杀惨案。故选D。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岳麓版选修Ⅰ (1)根据材料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结果哪些相同之处? 材料二 “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此次藩制改革,有如另纸布告。兹仅揭示其纲领,至于实施细节,诸藩当体察朕之旨意,斟酌其宜。务必铲除旧弊,不致有名无实,图示收效显著为要。 ——明治天皇 (2)结合材料和有关史实思考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不同:俄国改革原因是与英法争夺殖民地战争的失败,暴露农奴制的落后,国内矛盾激化;日本改革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相同: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发展了本国经济;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第一、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第二、日本从封建统治阵营中分化出的改革派,实力强;第三、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第四、日本明治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得以真正实行;第五、有比中国较有利的国际环境。 【解析】(1)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遭到惨败,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不得不自上而下地实行农奴制改革;美国1853 年叩关以后,日本民族危机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幕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使它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由于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封建主义残余。 (2)日本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相比较,比较薄弱;日本资产阶级化的武士阶层比中国的维新派势力较为强大;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因此,它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为有利,而且有明治政府对维新运动的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只依靠并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1920年初成立的国际联盟声称,其目的是在于“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 材料二:1944年8月至10月,美、英、苏、中四大国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拟定了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案。与会国并达成以下协议:一、鉴于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失败的历史教训,联合国大会重要决议只需得到会员国的2/3多数通过即可,大国为常任理事国并享有否决权,所有会员国必须接受安理会决议的约束并予以执行。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规定: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以促进国际合作。 材料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天美国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诬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的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安理会通过一项盗用联合国旗号掩盖美国武装干涉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军”建立由麦克阿瑟任总司令的统一司令部。以后美国纠集了15国组成的“联合国军”直接参战,使朝鲜战争国际化。 材料四:1973年12月,联合国在委内瑞拉召开了第三次海洋会议,经过9年11次会议,1982年4月30日,终于以压倒多数票(美国反对、苏联弃权)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各沿海国有权确定至多达12海里的领海宽度,沿海国有对其大陆架进行勘探和资源开发主权。 ——以上均摘自黄山书社《世界现代当代史》 回答: (1)举一例驳斥材料一中 国联“声称”的目的。国联的实质是什么? (2)中国能出席四大国敦巴顿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为什么能够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其影响如何?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未能为中国主持公道,未能保证中国的和平与安全。(或国联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实际上是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联合国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操纵,当时是在苏联缺席和大批亚非拉国家没有加入联合国及国民党当局占据联合国席位的情况下,通过了一系列干涉朝鲜内政的决议。其影响是开了以联合国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的先例,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的色彩;使朝鲜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并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国家为所欲为的场所。 【解析】(1)可以举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如何处理日本的问题,对待中国国联未能为中国主持公道,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国联实际上是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从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去分析,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收回了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由材料“美国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诬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的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安理会通过一项盗用联合国旗号掩盖美国武装干涉的决议”归纳出美国为什么能够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因。第二小问,美国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而且使得朝鲜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并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 (4)由材料“终于以压倒多数票(美国反对、苏联弃权)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说明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成为伸张正义的舞台。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权模式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一种稳定性,但是主持或操作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则易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严重影响国家政治走向,甚至决定国家命运。 (1)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德国为例,说明国家主持或操作政权的政治主体如何影响了国家政治的走向?形成两国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反法西斯国家为了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建立了反法西斯联盟。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3)当前,法西斯主义有何新发展?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保存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德国:1933年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原因: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经济实力不同,统治者个人素质不同。 (2)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反法西斯同盟在军事上相互配合,在政治上相互协商,在经济上相互支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3)新发展:极右势力发展,否定侵华史实,美化战争,右翼分子篡改、伪造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 认识: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要时刻警惕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国与国之间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从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意义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积极对外扩张,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第二小问,原因要从两国的历史传统、经济实力和统治者个人素质等不同角度去分析。 (2)本题主要从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回答,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反法西斯同盟在军事上相互配合,在政治上相互协商,在经济上相互支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3)第一小问,主要以日本为例,否定侵华历史,美化战争,伪造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法西斯主义抬头。第二小问,主要从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国家之间要加强合作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