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调研 高二历史(选修)2019.0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 A. 代表没落的阶级 B. 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 C. 对现实政治不满 D. 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说明其对现实政治不满,故C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并不代表没落的阶级,故A错误;道家和墨家并不提倡仁政和民本,故B错误;儒家、道家和墨家主张并不相同,并不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故D错误。‎ ‎2.《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 B. 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正确;西汉董仲舒已经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故C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3.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正确;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B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无法体现王阳明“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排除D。‎ ‎4.李贽讲“人必有私”,并说“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天下尽市道之交也”;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这两种观点都 A. 体现了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B. 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观愿望 C. 批判了理学家们的虚假说教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人必有私”“‎ ‎ 亦吾人禀赋之自然”,说明李贽认为私心是人的本性,追求利益也是人的本性,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态度。“盖皆本也”体现出黄宗羲主张发展工商业,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要求体现。故二者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材料强调利也是合理正常的,并没有重义轻利,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主张方面,没有涉及到政治上的反对君主专制,也没有针对理学的虚假说教,故BC项错误。‎ ‎5.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 B. 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C. 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一场“革命”是指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欧洲的传播方式革命,另一场“革命”则是指路德通过利用这项新技术来传播和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思想利用印刷术传播更快,故选A;由于腐朽的天主教会已经成了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才有了宗教改革,而没有印刷术革命同样必然会发生宗教改革,故排除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题干仅提到了技术进步对思想解放的作用,并没有提到思想解放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故D的说法错误,所以排除。‎ ‎6.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关于下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 B. 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C. 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 D. 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故排除B项;书法艺术不能表现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追求,故排除C项;题意反映了宋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而不是得意忘形,故排除D项。故选A。‎ ‎【点睛】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一个为自发阶段,一个为自觉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的是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人们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魏晋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和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书法日臻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7.严复发表《原强》一文,指出:“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由此可见严复更主张 A. 倡导富国强兵 B. 学习西方制度 C. 突出中西差异 D. 关注民众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富国强兵和学习西方制度都属于严复所说的“标”而非“本”,严复所说的“本”指的是“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根据“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可知严复更注重“本”而非“标”,即更关注民众的启蒙,与突出中西差异更是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严复更关注的是“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的“本”。‎ ‎8.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ˋ文的形式ˊー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他旨在 A. 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B. 废除格律诗推广新诗体 C. 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D.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说明白话文只是形式上的问题,要打破的是旧的精神束缚,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要求打破旧的精神束缚,没有涉及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故B项错误;材料“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是要求打破旧的精神束缚,故C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要求打破旧的精神束缚,没有涉及推翻旧体制建立新社会,故D项错误。‎ ‎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10.孙中山说:“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C. 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 认识到工农阶级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知“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提出反帝主张,这是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只有推翻帝国,建立民国,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独立。故排除ACD,选B.‎ ‎ 点睛: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 ‎11.逄先知、金冲及的《毛泽东传》中讲到:“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毛泽东)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毛泽东通过这一调查 A. 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B. 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C. 总结了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 D. 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故B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都已经结束,如果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线索把握不清,容易误选A、C两项;材料侧重于经济调查而非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排除D。‎ ‎12.“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B.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突破了人们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思想禁锢,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B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C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D是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国家统一的学说。‎ ‎【点睛】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科学地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把改革开放深化推向一个新阶段。‎ ‎13.1984年,新中国的又一重大科研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后,科学家邓稼先欣喜地写下了“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该诗反映的第一代“轻舟”‎ A. 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 B. 