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央视《等着我》播出了寻找滨海籍烈士辛立珍的故事,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华夏辛氏宗亲理事会发动辛氏族亲,为成功寻找到辛立珍烈士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主要说明 A. 分封思想强大的生命力 B. 分封制传播了族文化 C. 宗法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D. 宗族观念下的凝聚力 【答案】D 【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调整血缘宗族内部关系的制度。材料“华夏辛氏宗亲理事会发动辛氏族亲,为成功寻找到辛立珍烈士发挥了很大作用”说明宗族观念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故D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材料与分封制没有关系,故AB不符合题意;宗法制度强调尊卑贵贱,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宗法制也逐渐崩溃,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秦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这体现了秦朝 A. 皇权至上 B. 皇位世袭 C. 皇帝独尊 D. 削弱相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皇帝制的核心是皇权至上。材料“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印证皇帝掌握军事大权,故A符合题意;材料无关皇位世袭和皇帝地位尊贵的信息,故B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史书记载,某朝代建立时,“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出于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该朝代实行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管理,实行行省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东南所至不下汉、唐” 出自《元史·地理志》,评论的是唐代以来的地方管理制度,秦朝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B时间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澳大利亚学者莫理循说:“那些被证明具有占据政府官职的求职入仕者必须经过考试过程,这使得著名的德国大学考试显得黯然失色”。莫理循这里说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世官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占据政府官职的求职入仕者必须经过考试过程”,说明该选官制度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符合科举制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察举制重视才能与品德,世官制重视血缘关系,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朱元璋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此朱元璋 A. 设内阁辅助政务 B. 设立军机处减少政务繁忙 C. 给予丞相票拟权 D. 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D符合题意;明成祖设内阁辅助政务,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朱元璋废除丞相后不再有丞相,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故宫养心殿镌刻着雍正皇帝亲题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对这幅楹联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B. 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 C. 统治者对加强权力渴望 D. 以人民利益为主的理念 【答案】C 【解析】楹联的意思是: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历亲为的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这副对联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关选官问题,明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了,皇帝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而非以人民利益为主,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博筑通在《中国经济史论丛》说:“二犁并耕,每犁各由一人执之,一牛挽之,另一人牵引二牛,故称二牛三人”。这里他说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B图反映的是二牛挽犁,符合“二犁并耕……一牛挽之”的介绍,故B符合题意;A图是唐代的曲辕犁,一牛挽犁,故A不符合题意;C是灌溉工具水转翻车,D是利用水力鼓风的冶铁工具水排,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盐城之名得于西汉武帝时当地发达的盐业有关,当时盐城遍地都是煮盐的手工作坊,到处都是运盐的河流。对于此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民间私人制盐业发达 B. 规模全国最大 C.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D. 政府直接经营 【答案】D 【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故材料中的煮盐业当是官营手工业,即政府直接经营,故D符合题意;民间私人制盐业在汉武帝时期是严格控制的,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盐城的煮盐业的规模,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手工业社会地位低下,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出现“一街辐辏(集聚),遂倾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的景象。材料反映了 A. 市有了严格的管理 B. 崇仁坊是新设的商业区 C. 市突破了时间限制 D. 长安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答案】C 【解析】材料“一街辐辏(集聚),遂倾两市”说明商业空间范围扩大,材料“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住宅区出现商业活动,夜市比较繁荣,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住宅区的信息,侧面佐证唐朝后期对市的管理逐渐松弛,故A不符合题意;崇仁坊属于住宅区,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长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清初厉行海禁政策,中外贸易受到摧残,使清初出现了经济萧条,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一度以有益“闽粤边民海生”令廷臣议开海贸易,随即降旨全面开海。这说明 A. 海禁政策一度松动 B. 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C.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D.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康熙二十三年……令廷臣议开海贸易,随即降旨全面开海”,说明海禁政策一度松动,故A符合题意;材料“清初厉行海禁政策”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是清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如使馆界、北宁路驻兵权等,一律撤销。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连同使馆界一并收回中国政府”。材料中我国的“驻兵权”最早丧失应该追溯到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天津条约》 【答案】C 【解析】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2.德国伏尔铿船厂历史悠久,1881年曾经建造过两艘铁甲舰,并交付清政府,英文名称为TingYuen和ChenYuen。这两艘军舰有可能参加 A. 黄海海战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 鸦片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TingYuen和ChenYuen”即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和“超勇”号。1894年,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参与黄海海战,故A符合题意;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屈膝投降,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从1840年到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从1856年到1860年,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如图是丰子恺创作的漫画《流离图》。该漫画产生的背景应该是 A. 南昌起义时期 B. 国共对峙形成 C. 日本侵华加剧 D. 解放战争爆发 【答案】C 【解析】漫画“十七年”指1938年,材料“豺狼入中原”,反映的是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中原大片国土,人民流离失所,故C符合题意;南昌起义于1927年8月1日,国共对峙形成于1927年,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1937年8月,洛川会议指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次会议召开时 A. 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B. 淞沪会战结束粉碎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抗日战争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相持阶段 D. 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已经掀起全民族抗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可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已经掀起全民族抗战,故D符合题意;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故AC不符合题意;1937年8月13日到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结束粉碎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陈旭麓在评价某份政治纲领时说:“把农民群众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很多环节,而中国尚未有这些环节……其只是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而已”。这里评价的这份纲领应该是 A. 是农民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 B. 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C. 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 D. 推动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全盛 【答案】C 【解析】1859年《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由材料“把农民群众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很多环节”可得出该纲领是《资政新篇》,故C符合题意;《资政新篇》不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不是农民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故A不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思想的探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故B不符合题意;1856年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就由盛转衰,《资政新篇》是在天京事变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文件的颁布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标志 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 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出自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故D符合题意;1921年中国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A不符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毛泽东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为此,毛泽东提出 A.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 C. 