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商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商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2018—2019商丹高新学校第二学年度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理) ‎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年央视元宵节晚会上孙氏剪纸第三代传人孙二林展示了她的精彩作品,体现了国家对剪纸的重视和认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观察下列剪纸,它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夫妻恩爱,其乐融融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生活富足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女织”“男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故①正确;小农经济在生产方式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故③正确;夫妻恩爱,其乐融融不是小农经济的特征,故②错误;小农经济温饱也较难维持,更谈不上生活富足了,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点睛:图片类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首先关注图中的信息,其次关注图外的文字补充信息。 本题图中的信息是“男耕女织”,图外的信息是“小农经济特征”,两者结合可判定答案。‎ ‎2.《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简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兴修的水利工程中,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的是 A. 芍陂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坎儿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渠在关中地区,它的兴修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故B项正确;芍陂是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在安徽省,不是关中地区,故A项错误;都江堰在成都,也不是关中地区,故C项错误;坎儿井在新疆地区,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的关键词“上古至秦汉”、“关中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选项,只有郑国渠在关中地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A. 开创了郡县制 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 实行冶铁官营 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知,这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的信息,故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铁官代行地方政务的信息,故排除B。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4.《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相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的作用。这反映出当时 A. 开始出现广告 B. 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C. 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人们用电灯照明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由起到了广告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在晚上也可以活动,说明商业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广告的时间,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民营反映商业竞争异常激烈,故C选项错误;用电灯照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选项错误。故选B。‎ ‎5.《礼记》有“天子亲耕于南郊”的记载,到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这主要表明 A. 统治者喜欢耕田种地 B. 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 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礼记》中天子亲耕于南郊”“到汉朝皇帝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等信息,D选项符合题意。统治者喜欢耕田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B选项排除。统治者与民同乐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6.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这说明长江流域 A. 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B. 受黄道婆纺织术的影响 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每年上贡的丝绸”“占全国的2/‎3”‎可知长江流域丝绸生产在全国所占的地位,说明其丝织技艺水平较高, 故A项正确。黄道婆纺织术的传播是在元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期,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长江流域与全国的比较,并不能说明长江流域内各地间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 ‎7.明清江南地区的松江棉纺业发达、景德镇陶瓷业发达、佛山冶铁业发达、汉口成为长江商品转运码头。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绩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 A. 由政治中心转为经济中心 B. 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 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 D. 商业活动不受监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信息“明清江南地区的松江棉纺业发达、景德镇陶瓷业发达、佛山冶铁业发达、汉口成为长江商品转运码头,丝织巨镇盛泽镇……”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故B正确;这些地区原本不是政治中心,故A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故C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政府是否对商业进行监管,故D错误。‎ ‎8.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不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严格限制中外民间贸易与交流,这起到的消极影响如下: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是对小农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和精耕细作,与外界交流和交换很少。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所学知识和上述分析,排除;C项不符合所学知识和上述分析,排除;D项不符合所学知识和上述分析,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史实类选择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在此基础上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原因和影响。例如,海禁政策的特点和原因与影响。‎ ‎9.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一谚语反映了当时的西班牙 A. 国内资本过剩 B. 商品经济发展进入重商主义阶段 C. 殖民掠夺带来通货膨胀 D.‎ ‎ 经济发展较欧洲其他国家具有很大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说明对美洲金银的掠夺导致西班牙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即出现了价格革命,故C正确;这些金银没有在西班牙转化为资本,故A错误;这不是重商主义的特征,故B错误;金银没有促进西班牙经济转型,其经济发展较欧洲其他国家没有优势,故D错误。‎ ‎10.“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之地。”这一变化 ‎①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③以轮船发明为前提 ‎④对于非洲和美洲土著意味着灾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500年左右,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成为连接欧、亚、美洲的桥梁,西欧人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但对于非洲和美洲土著却意味着灾难,①②④说法正确,B项符合题意;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1500年前后的世界联系中不会轮船的身影,③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是错误的。‎ ‎11.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了借口,而黄金提供了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动力 C.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传播基督教只能作为西方殖民者的借口或精神动力,对黄金的需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强大动力,故D项正确,A项排除;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洲是把美洲的大量黄金运回欧洲,不是输出黄金,故B项说法错误;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手段之一,故C项错误。‎ ‎12.有学者指出,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这主要是由于 A. 世界各地区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B. 各地被拖入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中 C. 英语国家取得了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D. 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被消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00年”可以知道,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地被拖入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中,故B项正确;A中“都进入”太绝对,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世界之间的联系,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性,不可能被消除,排除D。‎ ‎13.鸦片战争后,质优价廉的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多数农户由原来的自己植棉、纺织、自用,逐渐变成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 进口机纱导致“纺”与“织”分离 B. 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 进口机纱导致“织”与“耕”分离 D. 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逐渐变成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可知原来传统农业的纺织结合现在出现“纺”与“织”分离,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工业,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到“耕”,是“纺”与“织”分离,排除C;根据材料“ 织成布匹自用”可知并没有完全商品化,故D错误。‎ ‎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认为:“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企业是 A. 轮船招商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大生纱厂 D.‎ ‎ 保兴面粉厂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可知,作者表达了兴办洋务企业中民用企业的重要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故A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企业,故B错误;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D错误。‎ ‎15.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 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D.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信息可知,该企业的设备、人才都来自外国,所有产品运销国外,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该企业受封建官吏剥削;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企业规模小和技术力量薄弱;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国内市场的忽视。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C. 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 碱出口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时,国民政府通过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故A正确;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碱出口到日本和朝鲜半岛是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故BD错误;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对民族工业发展是不利的,故C错误。‎ ‎17.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民族企业的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的表格可以看出 A. 一战期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 民族资本相比外国资本处于劣势 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1912—1919年全国注册的民族企业较多,其中直隶、江苏占据了大部分,这说明一战期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A正确;材料数据只是民族企业注册的各省比例,不能得出民族工业的分布情况,故B错误;材料和民族资本无关,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故D错误。‎ ‎18.“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受到的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地主阶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主要反映了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排挤和打击,故选A项;B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19.