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
www.ks5u.com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3.结合民国成立后的社会现象,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实施“新政”,但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统治。这使更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组织基础 (1)兴中会:甲午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指导思想 (1)十六字纲领: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4.革命运动 同盟会成立后,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涌现出一批无畏牺牲的革命党人,如:徐锡麟、秋瑾等。1911年4月27日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 5.“预备立宪”骗局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保路运动 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湘、鄂、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后四川保路运动又发展为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 (1)时机 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去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革命党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经过 ①1911年10月10日,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 ②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③武昌起义后两个月内,全国十多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3.建立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诞生。 4.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内外交困:袁世凯在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令南下攻陷汉口、汉阳,又以武力威胁,诱使革命党议和,使革命阵营分裂加剧。 (2)孙中山被迫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 (3)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3)性质: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 (1)深远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上:①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观念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5)社会习俗上:促使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2.局限性:并未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名词解释] 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和保卫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做的一切努力。狭义的辛亥革命指武昌起义。 [易混易错]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性质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知识拓展] 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 内涵 评价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但未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思考探究]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果实? 金版点拨:可从袁世凯的实力和手腕的强大,帝国主义对袁的支持和对革命的破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清政府的软弱等角度分析。 [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推翻封建制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主题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②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于④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列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内容,读史料时关注①②③④。 史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 金版参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 (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从法律上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但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难保民主。开因人设法之例,对后世影响不好。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一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②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③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二 辛亥革命不仅④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⑤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⑥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佩弗《远东》 史料一中关注①②③。史料二中关注④。史料三中关注⑤⑥,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局限去理解。 (1)史料一中毛泽东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是否科学?为什么? 金版参考:科学。毛泽东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肯定其反封建的进步性,也充分肯定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认为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他又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其阶级局限性和缺陷。这种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准确的。 (2)史料二反映出辛亥革命取得了什么样的功绩? 金版参考: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如何理解史料三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金版参考: 史料三认为辛亥革命确立了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因为盲目照搬美国政体,导致了其最终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的革命 ①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的“胜利快、代价小”特点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辛亥革命肯定是很艰巨、很复杂、代价很大的,因为它是一场大变革。在一个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里,推翻绵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哪能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康有为曾吓唬革命党说:如果要革命,就要准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牺牲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颗脑袋。但是很奇怪——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打出第一枪,是1911年10月10日,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也就是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1月1日,这期间只有两个多月,就将共和制度建立起来了。即便从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算起,到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也就是17年光景。所以说,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 另一个特点是代价小。武昌起义因为清军南下,革命党人保卫汉阳,打死了一些人。在湖北省之外,有8个省是靠武装起义打下来的,像湖南、陕西、江西、云南。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靠武装起义拿下的,另有5个省是和平独立。不过,8个武装起义的省,加上上海,也没有死多少人。湖南省起义一共才打死4个人:巡防营统领黄忠浩,长沙知县沈瀛,一个姓王的营级军官,一个姓申的秘书处长(总文牍)。有的省根本就没有打死一个人。所以说,辛亥革命的代价很小,并没有造成社会的大破坏,也没有出现大量流血牺牲的情况。 ——杨天石《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 载《北京日报》2011年7月25日 课堂跟踪训练 1.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西方思想 答案 A 解析 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不但没有获得多少维护清政府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 ,即清末新政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为清朝灭亡造就了基础,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清末新政加重了清王朝的危机,排除C项。 2.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 ) A.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 B.汇聚了全部革命力量 C.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 D.提供统一的中央组织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可知,革命的基础得以扩展,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可以吸纳更多的人,但并未抛弃原有的革命群体,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清帝逊位诏书》中说:“前因军民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材料中的“军民起事”应指( ) A.北伐战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名存实亡,故B项正确。 4.(2018·浙江11月选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答案 C 5.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叫《平民政治》,但是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表明( ) A.民主共和观念被人们所接受 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认识逐渐深入 D.