与国民党展开大决战 D. 红军长征转移到陕北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见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符合题意;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故B不符合题意;1948年底,中共与国民党展开大决战,故C不符合题意;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转移到陕北,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指出:“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了长征”。材料中“这次会议”指的是 A. 中共二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国民党一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符合题意;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不符合题意;1927年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故B不符合题意;1924年国民党一大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原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军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同时配合刘邓大军挺进豫西的作战行动,向豫皖苏边界地区挺进。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 淮海战役 B. 渡江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战略反攻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由解放区作战转为国统区作战,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故D符合题意;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故AC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就是渡过长江,攻占南京,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热播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前夜》这一片段中,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保障了五星红旗顺利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是在 A. 第一届政协会议 B. 七届二中全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答案】A 【解析】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确定了国旗、国歌和国徽,故A符合题意;1949年3月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召开于1999年3月,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关于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对应正确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权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的代议制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发展 D. 中共领导政协制度——是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共针对政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发展,故C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故A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是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宪法的修订工作一般是以一个宪法为蓝本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经过了四次修改,而修改的蓝本都以1982年宪法为蓝本。这主要是因为 A. 1954年宪法确定的原则没有参考的价值 B. 82宪法是新时期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建国前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答案】B 【解析】1982宪法承担着稳定国家秩序与推进社会转型改革的重任,是新时期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B符合题意;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定的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具有参考的价值,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建国前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新时期的宪法修改要以1982年宪法为蓝本,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2019年12月20日,习近平出席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讲话指出,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澳门地方虽小,但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作用独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澳门历史经济地位优于港台地区 B. 澳门把握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方向 C. “一国两制”首先解决澳门问题 D. 澳门重视和海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答案】B 【解析】材料“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澳门地方虽小,但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作用独特”说明澳门把握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方向,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港澳台的历史经济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首先解决香港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D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写的介绍台湾问题的书,下面是该书的前言部分。针对前言问题的解读准确的是 A. 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B. 《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台湾问题历史由来 C. “九二共识”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D. 台湾问题非常复杂现在已经演变为国际问题 【答案】A 【解析】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石,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故A符合题意;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故C不符合题意;台湾问题非常复杂但本质是我国内政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通过周恩来的努力,会议终于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和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与此会议相关的是 A.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B. 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缓和了中美之间紧张的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由材料“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和完整”,可知指即日内瓦会议,该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故A符合题意;B是万隆会议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日内瓦会议没有缓和中美之间紧张的外交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新中国初期的这一外交方针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这一外交方针指的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自动继承同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它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故B符合题意;“一边倒”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故A不符合题意;“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突出表现为不结盟的外交方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双方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的一部分……”这一份声明的发表 A.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B. 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促进了中日关系改善 D. 促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答案】C 【解析】材料“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的一部分……”中的声明出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它的发表宣告中美关系的缓和,促进了中日关系改善,故C题意;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标志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声明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1971年第26届联大宣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2019年12月2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日韩三国峰会,“增进政治互信,合作推动发展”成为会议主题。这次会议表明 A.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B. 中日韩三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消除隔阂 C. 中国为地区稳定发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D. 会晤的模式直接影响上合组织合作方式 【答案】C 【解析】材料“增进政治互信,合作推动发展”的中日韩三国峰会召开,说明中国为地区稳定发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中日韩三国峰会属于新兴区域合作,故A不符合题意;中日韩三国国家利益不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依然存在隔阂,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体现中日韩三国峰会直接影响上合组织合作方式,且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这个法案的通过 A. 彻底剥夺了国王的一切权力 B.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特权 C. 王位继承问题收归议会手中 D. 确立了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D 【解析】材料出自1689年的《权利法案》,它是一部限制王权的法案,确立了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故排除A,D符合题意;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获得更多权益,故B不符合题意;1701年,《王位继承法》将王位继承问题收归议会手中,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英国新任首相约翰逊向外界宣布,将全力推进脱欧事宜,议会中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应该 A. 征询上院对于脱欧意见 B. 提请国王提前解散议会 C. 举行全民投票否决议会 D. 撤销有关内图成员职务 【答案】B 【解析】按照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如果英国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要么总辞职,要么提请国王提前解散议会,由新的议会决定政府的去留,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3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为实现宪法而制定的联邦立法、根据联邦授权已经缔结和将要缔结的条约,为联邦最高法律;各邦宪法和立法若与联邦最高法律抵触,各邦法官应受最高法律约束”。该条款确立的原则是 A. 