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 从早期政治制度到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检测
从早期政治制度到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这表明周代( ) A.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C.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 2.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3.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 ) A.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 B.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 C.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 4.商周的国家组织原则是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为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礼刑并用” B.“亲贵合一” C.“礼法融合” D.“血亲为主” 5.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 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6 / 6 6.(2018江苏苏北四市期中)《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必要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 7.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带来的弊病”是指( )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尊卑有序 D.代远情疏 8.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 9.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10.历史学家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材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 B.皇帝制度确立 6 / 6 C.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D.科举制逐渐形成 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指( )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 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C.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12.《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 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 13.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青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 6 / 6 A.具有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 C.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力 D.设置官员的权力 15.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着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6 / 6 参考答案 1.答案 B 据题干材料中“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可知,周代青铜器以食器为重是吸取了商代亡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的教训,故选B项。 2.答案 B 据所学可知,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选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 A项错误;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 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 D项错误。 3.答案 C 周公征服了殷商在东方残余势力后,分封了齐、鲁、燕、卫等国进行管理,由此可知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 4.答案 B 据题干材料“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可知,商周时期实行“亲贵合一”的政治体制,故选B项。 5.答案 A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选A项。 6.答案 B 题干材料反映出人会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说明了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选B项。A、C、D三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排除。 7.答案 D 依据图片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故选D项。 8.答案 D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选D项。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 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 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无关, C项错误。 9.答案 A 题干材料中“王”“帝”称号的变化,反映了分封制下统治秩序的瓦解,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即将建立,这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故选A项。西周统治的终结是平王东迁, B项错误;诸侯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利益冲突造成的, C项错误;统一格局的确立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D项错误。 6 / 6 10.答案 C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从战国时代晚期到秦汉统治机构的变化,说明了官僚政治的逐步形成,故选C项。 11.答案 D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材料中“分封”指分封制,“选举”指郡守、县令的官员选拔制度,地方官吏的任用由血缘世袭变成了中央选拔任命,故选D项。 12.答案 C 据题干可知,对离任官员进行审计,有利于防止官员在任时贪污腐败,从而监督官员廉洁从政,故选C项。这一做法可以减少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但不能杜绝, A项错误;这种审计的做法是对离任官员经济方面的审查,与行政效率无关, B项错误;这种审计是由政府官员进行的,与民众无关, D项错误。 13.答案 C 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史实,故①正确;出土的铁权没有这一地区设置郡县管理的信息,故②错误;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当时统一了衡器标准,故③正确;材料中刻有“篆字”,说明当时统一了文字,故④正确,选C项。 14.答案 C 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享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故选C项。分封制下的官员享有世袭统治权,郡县制下的官员不再世袭, 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能够建立地方武装,而郡县制下长官不具备该职权, 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能向下分封,而郡县制下官员权力由中央规定, D项错误。 15.答案 A 根据题干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信息,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选A项。 答案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6 /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