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 答案 A 解析 “共和”之名受到追捧,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共和观念并不等于自由平等观念,也不等于民主科学思想,故B、C两项错误;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民主宪政理念没有基本实现,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1.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②内容与“百日维新”有一致之处 ③要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 ④新政扩大和加深了社会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内容有一致之处,且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从实施效果上看,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加深了社会矛盾,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项。 2.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中国国民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答案 D 解析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故D项正确。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国民党由同盟会改组而来,光复会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A、B、C三项均不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排除。 3.图中横线处的文字应是( ) A.民有、民治、民享 B.自由、平等、博爱 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科学、法制 答案 C 4.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斯役”是指( ) A.金田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 C.湖北武昌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 答案 D 解析 材料出自《黄花岗烈士事略》,描述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故选D项。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B项是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武昌起义即武昌革命,排除A、B、C三项。 5.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朱元璋《谕中原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相似表述,1906年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时,提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是科学的纲领 B.明确了近代民族革命任务 C.与朱元璋斗争对象相同 D.孙中山革命目标日渐清晰 答案 D 解析 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革命对象是满洲封建专制统治,说明对半殖民地社会认识不清,反侵略不明确,故A、B两项错误;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是反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故两者斗争对象不同,排除C项;孙中山从排满,到反对民族复仇,再到“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说明孙中山明确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目标,故D项正确。 6.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四川的历史事件是( ) A.同盟会建立 B.保路运动 C.新军起义 D.中华民国成立 答案 B 7.下图是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武昌 答案 D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其直接目的在于( ) A.牵制总统权力 B.防止内阁专权 C.维护共和体制 D.维护法律尊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体现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其直接目的在于防止总统独裁,故选A项。 9.“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答案 B 解析 孙中山之前的革命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与之前的革命“迥然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与此之前截然不同的民主共和政体,故选B项。推翻前朝的专制统治是之前的革命都出现的内容,排除A项;辛亥革命最终并没有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终结封建主义的传统,这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排除C、D两项。 10.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在于( ) A.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B.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C.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 D.拥有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 答案 C 11.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 ) A.推动洋务运动 B.融入现代文明 C.削弱革命力量 D.加快立宪进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拉拢留学生,削弱革命力量,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间为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融入现代文明”不是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故B项错误;清政府本意并不想立宪,故D项错误。 12.(2018·江苏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故D项错误。 1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答案 C 解析 根据“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可知,作者认为虽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但是人们的民主意识依旧匮乏,所以他主张要提升国民意识,故选C项。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作者肯定辛亥革命“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排除B项;作者认为在政治上共和体制已经足够了,他想革新的是人民,而不是国家,排除D项。 14.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其性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C项错误;D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 15.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前后没有任何变化 B.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 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使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原官”“先前的老把总”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改造有限,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C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发自中国社会内部需求的一场革命,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实更应该用一种温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的参加者。 材料二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赢双赢”的内涵,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泰晤士报》对清帝退位的评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答案 (1)内涵:指辛亥革命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通过谈判、对话方式达到了革命的直接目标,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史意义:在各方妥协下,清朝皇帝退位,中国实现了共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极小的代价、避免社会动荡达到革命的目标,有利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2)评价:以较少的代价推翻了清政府,为国家的进步和稳定创造了条件。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共赢双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辛亥革命的谈判方式、辛亥革命的结果等方面指出材料一中“共赢双赢”的内涵;再从妥协方式实现共和、避免社会动荡等方面说明其历史意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可得出,以较少的代价推翻了清政府,为国家的进步和稳定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等方面分析。 1.《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这场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A项错误;仅从《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不能判断辛亥革命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但没有体现出其反帝,D项错误。 2.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答案 A 解析 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 ,各省才纷纷独立,这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各派力量合力促成的,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此时民主共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时的立宪派力量还很强大,故D项错误。 3.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选举用投票之法 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 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钦定宪法大纲》有“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的条例,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两者都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①②正确;材料中规定了臣民的部分权利,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公民的部分权利,由此可知两者体现了承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故④正确;材料规定“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说明《钦定宪法大纲》维护了君主制,故③错误。故选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