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 使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步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中国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和卫星通信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结束了中国长期租用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故可知第一代“轻舟”为1964年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故A项正确。B项,1970年“东方红Ⅰ号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排除。C项,200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排除。D项,原子弹的研制与信息化发展无关,排除。‎ ‎14.“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A. 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 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可以得出所述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是在文革之前;C是在1995年提出的;D是在1956年,在文革之前。‎ ‎15.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的思想 A.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B. 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 使人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D. 使人开始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罗塔戈拉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其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使人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使人开始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故D项错误。故选A。‎ ‎16.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A. 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B. 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 C.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 D. 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故A正确;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故B错误;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故CD错误。‎ ‎17.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A.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 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 C. 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D.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可知这场运动强调的是理性和反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启蒙运动,B选项符合题意。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之一,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C选项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D选项排除。‎ ‎【点睛】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18.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 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B. 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C. 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D. 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不符合题意,故A 错误;量子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故B错误;牛顿力学体系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故C错误;材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体现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故D正确。‎ ‎19.“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同时,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还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 率先应用于新兴棉纺织业 B.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C. 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D. 推动电力工业的建立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可知反映的是电的发现和使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棉纺织业无关,A选项排除。蒸汽机的改进与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选项排除。材料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关,D选项排除。‎ ‎20.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的发达并不一定能带来历史的进步,相反倒有可能将人类囿于技术的异己力量之中。”下列作品风格与此最贴近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故A错误;《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故B错误;C是《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故C错误;D是《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故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田归国家所有,按户按口分配。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对于奴婢和壮牛受田亦有规定。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任职高低,所给公田亦有规定。其次,又相应地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按户纳税。‎ ‎——《中华文明史》卷二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据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和租(户)调制。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北方的发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2)制造舆论;利用君主权威;凝聚人心。‎ ‎(3)评价: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认识: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要符合实际。‎ ‎【解析】‎ ‎【详解】(1)措施,据材料一“田归国家所有,按户按口分配……又相应地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按户纳税”即可从均田制、租(户)调制等方面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结合所学从稳定秩序、促进生产、改善财政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策略,据材料二“利用卜筮制造舆论……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即可从制造舆论、君主权威、凝聚人心等方面归纳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 ‎(3)评价,据材料三“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封建化、历史趋势等方面回答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发展动力、改革与实际的关系等方面回答对改革的认识。‎ ‎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迫使沙皇政府走上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1861年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了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的“战争”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在“政治上层建筑”上进行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的理解。‎ ‎【答案】(1)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影响:加剧俄国国内矛盾,引发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改革;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动摇了其在欧洲霸权地位。‎ ‎(2)调整:建立地方自治机构;改革司法制度(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进行军事改革(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管理);教育改革(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3)理解: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由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 ‎(1)此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对材料分析后可知,材料中所讲到的改革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次改革前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加剧俄国国内矛盾,引发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改革;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动摇了其在欧洲霸权地位。