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2016

浏阳一中、攸县一中2016年下期高二年级联考 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时量:90分钟 命题:丁爱国 Ⅰ卷 一、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2、《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 ‎3、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 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 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 ‎4、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5、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中“新见”是指(  )‎ A.保留君主制 B.君臣分治 C.以民为本 D.民贵君轻 ‎6、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7、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8、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 A.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B.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C.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D.个人意志即主权 ‎9、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10、“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 A.欧洲文艺复兴 B.欧洲宗教改革 C.欧洲启蒙运动 D.英国光荣革命 ‎11、“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12、萧功秦在《危机的变革》中提到: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变革精英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变革必须是急剧的、大幅度的、全面而根本性的。于是出现了一种价值倾向是:与自己古老的历史传统做根本的告别是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列最契合这种价值倾向的近代社会思潮是( )‎ A.实业救国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3、“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4、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A.发起者的阶级立场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中央政府对运动的反对态度 ‎15、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16、《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17、‎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 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18、“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 ‎19、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0、 “从春秋到清同治十一年,史书记载了985次日食。从汉代到公元1638年,史书记载了112次黑子。从汉代到明代,史书记载的新星是90个。从公元前240年到1910 年,哈雷彗星共出现29次,我国每次都有记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古代科学家勇于思考的精神 B.古代科学家持续实践的精神 C.古代科技重视经验的总结 D.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领先世界 ‎21、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诗化”(追随辛弃疾的“辛派”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雅化”(推崇姜夔的“风雅派”词人主张雅正)方向发展,从此(  )‎ 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 B.词走向衰落 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 D.词走向世俗化 ‎22、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23、“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 B.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 ‎24、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25、新史学倡导者鲁滨逊说:“(历史)可以被用来解除对各种生疏不明情况的迷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过去会给我们提供行动的范例,而是因为我们充分理解了过去,便可以更充分地理解现状,我们的行动就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面的。”‎ 在这里,鲁滨逊认为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  )‎ A.“复原”过去,指引未来 B.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C.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 D.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Ⅱ卷 二、非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12)‎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 地理学 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邓玉函、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汤若望、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 、《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 “一次相互的启蒙” 。)‎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情况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 《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 《电学》‎ 甲午战争后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 (即《社会契约论》 )‎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 (都德著) 、《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规律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浏阳一中、攸县一中2016年下期高二年级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D D B D C B D C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B C A C B B B C D C ‎26、(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回答任意两点给4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回答任意两点给4分)‎ ‎(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27、示例一: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 ‎ 示例二: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 示例三: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古代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或: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政治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28、(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回答任意两点给4分)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人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6分)‎ ‎(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集中于教育部门。(回答任意两点给4分) 原因:新中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回答任意两点给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