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休耕轮作 C. 精耕细作 D. 耒耜耕作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属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的体现,C项正确。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耒耜是一种翻土农具,耒耜耕作是指用耒耜作为耕作工具耕种土地,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 B. 重农抑商 C. 闭关锁国 D. 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故D项正确;A项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排除;BC项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C. 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度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但没有废除“井田制”,故AC项错误;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4.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结合材料可知,“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是对历史时间的阐述,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是对这件事的功能性定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首先要先理解什么是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辨明四者的区别和内涵。再结合材料中所述的桑弘羊改革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5.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 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可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结论,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故D项错误。‎ ‎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福建地区为追求高额的经济收入,从而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 ‎7.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 A. 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 B. 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C. 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 D. 晋商文化影响有限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商人活动范围遍及国内各地,还远及国外,这说明晋商活动范围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故A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在清朝之前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意在说明晋商活动范围广泛,不是晋商文化影响有限,故D项错误。故选B。‎ ‎8.“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故C项正确;洋务官员“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并不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论述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或必然性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9.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③“……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知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发生在明朝。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描写的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根据材料“……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可知是明朝市镇的发展。根据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可知是唐朝城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控制。综上所述,①③为同一朝代,故排除AB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清四则材料出现的时间,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同一朝代”,逐一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0.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 A. 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 C. 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 D. 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 ‎【答案】D ‎【解析】‎ 明清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没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革命前的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私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合作加强,直接排除B、C两项;我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原料多与农产品有关,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 ‎11.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B.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积极殖民扩张,注重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英国却成为了资本主义霸主,给A项正确;英国地理位置优越只是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意大利的文化传统和英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无关联,故C项排除;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时间点“18世纪”。‎ ‎12.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 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B. 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 C.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 D. 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的价格革命,促使原先从事商品贸易的葡萄牙人走上了奢侈消费之路。而法国人却利用此次机会发展商业,改变了过于小农经济的模式。B正确;A与史实不符,错误;原始资本积累是殖民扩张时期,C错误;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D错误。‎ ‎13.《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C.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促进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东西方贸易进一步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价格革命,物价上涨,也没有反映社会分化,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时间和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4.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 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 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答案】C ‎【解析】‎ ‎“1851年……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反映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英国农业快速发展,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圈地运动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C。‎ ‎15.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A. 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 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 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船的发明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发电机的问世导致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故B项正确,排除。无线电报的出现使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强,故C项正确,排除。内燃机的创制,对石油的需求剧增,故D项正确,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成就 ‎16.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B. 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C. 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 D. 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故A项错误;英国的技术领先中国,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中英贸易的状况,故C项排除。‎ ‎17.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 B. 引进传播启蒙思想 C. 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D. 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造船厂属于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政治体制变革,A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引进传播启蒙思想,B项错误。由材料中“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可知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教育发展,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而不是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D项错误。‎ ‎18.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 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 D. 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新兴企业和资本的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项错误。19世纪90年代实业救国思潮产生,尚未成为主流,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但其不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 ‎19.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加速解体,这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实业救国”思潮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BCD都错误,故选A。‎ ‎20.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 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 C. 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答案】D ‎【解析】‎ 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D正确;材料反映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 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国成成=成立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排除D。‎ ‎21.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 A. 取消自由贸易 B. 允许利用外资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实施五年计划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苏俄从1921年开始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实施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做法,是1928年开始的的内容,排除;建立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C;允许利用外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得出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22.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斯大林模式 C.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了资本主义,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计划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借鉴了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化复杂属性”,故ACD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姓“社”的,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 ‎23.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 “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答案】B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干预经济,标志着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斯福新政时自由资本主义早已经进入垄断阶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斯福新政是干预经济而非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是里根的功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4.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B.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C. 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 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罗斯福……说……有没有实质的进步……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可知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故A项正确。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贫困增加的原因,而是强调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C项错误。材料强调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而不是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D项错误。‎ ‎25.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造成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此问题,英国政府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扩大福利国家规模属于政府加强干预的手段,故A项错误;美国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 ‎26.下面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说明我国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卫生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A.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 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 从农业国成为了工业国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B ‎【解析】‎ 由图表中各个部门所占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工业所占比重非常高,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故B项正确。由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不均衡,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看不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27.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 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 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 “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答案】C ‎【解析】‎ ‎1962年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的比例都有所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有关,调整的是国民经济比例,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比例关系,未涉及增长速度问题,故A项错误;此时经济发展的障碍是“左倾”错误,不是计划体制,故B项错误;“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是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8.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A.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当高于农村,排除A;材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C;我国目前尚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排除C;由时间“1978年”“2009年”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故选D。‎ ‎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 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二者共同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合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BC项排除。‎ ‎30.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原因。‎ ‎【答案】(1)原因:实现国家自强;防止财富外流。‎ ‎(2)理解: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采用大机器生产),官员创办企业有利于打破重农抑商传统观念,民用工业的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3)南京国民政府时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等信息可从实现国家自强、防止财富外流等方面回答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即可。‎ ‎(2)根据材料二“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打破重农抑商观念、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方面回答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即可。‎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关于原因可从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 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7—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单位:亿元)‎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合计 ‎1887年 产值 ‎0‎ ‎114.34‎ ‎114.34‎ 比重(%)‎ ‎0‎ ‎100‎ ‎100‎ ‎1914年 产值 ‎2.90‎ ‎149.91‎ ‎152.81‎ 比重(%)‎ ‎1.89‎ ‎98.11‎ ‎100‎ ‎1936年 产值 ‎13.12‎ ‎193.35‎ ‎206.47‎ 比重(%)‎ ‎6.35‎ ‎93.65‎ ‎100‎ ‎1914—1936年增长率 ‎7.10‎ ‎1.16‎ ‎——‎ ‎——资料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 从表中提取近代经济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论题:1887-1936年间中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阐述:1887年中国机器生产产值和比重为0,1914年和1936年的比重分别增长到了1.89%和6.35%,这说明近代工业产生并得到了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诞生;1914年后,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机器生产得到大幅增长;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机器工业的发展。‎ 示例2:论题:1887-1936年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程度不断加深。‎ 阐述:中国传统经济是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1887年中国手工生产比重是10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1914年和1936年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机器生产比重大幅增加,冲击并瓦解了传统手工业,手工生产比重出现一定的下滑,反映了字眼经济瓦解的程度不断加深。‎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中表格信息提取论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本题论点可以从“1887-1936”以及“1887-1936”的信息提取,论证围绕表格的具体信息以及所学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知识论证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从自然经济解体以及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知识回答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答案】(1)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2)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解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市场的发展。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原因:从材料来看,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此外政府开放“海禁”并设立相应部门促进了这一现象的发展。另外外部因素有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外国人的白银掠夺都与此相关,并且促进其发展。作用:从材料中可以明确得出,首先是对中国货币的影响,其次是对中国商业的影响以及经济的影响,最后放眼世界对世界的影响。‎ ‎(2)第一小问,“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是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