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后练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后练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B [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B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林则徐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是晚清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 ‎3.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A [近代中国的救国主张是只要了成品——白菜,‎ 而没有拿到其种子和种植方法,这喻指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早期开明地主阶级的思想主张,未涉及经济改革;C项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属于“种子”方面;D项设议会、开国会属于“种植方法”方面,故B、C、D三项错误。 ]‎ ‎4.(2018·安阳一模)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A [根据材料“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解释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对儒家思想重新解释和整合,使其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  )‎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 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 C [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与材料中“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的侧重点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6.(2018·银川一中二模)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 [“权力即道理也”指出国际关系与国家实力的关系,故A项错误;“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阐述了国家实力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强调没有实力就没有平等,故C项错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得出国家有实力才能立足,从而激发人们救国救民的意识,故D项正确。]‎ ‎7.(2018·沧州质检)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他还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1909年,他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D [根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但他也接受了清政府“进士出身”的称号,这体现出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 ‎8.(2019·廊坊高中联合体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C [材料“恢复帝政”反映专制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回潮,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排除A项,选C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开历史的倒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逆民主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项。]‎ ‎9.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 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D [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据此可以判断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 ‎10.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B [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两项错误。 ]‎ ‎11.(2019·重庆调研)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处于受治的地位。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大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十分普遍。这一思潮兴起于(  )‎ A.维新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新文化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C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不可能有材料中“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故A项错误;同样,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挥民众,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 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所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不可能有“劳工神圣”“平民神圣”之类的口号,故D项错误。]‎ ‎12.(2018·江苏高考)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A [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劳动者的“觉悟”包括要求待遇和管理权,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并未诞生,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章程明确规定,学堂教育从蒙养院开始,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类似于现在的研究生教育)。1905年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序列礼部之前,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之后又建立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癸卯学制规定,中学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 ‎——摘编自戴根平《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材料二 1872年,日本创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颁布,它模仿法国的教育制度,是日本教育西洋化的第一步,但却以失败告终。1886年初,《学校令》颁布,它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为了把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1890年,‎ 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教育敕语》被视作国家的“第二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具有了超越其他敕令或法令的地位,在教育问题上既具有最高权威性,又具有不可修改性。‎ ‎——据马鸿、曹凤娇《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育 近代化的探索》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5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各自的历史影响。(10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和材料二“日本创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颁布,它模仿法国的教育制度”可以看出两者都受西方影响,都由国家主导,以颁布法律的形式促进改革;材料一中“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章程明确规定,学堂教育从蒙养院开始,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和材料二中“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体现出两者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系统;材料一中“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癸卯学制规定,中学课程有修身……共12门课”和材料二“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体现出两者在课程设置上都受本国文化影响。不同之处可从两者的发展模式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日两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分析即可。‎ ‎[答案] (1)相同:受西方影响;由国家主导(国家建立教育机构);以颁布法律的形式促进改革;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上都受本国文化影响。(9分,任答三点即可)‎ 不同:中国教育改革既模仿西方,又结合本国文化;日本教育改革走了一条从西洋化到日本化的道路,日本教育存在着军国主义内容。(6分)‎ ‎(2)影响:中国,培养了近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壮大了知识分子群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育系统;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爆发。(6分)日本,推动了日本近代化,‎ 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军国主义给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 ‎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 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 ‎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示例一:根据材料中“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阐述: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 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阐述: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3分) ‎ 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张;(3分)杜亚泉针对此文化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定融合;(3分)杜亚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毁封建传统文化,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也有利于促进中国文明的新发展。 (3分) ‎ 示例二:‎ 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3分) ‎ 阐述: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中西方文明都有各自的优点,因而西方近代文明也不可能照搬于中国而替代中国文化;(‎ ‎3分)杜亚泉正是针对新文化运动者极力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照搬西方文明的现象,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观;(3分)此观点将中国文化的优点与西方文明的长处相结合,不仅能弥补中西文化的不足,也能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因而更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3分) ‎ ‎(注: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