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周武王, ① ,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② ,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唐高祖,起义师, ③ ,创国基。……太祖兴, ④ ,号洪武,都金陵。‎ A. ①除隋乱②始诛纣③国大明④嬴秦氏 B. ①始诛纣②除隋乱③国大明④嬴秦氏 C. ①始诛纣②嬴秦氏③除隋乱④国大明 D. ①嬴秦氏②始诛纣③除隋乱④国大明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先后八百多年,故①应是“始诛纣”;秦始皇统一六国,但由于暴政,二世而亡,故②应是嬴秦氏。依据唐高祖,可知是除隋乱;依据洪武年号可知是明朝建立,再分析选项排列,只有C项符合以上分析。所以应选C。‎ ‎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这一现象反映商代 A. 宗法制开始出现 B. 贵族政治的产生 C. 家国同构的特点 D. 王权具有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这体现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特点,C项正确。题干强调宗法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且宗法制度在夏朝已经出现,排除A。题干强调宗法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与贵族政治的产生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宗法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与王权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宗法制的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这体现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特点。‎ ‎3.“齐人”“鲁人”这种表述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推行分封制,当时周王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如:鲁、齐、燕、魏、宋和晋等诸侯国,故“齐人”、“鲁人”这种称谓同分封制有关,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分封制的基础,同材料题意不符,排除B;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4.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答案】D ‎【解析】‎ 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5.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 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 A. 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 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C. 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 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招收低级官员和普通百姓的子弟”可知, 举制不分门第出身,使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只能看出通过“四门学”这一种选官途径,未提及其它选官途径,故A项错误;材料“‘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反映了生徒 ,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不符,故D项错误。‎ ‎6.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 明显的限袁倾向 C.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 强烈的排满色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从结果来看,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可知此题强调的是临时约法明显的限袁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与明确的反帝要求五官,故C项错误;材料与强烈的排满情绪无关,故D项错误。‎ ‎7.‎ ‎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研究五四运动,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该材料 A. 是一面之词,故不可作参考 B. 是时人之言,故可做参考 C. 具明显倾向性,故不可作参考 D. 是爱国青年之词,故可作参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出自“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是当时的人记录的材料,可以作为参考,B正确。当时的人记载的资料,具有参考价值,A错误。本题材料叙述较为客观,C错误。材料可作为参考,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是谁写的,而是因为记载的时间,D错误。‎ ‎8.有誓词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卢沟桥抗战 C. 南昌起义 D. 北伐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北伐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A项是辛亥革命开始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全民族抗日开始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打响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总理遗命,炳若晨星”等信息可知,这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D项正确。故选D。‎ ‎9.毛泽东曾指出:“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见,毛泽东主张 A. 开展国共合作 B. 重视城市罢工斗争 C. 坚持合法斗争 D.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A项错误。“走相反的道路” 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故C项“坚持合法斗争”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0.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铁骑肆虐,走向统一抗战成挽救民族危机的必由之路。全面抗战爆发后,领导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央政府是 A. 瑞金苏维埃政权 B.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C. 陕甘宁边区抗日政府 D.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与国民党谈判中,主动作了让步,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改编红军,故B正确;A项是国共对峙时期,C项是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时中共特区政权,当时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D项是辛亥革命后的政权,排除A、C、D。‎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下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C. 社会矛盾的变化 D. 中共执政地位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八路军和红军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故B项错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为实现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因此体现的是当时主要矛盾的变化,故C项正确;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未获得执政地位,且材料信息未涉及,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2.2014年重庆学者在荷兰发现签订于民国34年5月的《中荷关于放弃荷兰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原件。该条约签订时,中国正处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民国34年5月,换成公元纪年则是1945年5月,处于抗战胜利前夕,故C正确;北伐战争是1926至1927年春,国共十年对峙是1927至1936年,解放战争是1946至1949年,故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 ‎ ‎13.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 ‎【答案】A ‎【解析】‎ 依据“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说明该“事变”具有盲目排外的特征,发生地点又主要集中在华北、京津地区,导致的结果是京师沦陷,朝廷狼狈出逃。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小型“世界大战”,最终的结局是慈禧太后带领着光绪皇帝出逃,故A正确;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均发生于民国期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采取暴力革命斗争的形式 B. 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C. 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 D. 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851年……下一个‘辛亥’年……革命运动”即可知应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属于旧式的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仍为封建专制政权;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两者都采用暴力革命的形式反对清王朝统治,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走向失败,而辛亥革命的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两者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CD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两个辛亥年”所对应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15.某同学在总结“中国近代史历程”时制作出了以下学习卡片,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共诞生于192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第一条表述有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第二条表述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表述不合适,1927‎ 年因蒋介石和汪精卫的背叛,国民大革命失败,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盘踞在东北,故第三条表述有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故第三条表述有错误。综上所述,材料四条有3处错误,故选择C项。ABD项找到的错误数量与材料不符。‎ ‎16.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生90周年时,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下列说法,哪一项最类似于完成孙中山民权主义(主权在民)的任务 A. 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独立 B.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建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D.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主权在民,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均涉及民族问题,均类似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任务而非民权主义的任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属于政党之间的关系,未体现出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 A. 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 “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C. “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央也要管理香港的事务,体现了“一国”才是“两制”的前提,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一国两制”理论并未遭到质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根本就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材料不是强调香港的高度自治权,而是强调香港高度自治之下仍然要接受中央的管理即“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18.‎ 有学者认为,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外交的重要理念,是走出“冷战”时期外交困境的重要价值选择。下列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最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问题 C.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 D. 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答案】D ‎【解析】‎ A项是体现革命意识的外交,与题干不符;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但由于美国的蓄意破坏朝鲜问题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不能体现“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故C项错误;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包括: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体现了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外交的重要理念,故D项正确。‎ ‎19.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的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形态 B. 