‎ ‎(2)此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材料只是讲到了调整,并没有涉及具体调整的内容,我们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俄国1861年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政治变革较为缓慢。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推行一些改革,主要有:建立地方自治机构;改革司法制度(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进行军事改革(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管理);教育改革(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3)此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的作用突出体现在经济近代化方面,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由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深刻地改变了日本,其影响更波及整个东亚地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71年,日本政府派遣岩仓具视率领使节团出访欧美,主要目的是与列强谈判,希望各国宽免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节团的另一项任务是考察列强国情,作为维新的参考……19世纪,国与国之间完全奉行丛林法则,岩仓使节团不断碰壁,没有一个西方列强愿意宽免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身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恼之余,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在美国,方兴未艾的现代教育向新大陆辐射着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和一往无前的奋斗激情;在英国,“世界工厂”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空前的强大和自信;在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向东方来客耳提面命地传授了“强权即公理”的外交秘籍。上述三国的经验分别成为了后来明治日本普及教育、发展工业和武力扩张的重要参考。‎ ‎——《明治维新150年:最后的武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教育、政治三方面说明日本是如何借鉴欧美国家经验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对外关系为例,论证“国与国之间完全奉行丛林法则”(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280字)。‎ ‎【答案】(1)工业: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仿效欧美教育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设立文部省,建立了大中小三级教育体制。‎ 体制: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建立君主立宪制。‎ ‎(2)明治维新前,美国等国通过“黑船事件”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等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打开了日本大门。‎ 明治维新时期:一方面,日本逐渐废除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独立;另一方面,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吞并朝鲜,侵占琉球,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解析】‎ ‎【详解】(1)借鉴,据材料“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方兴未艾的现代教育向新大陆辐射着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和一往无前的奋斗激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殖产兴业”、近代交通通讯、近代教育体制、颁布《日本帝国宪法》等方面说明日本是如何借鉴欧美国家经验的。‎ ‎(2)论证,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治维新前的“黑船事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独立和对外扩张等史实论证“国与国之间完全奉行丛林法则”。‎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摘编自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 材料二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材料三 “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 ‎——张居正《杂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天顺民”和“顺天逆民”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不得存”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你认可张居正的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答案】(1)“逆天顺民”:屈原反对秦国完成统一;以身殉国表达对楚国的热爱。‎ ‎“顺天逆民”:秦始皇统一天下;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原因:秦始皇父子大兴土木;胡亥资质平庸;诛杀能臣,任用奸佞。‎ ‎(3)认可。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如果后继者贤良,秦未必短命而亡。‎ 不认可。秦统一后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六国幸存者中不乏有复仇者。‎ ‎【解析】‎ ‎【详解】(1)根据“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可知逆天顺民的表现是屈原反对秦国的统一,以身殉国表达对楚国的热爱和忠诚;顺天逆民的表现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但秦朝的保证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2)根据“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肆意极欲”、“诛斯、去疾,任用赵高”可知秦“不得存”的原因是秦始皇父子大兴土木,人民负担沉重,胡亥资质平庸且诛杀能臣,任用奸臣。‎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张居正认为如果秦始皇有个贤能的继任者,继承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未必二世而亡。对张居正的看法可以赞同,但也可以反对。如果持反对意见,可以从秦朝暴政的角度进行论证,与继承者是否贤能无关。‎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他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和制订宪法,被尊为美国国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盛顿就任总统之后,全世界的目光全部聚焦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已经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能否在政治领域再创辉煌呢……宪法也遭到了质疑,除了新泽西、特拉华以及乔治亚三个州对宪法持肯定的态度之外,其余各州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对态度……对新政府持否定态度的人也不乏其陈。一些人担心联邦政府对各州的控制力太弱,这样就无法保证政策法规的实施。‎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材料二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而站到外国的立场上去呢?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命运同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交织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之中呢?‎ ‎——华盛顿《告别辞》‎ 材料三 1782年5月,华盛顿手下刘易斯尼古拉主张美国应成为以华盛顿为国王的君主国家。对此,华盛顿说:“我怀着极为诧异和震惊的心情认真拜读了阁下的意见书,实不相瞒,先生,我从未想到军旅中竟会产生出犹如阁下信中所陈的那种意念……对此我实在感到深恶痛绝,不能不严加申斥。”‎ ‎——(美)大卫•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怎样的巨大成就?华盛顿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2)材料二中华盛顿的外交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其目的和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杰出的个人品质。‎ ‎【答案】(1)军事成就:领导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 贡献:担任制宪会议主席,制定1787年宪法;不当终身总统,创立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2)外交主张:不卷入欧洲内部的冲突(不介入欧洲政治)。‎ 目的:维护国家利益;创造和平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 地位:孤立主义先导(孤立主义外交在长时期内为美国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 ‎(3)品质: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他已经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能否在政治领域再创辉煌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独立战争胜利的方面指出华盛顿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怎样的巨大成就。再从1787年宪法、总统任期等方面归纳华盛顿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2)本题据材料二“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华盛顿的外交主张。再结合所学即可从国家利益、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说明其目的。再从孤立主义的角度回答其地位。‎ ‎(3)本题据材料三“我从未想到军旅中竟会产生出犹如阁下信中所陈的那种意念……对此我实在感到深恶痛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坚持民主、注重国家利益等方面简析华盛顿杰出的个人品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