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的人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满奴”。这说明 A.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的变化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D. 封建陋习已经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满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前后辫子的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民众习俗的变化,故A选项正确;民主共和的观念与是否留辫子没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不是辫子问题,故C选项错误;留辫子只是封建陋习之一,故材料无法体现封建陋习已经丧失社会土壤,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0.“(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以坚持清朝政府的政治垄断,……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A.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D. 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洋务运动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虽然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诱导了民族资本的产生,故B项正确,排除C、D两项;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1.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其实施的历史条件是 A. 国民经济已得到恢复发展 B. 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C. 农业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 D. 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历史条件,故A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才基本完成,故B错误;此时中国农业依然落后,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故C错误;此时,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故D错误。,‎ ‎22.“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它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这说明 A. 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B. 中国粮食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C. 粮票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品 D. 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现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粮食产量,排除B;虽然粮票是一种政治宣传,但是无法判断是“主要”手段,故C错误;粮票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故D正确。‎ ‎23.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邓小平主持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 B. “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 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故C正确;A项是在19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根本”说法过于绝对,此后的“文化大革命”仍然是左倾错误泛滥的结果,排除B;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一直是国有和集体所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 ‎24.‎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 A. 我国已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B. 企业的自主权不断得以提升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显示计划类的产品不断的减少,反映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的自主权不断得以提升,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生产,故B项正确。当时我国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008年左右建立,故C项排除。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 ‎25.‎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地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不包括 A. 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B. 男女平等的观念 C. 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D. 否定男尊女卑传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民立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否定了男尊女卑的传统,体现了男女平等、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不能说明该报主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26.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A. 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B. 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C. 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D. 农民养成俭朴的习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国人的穿衣打扮比较单调,故C正确;民国时期服饰并不单调,故A错误;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此时中国的城乡人口打扮都单调,不只是农村,故D项不是原因。‎ ‎27.‎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反映了 A. 电影艺术开始诞生 B. 中国放映西方电影 C. 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D. 我国有声电影诞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可通过排除法解答。电影艺术在传入中国前已经诞生,故排除A;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故排除C、D;故B正确,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点睛】根据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其余三个选项都为干扰项。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三个干扰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28.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 A. 上海工业化一瞥 B. 改革开放在上海 C. 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 上海,红色的摇篮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上海的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崛起,民主革命的政治中心,对外开放的标志。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因为从头到尾都跟上海有关故应否定A项;改革开放最早是在广东故应该否定B项;红色摇篮是江西瑞金故应否定D;应该理解为从洋务运动的发昌机器厂到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意味着上海在中国工业现代化中的地位,而中共二大会址说明上海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随着浦东的开放说明上海在对外现代化的热潮中的地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9.‎1984年1月25日上午,邓小平走访深圳渔村。全村34户渔民全部住上双层小楼。目睹家家新买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电子煤气炉……耳闻户户万元存款。渔民的富裕得益于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建立经济特区 D.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经营权的变化,与渔民的生活富裕无关,排除A;沿海港口城市没有深圳,故排除B;1980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促进了深圳的发展,故C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与深圳的发展无关,排除D。‎ ‎30.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的评价是在强调互联网 A. 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 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答案】C ‎【解析】‎ ‎“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等字眼既强调了互联网的捷与方便又强调了互联网的信息量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迅速传播信息,也不涉及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三《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三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1)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一种自然经济。‎ ‎(2)苏州地区纺织业较发达,机户和工匠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分析所给图片,提炼信息,图一是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图二是农业的耕作模式,图三是“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结合所学归纳特点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从材料三中的“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中得出结论,据此可知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反映的是苏州地区的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据此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32.阅读下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1)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时,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两角度谈谈这些企业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在这一时期秦二爷理想能否实现,为什么?‎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预测,新中国成立后秦二爷的企业命运如何?‎ ‎【答案】(1)兴办实业的热潮(或:实业救国的热潮)。‎ 特点①“先天不足”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或: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后天畸形”如: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分布不均衡;多投资轻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结构不完整,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以及爱国心的驱使等。‎ ‎(3)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三座大山的压迫),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公私合营,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审题,时间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由题干中“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可知是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内部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1916可判断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原因包括内部辛亥革命的成功,扫清了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最后一个是此时期发展的根本原因。‎ ‎(3)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会充分发展起来。上述两个势力不肃清,民族资本主义从根本上不能持续发展,况且当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很快萧条下去。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可以得出民族独立是富强的前提条件。‎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可知,秦二爷的企业属于民族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秦二爷的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公私合营,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原因.启示 ‎3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1)方面:饮食;建筑;交通;婚姻习俗。 (2)原因:西方的影响(或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 (3)影响: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主要以中餐为主,而鸦片战争后西餐出现,说明饮食方面发生变化;传统四合院到欧化四合院的变化体现了建筑方面发生的变化;马车、轿子到火车、电车的变化体现了交通方面产生的变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体现了婚姻习俗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等信息可得出维新变法,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推动;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可得出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西方思想文化不断在中国的传入推动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交通、建筑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利于丰富当时中国的物质生活,推动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