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1.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这一现象导致了: 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2.据下表记述,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朝 记述 出处 《淮南王刘安》“擅国权,侵夺民田” 《史记•淮南衡山王传》 (公孙贺)“倚旧故,乘高势面为郡,兴美田以科子弟宾客” 《汉书•公孙贺传》 (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 《后汉书•张禹传》 A.官员经济贪污现象盛行 B.封建土地私有趋向破坏 C.自耕农的数量日益减少 D.国家重农政策执行乏力 3.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4.在断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已达极限后,亚当•斯密又发现,至少从他那个时代上溯600年,中国的农具并没有什么革新,这的确是个发人深思的现象,说明古代中国社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即使存在,也不能用于底层的自耕农。这段话意在强调 A.中国古代农具一直落后 B.中西经济相比差距明显 C.中国农耕经济潜力有限 D.英国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5.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凡棉田,于清明前先下壅、或粪、或豆饼、或生泥,多寡量田肥瘠。”“苗育二尺以上,要打去冲天心(即顶心),旁枝长到1.5尺,亦可打去边心,使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这一记载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D.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6.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元镇在《织女词》中描述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C.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 D.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7.《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8.“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对图片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4可反映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B.图1是唐代制瓷业的代表产品 C.图2反映了秦朝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D.图3可反映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 9.“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 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0.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B.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C.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D.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 11.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保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12.据1909—1911年编辑的《新疆图志》统计,沙俄在新疆地区各主要城镇建立许多“洋行”。这些俄国“洋行”,不仅将低价收购的新疆土产皮毛、棉花、马匹等驮运回国,以赚取高额利润,而且每运回国一驮货物,就从俄国政府得到16卢布的奖金。然后,他们又将俄国的工业品行销新疆各地。“洋行”的设立 A.体现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 B.使新疆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标志俄国政府控制新疆经济 D.极大促进新疆近代化进程 13.下图是中国1895-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图,其中商办企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洋务运动引领作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4.19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形成 B.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 C.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D.经济斗争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15.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1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说到“我们不应忽视这一事实:外国租借地和条约口岸地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发展所需的和平秩序,而且外国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开支’,如公用设施、道路和通讯设施,这些都使中国工业发展更加容易。”作者认为: A.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B.列强维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 C.外国企业为中国政府开源节流 D.西方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17.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图(%):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19.读中国经济成分结构示意图。其中部分代表的是( ) 图1为抗日战争时期 图2 为新中国成立前夕 A.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 C.官僚资本 D.民族资本 20.如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21.瞒产私分,在互助组时期便已存在,但还仅仅是个别现象。1959年之后,农民的瞒产私分渐成扩大之势,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农民生存 B.反“右”斗争扩大影响政局稳定 C.农民集体主义意识较为淡薄 D.生产组织形式调整漠视农民利益 22.副总理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和苏联撤走援华物资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一五计划的实施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23.如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几个经济数据的统计表。该表统计数据表明 项目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357 5928 6801 7848 7222 6878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00 136 156 180 166 158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257 6553 9297 10880 13401 13358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00 154 218 255 315 314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制表 A.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完成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 C.生产关系改造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D.建国初期重工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24.下表为新时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信息(单位:%)这反映出 A.城市对农村的帮扶力度扩大 B.中国城市改革正逐步展开 C.新时期经济建设理论的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5.1980年6月,时任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的步鑫生,打破“大锅饭”,推行了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办法,成为名动全国的改革先锋。步鑫生的成功说明当时 A.计划经济主导下的经济体制出现松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D.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启动 26.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27.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28.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公平,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 C.缩小了全民所有制经济规模 D.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 29.“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東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下列不属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践这一观点的是 A.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放弃计划经济手段 C.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30.《他改变了中国》写道:“‘解放思想’的三个关键时期:1978年(邓小平的) ‘实事求是’战胜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使改革充满活力;改革所有制对经济进行重组的‘新时期’。”与上述材料第三个“关键时期”密切相关的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五大 二.材料题(共3题,共40分) 31.(16分)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了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时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4分)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2分)为什么?(2分)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材料四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3分)其形成原因是什么?(1分)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1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材料一 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时间 法币发 行量(亿元) 发行指数 上海批 发指数 重庆批 发指数 1937年6月 63 14.1 45 42 1945年12月 10 319 732 885 1405 1946年12月 37 261 2642 5713 2688 1947年12月 331 885 2353 83 40107 1948年8月 7 563 893 6 636 946 470 705 4 927 000 ——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材料二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据《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三 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 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4分),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4分) 高2021级历史半期答案 答案:1——5DCBCA 6——10BCDCD 11——15DBACD 16——20DBACC 21——25DBCCA 26——30DBBBD 31.(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4分)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2)不同(2分)材料二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2分)起阻碍作用。(2分) (3)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任答两点4分) 32.(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重农抑商。(1分)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3)特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出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3分)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1分) (4)变化: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1分) 原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2分,若回答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可得1分。) 33. (1)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导致军费激增;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或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4分) (2)特点:物价上涨幅度大;物价波动幅度大;物价上涨持续时间长(4分) 影响: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