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9-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绵阳模拟)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 )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解析】选A。表格信息反映出晚清西方科技、经济、科学和政治等文化的传入,即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A正确;由材料中的“达尔文”“立宪”等信息表明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器物层面,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典文化受到冷落,故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全盘西化观念盛行,故D错误。 2.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 B.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选D。由近代上海司法审判事务,无论中外均请律师辩护可知当时中国受到西方律师制度的影响,故选D;A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体现思想深入人心,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律师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涉及东西方司法制度理念,排除B;“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虽与史实相近,却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 3.(2020·福州模拟)1912年10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所用材料须为本国丝或毛织品:1929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民众传统受到政府认同 B.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 C.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从1912—1929年,民国时期的礼服从西方服饰转变为中国传统服饰,可知是得到了政府认同, 但并不代表是政府主导,故选择A,排除C;图中不能看出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故排除B、D。 4.(2019·兰州模拟)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 ( ) 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 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 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 【解析】选D。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 【加固训练】 曾反抗过父母包办婚姻的陈衡哲在1935年时曾说:“在二三十年以前,一个男子或女子所能容忍的情形——如与不相识的异性结婚之类——及因容忍而产生的那个无可奈何的态度与一生消极的 平安,到现在,经过西洋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了。”这说明当时 ( ) A.社会巨变引起人们传统道德崩溃 B.一部分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初显 D.底层妇女呼唤着自身解放 【解析】选B。由材料“因容忍而产生的那个无可奈何的态度与一生消极的平安,到现在,经过西洋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了”可知社会发展使一部分人冲破了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故选B;“传统道德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而非妇女解放,排除D。 5.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 )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解析】选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与材料中“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相符,故选C;材料反映了近代科技推动了新闻的发展,排除A;消除了竞争与材料中“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不符,排除B;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与材料“速而确”不符,排除D。 6.马叙伦回忆说:“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给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 ( ) A.清朝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 B.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 C.辫子与辛亥革命紧密联系 D.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本朝”被孙江东嫌弃改成“贼清”,结合所学可知,与辛亥革命有关。辛亥革命给此时清朝统治极大冲击,故选C;根据材料中的“本朝”可知清朝还未推翻,排除A;材料未体现学生投身革命,排除B;教员是对学生作文的“本朝”一词不认同而已,不是政见差异,排除D。 7.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解析】选D。中国关税主权被损害是以《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签订为标志,排除A;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是以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排除B;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C;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邮政方式出现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D正确。 8.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 ) 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 【解析】选B。A表述与题目中“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不相符,故A错误;B表述与题目中“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相符,故B正确;C表述属于现象,并未表明本质,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是“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9.1911年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从材料可以看出 ( ) A.电影深受中国人的欢迎 B.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西方文明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当时人们观影文明有序 【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中国”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思想开放,接纳西方的娱乐活动和生活方式。依据材料中“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信息可知,这又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保守。从而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B正确。A、D与材料的主旨信息不符,故A、D错误;电影事业在中国发展,与传统文化无关,故C错误。 10.(2019·德州模拟) 导致1898—1919年(见上图)报刊数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B.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思想政治运动的促进 【解析】选D。材料主要反映报刊数量变化,不能说明报刊的拥有者是政府,故B错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1898—1919年”不符合,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1898年的戊戌变法、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1915—1918年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提倡创办报刊、宣传思想,故D正确,A仅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11.(2019·南京模拟)英敛之在创立《大公报》时说:“不敢存自足之心,刚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悦,颠倒是非,总期有益国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学术。……尤望海内有道,时加训诲,匡其不逮,以光我报章……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这反映其办报宗旨是 ( ) A.文明开化 B.伸达民隐 C.抨击权贵 D.讥评时政 【解析】选A。“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体现的办报宗旨是文明开化,故选A;材料内容体现的办报宗旨是文明开化,B、C、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12.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据下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 )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解析】选C。抗战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据材料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这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C正确;据材料向美苏赠送抗战电影,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法西斯势力冲击世界和平,挑战美苏可知,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影视宣传来获得美苏对中国积极抗战的认可和支持,并非国民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故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济南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 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 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一“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可知交通干路密且长;由材料一“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知以长安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延伸出其政治和军事功能;由材料一“唐代运河的使用, 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知运河的使用,加强了南北交通;由材料一“唐朝的域外交通……路线最远”可知域外交通的发达。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和第一问的特点,从宏观角度上分析,政治上,统一、稳定;经济上,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根据运河使用的特点,促进南北交通,可以推出经济重心南移;根据域外交通发达的特点,可以推出唐开放的对外政策。第(2)题第一问新变化,由材料二“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可知新式交通工具代替了旧式的交通工具;材料二“地方荒僻、交通不便”的情况得以改善,说明道路建设也有突破。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二得知物资可以方便地运进运出,可以推出对于运输效率、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由材料二中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可以推出交通方面的近代化影响;由材料二“但轮船进入中国……”以后的论述,可以看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既有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冲击,使中国走入世界的影响,也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的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1952年到1957年”,可以大体判断是“一五”计划时期,结合材料中周总理的“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的论述,可以得知新中国交通建设对“一五”计划的推动意义;结合材料三“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这一细节,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得知这些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此可以推出新中国交通建设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答案:(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任答三点得6分)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任答三点得6分) (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4分)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5分) (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进程 1896年6月 《苏报》创办于上海的公共租界 1903年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士钊大胆革新,使宣传革命的文章和报道逐渐成为《苏报》的主要内容 1903年 6月29日 《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章太炎在文中直呼光绪皇帝之名,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 1909年 6月30日 清政府以《苏报》“悍谬横肆,为患不小”密谋各华领事“务将该馆立即封闭” 1903年 7月4日 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 1903年 7月7日 《苏报》被封,租界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章、邹在租界法庭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 1904年5月 经过三次审理,租界法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罚做苦力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阐释准确全面)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如:“《苏报》创办于上海的公共租界”;其次,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提取情节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如租界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对所反映历史现象加以阐述。可以从租界地的半殖民地性质和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如租界的设立,一方面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结果,它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控制中国经济、加紧经济掠夺的基地,对华进行思想渗透、加强精神奴役的据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示例一 情节: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2分) 历史现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分) 阐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屡次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革命党施加压力并迫使孙中山解职。(6分)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2分) 示例二 情节:《苏报》创办于上海的公共租界。(2分) 历史现象:租界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复杂作用。(2分) 阐释:租界的设立,一方面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结果,它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控制中国经济、加紧经济掠夺的基地,对华进行思想渗透、加强精神奴役的据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另一方面它也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的成长及近代化,成为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6分) 综上所述:殖民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客观上具有双重作用。(2分) (“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