总统制的原则 B. 联邦制的原则 C. 共和制的原则 D. 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各邦法律要服从联邦政府的法律,这是联邦制原则的体现,刚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元首的职权等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共和制的原则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2019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罪,弹劾总统特朗普,经过众议院议员的投票最终弹劾案获得通过。为此,特朗普本人回应,对他的弹劾是“政治迫害”,美国民众则对弹劾案褒贬不一。这一弹劾反映了美国 A. 行政权力要服从司法权力 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联邦法院干涉政府行政权 D. 美国政治架构中分权制衡 【答案】D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并立,行政权不服从司法权,联邦法院无权干涉政府行政权,故排除AC,D符合题意;美国的政体是三权分立,强调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总统本身就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33.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工人群众发动起义,很快市民选举产生了自治政府。这个政府 A. 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指导下建立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共产党宣言》中思想具体理论实践 D. 提出了国际工人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 【答案】B 【解析】材料“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工人群众发动起义,很快市民选举产生了自治政府”反映了巴黎公社的成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B符合题意;巴黎公社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故AC不符合题意;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4.“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 A.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是以和平方式夺权政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第二次革命”指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以暴力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排除D,C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C。 35.1947年3月,美国总统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此事件表明 A. 雅尔塔体系正式建立 B. 朝鲜和越南战争即将爆发 C.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 资本主义秩序相当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1947年3月,美国总统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C符合题意;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在美苏势力均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国势力划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雅尔塔体系下对抗的表现之一,并非是其确立的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冷战的开始,而朝鲜和越南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热战,故B不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资本主义秩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6.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所谓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演说。后来美国政府以此制订了《欧洲复兴方案》。这一计划 A. 以复兴欧洲经济为最终目的 B. 拉拢西欧国家建立军事集团 C. 实质是为美国称霸世界服务 D. 不利于西欧国家的恢复振兴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以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为最终目的,故排除A,C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才是拉拢西欧国家建立军事集团,故B不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经济上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有利于西欧国家的恢复振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7.如图是赫鲁晓夫拥抱肯尼迪的漫画,下面的小人物是卡斯特罗。这一事件表明 A. 美苏矛盾从此烟消云散 B. 美苏关系就此握手言和 C. 紧张国际局势得以缓解 D. 小国利益得到充分关注 【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拥抱肯尼迪的漫画,反映古巴导弹危机解除,紧张国际局势得以缓解,故选C;美苏国家利益不同,矛盾不可能烟消云散,故AB不符合题意;当时美苏争霸,牺牲弱小国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8.如表是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据此可以说明 A. 世界战争爆发的根源在日趋消失 B. 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C. 两极格局有效的维护了世界和平 D. 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从时间上看,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战争大幅减少,国内冲突加剧,说明冷战掩盖的国内矛盾暴露出来,故B符合题意;从数据上看,冷战后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就有18场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不能说明世界形势在缓和,故A不符合题意;据表格信息可知,两极格局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冲突依然存在,C不符合题意;近代以来,大国因素是大多数地区冲突或国内冲突的重要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9.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一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战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船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马士《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制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防务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甚至对于台湾岛曾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19年12月17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使用。“山东舰”入列的这一天也正是北洋水师成军的日期,许多网友发出感慨:“我荣幸与你一同见证祖国再次走向强大”。 ——观察者网《拜谒北洋水师故勇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此中“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次战争结束次年,此国军舰又在中国取得何种特权? (2)据材料二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应该指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说说你的感想。 【答案】(1)英国;军舰“巡查贸易”权。 (2)威海卫军港;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3)传统的海洋观念;重陆轻海的政策;东南沿海采取保守防御政策;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史为鉴。 【解析】(1)由材料“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一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可得出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故是英国;根据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而英国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自动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 (2)由材料“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船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北洋水师自我封闭于威海卫军港,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3)由材料“明制的海洋观念”,可得出传统的海洋观念;由材料“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可得出重陆轻海的政策;由材料“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可得出东南沿海采取保守防御政策;由材料“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可得出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由材料“我荣幸与你一同见证祖国再次走向强大”体现了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我们要以史为鉴,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维护国家安全。 40.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全面竞争,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些潜在的因素正在崛起。 ——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仪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一些“潜在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的依托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今国际格局态势为我国政府提出合理化的应对策略。 【答案】(1)主要特点: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2)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重新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等。 (3)一超多强或多极化趋势加强。实力与地位;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 (4)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1)由材料“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可得出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由材料“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可得出美苏大国主导;由材料“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全面竞争,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可得出两极全面对抗;由材料“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可得出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一些“潜在的因素”可以指西欧的联合,如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等。 (3)由材料“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结合所学,“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态势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的依托是自身强大实力、世界霸主地位和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 (4)面对当今国际格局态势,我国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安全,作为我们新世纪国际战略的根本基点。国与国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全力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