自然地理 C. 社会文化 D. 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答案】A ‎【解析】‎ 政治体制的差异是由经济形态的差异所决定的,所以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形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均是出现差异的具体原因但却均非根本原因,所以选项B、C、D均是不符合题意,均必须排除;故本题选A。‎ ‎20.亚里士多德指出:“依照常例,公民就是父母双方都是公民所生的儿子,单是父亲或母亲为公民,则其子不得为公民”。另外,雅典宗教活动中妇女经常参加并拥有特殊地位,而且常常担任祭司和预言者的身份。这说明雅典妇女 A. 与男性公民一样都拥有公民权 B. 无政治权但部分人有公民身份 C. 通过宗教活动提高了政治地位 D. 是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成年男性公民是有政治权利的,但雅典的部分女性也拥有公民身份但却无政治权利,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的部分女性拥有公民身份但却无政治权利,所以政治地位并未得到实际提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妇女不是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成年男性公民才是政治生活中的主体,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 A. 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司法权 C. 城乡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重要内容 D. 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表决方式的变化和选举人口比例以及差额选举的实行,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故D正确;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民主和 学,故A错误;全国人大负责的事立法权,故B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等,故C错误。‎ ‎22.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为“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B.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59年台湾当局……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台湾当局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故A项正确;当时台湾当局仍然敌视大陆,故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方针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故选A。‎ ‎23.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一边倒”‎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另起炉灶”‎ ‎【答案】D ‎【解析】‎ A项指的是清除国民党的残余;B项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材料无法体现片;C项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原则;D“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符合“另起炉灶”的内涵。故选D。‎ ‎24.2015年4月10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表讲话说,亚非各国领导人将于4月24日在万隆重演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A. 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 两大阵营形成并走向对峙 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依据材料“2015年”、“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等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知,1955年4月,亚非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在会议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因此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 的影响;B选项错误,两大阵营形成并走向对峙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25.如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与不断扩大 C. 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 外交政策消除了意识形态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与中国建交国数量最多是在1972年,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C项正确。中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是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D项错在“消除”,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宣告结束,中国被迫走上了屈辱艰难的对外开放之路。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上千个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基本上都是靠乞怜和讨好外国列强来维持自己统治的。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具有近代化的色彩。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自开商埠”,北洋政府时期进一步拓展,只不过,与通商口岸一样,这些商埠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政府还鼓励华商参加国际博览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国民政府还发起了“改定新约运动”和收回利权的斗争,逐步收回了部分主权,并于1947年成为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 ‎——据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种种考验,虽然道路并不十分平坦,但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上积极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并且主张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同时通过对外援助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据陈思思《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对外开放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特点。‎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不同点,并指出导致不同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带有近代化色彩;由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但仍属于局部开放;由丧权辱国到部分收回利权;既服务于列强侵华,又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 ‎(2)不同: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因素:社会性质的不同(新中国是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近代中国是丧失了部分主权的半殖民地国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走上了屈辱艰难的对外开放之路”、“政府还鼓励华商参加国际博览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民政府还发起了“改定新约运动”和收回利权的斗争”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带有近代化色彩,由被动到主动开放,由丧权辱国到部分收回利权等。‎ ‎(2)根据材料“我们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上积极对外开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不同点是: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根据材料一旧中国的外交和材料二新中国的外交可以看出导致外交态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性质。‎ ‎27.民族的团结、祖国完全统一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 ‎ 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身着中山装参加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庆谈判。当《中央日报》记者提问其特殊含义时,蒋介石表示:“中山装是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正式着装,中正(注:蒋介石)身国国府(国民政府)主席,今天是代表政府迎候毛先生莅临陪都,自然要穿中山装以显庄重;”毛泽东则大气地说:“原因很简单,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都是中山先生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都穿中山装,那是再自然不过了 ‎——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电影巨制《建国大业》‎ 材料三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在上海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像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的改善。而且我非常希望我们继续看到两岸不断地改善关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一新型民族关系的主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重庆谈判中毛泽东、蒋介石分别赋予中山装什么特殊的含义?并分析毛泽东说“同宗同源,存续相依”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今天具有的重大价值。‎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所指的主体内容是什么?‎ 并分析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次对话对台湾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措施:民族区域自治。‎ 主要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2)特殊含义:中山装在蒋介石眼中是身份的象征,可以凸显自己的特殊地位;中山装在毛泽东手中则成为维护国共合作,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一把利箭;同时表明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 重大价值:抗日战争时期价值:在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了纽带作用;今天价值:依然可以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主体内容: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的政策。‎ 积极影响:对阻止台湾分裂势力的图谋、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会产生积极作用。‎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2)依据材料二蒋介石表示:“中山装是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正式着装,中正身为国府主席,……”;‎ 毛泽东则大气地说:“原因很简单,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可以看出,中山装在蒋介石眼中是身份的象征,可以凸显自己的特殊地位;中山装在毛泽东眼中则成为维护国共合作,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一把利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说“同宗同源,存续相依”在抗日战争时期价值是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今天价值是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等重大问题上仍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奥巴马近日在上海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像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可知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指的是一个中国的政策,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巴马的对话对台湾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阻止台湾分裂势力的图谋、推动中国的完全统一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百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17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民主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答案】(1)光荣革命在事实上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初步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表现:确认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群众监督.‎ ‎(3)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改革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颁布了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基层民主.‎ ‎【解析】‎ 依据材料中“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的信息并结合光荣革命后颁布法律以及君主立宪制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二“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三“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修订宪法和依法治国等角度思考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