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中国近代史第二步专题(四)曲折艰难的民主历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中国近代史第二步专题(四)曲折艰难的民主历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专题(四) 曲折艰难的民主历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主旨解读]‎ 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建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人民民主,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的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各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战。‎ 线索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线索1 列强侵华——近代前期让中华民族蒙辱的“四战争”‎ ‎[理清发展线索]‎ 阶段 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深化历史理解]‎ ‎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 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美国分别独霸中国。‎ ‎2.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3)思想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3.“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2016·全国乙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 本题时空定位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关键信息是“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19世纪60~90年代的中国洋务运动是一次近代化的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建成了包括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而言是占上风的。‎ ‎2.下表是各国在中国路债中所占的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元)。据表中数据的变化可推知,当时(  )‎ 时段 国别  ‎ ‎1894~1904年 ‎1905~1914年 负债额 ‎%‎ 负债额 ‎%‎ 英国 ‎5 908‎ ‎65.8%‎ ‎15 649‎ ‎38.2%‎ 德国 ‎——‎ ‎——‎ ‎8 526‎ ‎20.8%‎ 美国 ‎——‎ ‎——‎ ‎1 739‎ ‎4.2%‎ 日本 ‎——‎ ‎——‎ ‎2 697‎ ‎6.6%‎ 法国 ‎——‎ ‎——‎ ‎6 625‎ ‎16.2%‎ 比利时 ‎3 066‎ ‎34.2%‎ ‎5 724‎ ‎14%‎ 总计 ‎8 974‎ ‎100%‎ ‎40 961‎ ‎100%‎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B.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转变 C.列强争夺在华利益更加激烈 D.中国政府财政已被列强控制 解析:选C 抓住表格中的“1894~1904年”“1905~1914年”两个时间节点分析。从1894~1904年只有英国和比利时拥有路债,1905~1914年英、德、美、日、法、比均有路债,英国和比利时的比例有所降低,反映了列强争夺在华利益更加激烈,故C项正确。‎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3.(2017·全国乙卷)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选A 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 ‎4.(2017·全国丙卷)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 ‎5.(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线索2 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 ‎(1)起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 ‎①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19世纪末期 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20世纪初期 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深化历史理解]‎ ‎1.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促进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阻碍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1.(2016·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选D 本题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中体西用”思想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颁布的,故D项符合题意。‎ ‎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传、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洪仁玕(  )‎ A.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 B.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 D.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 解析:选A “权归于一”,反映出洪仁玕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洪仁玕认为美国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否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不够清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洪仁玕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主张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故D项错误。‎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辛亥革命 ‎3.(2016·全国丙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的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4.(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选B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5.(2017·太原模拟)(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中山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解析:选C 根据所学,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制下,三权分立原则得到初步的实践,故C项正确。‎ 线索3 民族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中共创立时期 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 ‎(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6)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全民族抗战 ‎(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 ‎(4)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 ‎(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深化历史理解]‎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③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2.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最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各阶级共同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3.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4.全国认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1)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⑤“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⑥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2)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②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③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他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20世纪初中国的时局变迁 ‎1.(2017·全国甲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选B 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但不能说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D项错误。‎ ‎2.(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选D “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正确。‎ 二、立足唯物史观考查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 ‎3.(2012·新课标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选C “俄国式的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民主革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 ‎4.(2013·全国卷Ⅰ)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选B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 ‎,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选择B项。‎ ‎5.(2016·全国甲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选A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故A项正确。‎ 三、立足家国情怀考查抗日救亡运动 ‎6.(2017·全国乙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选B 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等可知,中共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 ‎7.(2016·全国丙卷)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十九路军”‎ 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进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8.(2014·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选A 结合时间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解读题意可知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国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正确。‎ ‎9.(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B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 四、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政策 ‎10.(2015·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选B 时间为1933~1937年上半年,尤其要注意“1937”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要塞区的建设,构筑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工事,抓住“防御”二字。在1933~1937年这段时间,备选项中的四个主体“反蒋运动”“日本”“红军”“军阀”谁能对国民政府构成威胁,让其作出“防御”的姿态,答案不言而喻。‎ ‎11.(2016·全国乙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 ‎12.(2013·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D 注意时间信息为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没有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这说明在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权衡中国民党中央选择了维持农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A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C两项。‎ 五、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国共力量的变化 ‎13.(2017·全国甲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选D 由材料信息“群众组织”“404万人”“27%”“村村有党员”等,并联系抗日战争前后的史实可知,此时中共的影响力较抗日战争之前有显著提升,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时间不符,排除;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C项错误。‎ 关注点(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新材料]‎ ‎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据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美国学者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 ‎[新视角]‎ 我国历史教材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材料中的两个观点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应分别归咎为当时中国对英国的“不平等外交”和“文化冲突”。‎ ‎[新思维]‎ 晚清时期中国固守农耕文明和封建体制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西之间的确存在着较大的体制、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 ‎(1)费正清从“平等国家关系”角度,认识到了“禁烟运动”并非战争的根本原因, 看似找到了真正的深层次原因。但他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得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 ‎(2)张馨保则从“体制、 风格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冲突角度,认识到了“禁烟运动”并非战争的根本原因,看似找到了真正的深层次原因。 但他是从西方社会价值观出发, 模糊了战争责任, 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和鸦片贸易的罪恶性。‎ ‎1.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解析:选B 根据材料“自己的意愿”是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违背自己的意愿”指中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 是资本主义国家引导的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严重经济依赖的表述言过其实,故C项错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解析:选A 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正是这三方面文明的冲突使鸦片战争必然发生,故A项正确;题干提到了工业文明的对外扩张性,因而没有掩盖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故B项错误;题干仅说明中西文明三个方面的冲突,并没有贬低中国经济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题干中三方面冲突正是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的描述,故D项错误。‎ 关注点(二) 客观认识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 ‎[新材料]‎ 笔者提出重新认识和评价北洋政府,并不是说要去怀念那个时代。那毕竟是一个军阀混战、社会动乱、国家贫弱的时代,而今天需要的是和平、安定、富裕和民主、强盛。之所以指出北洋政府的某些“优点”和“贡献”,不是要“追寻”它,也不是要歌颂它,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在历史上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北洋政府是武夫当政,但在保障人民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还是可以给后人以借鉴和启示的。‎ ‎——李殿元《论北洋政府的“硬”和“软”‎ ‎——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北洋政府》‎ ‎[新视角]‎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民众生活困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材料则认为不应抹杀北洋军阀的某些历史贡献,对其统治应给予客观评价。‎ ‎[新思维]‎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长达16年之久,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学习北洋军阀的历史,除了要掌握北洋军阀的反动性质和它在历史上的反动作用,还要认识到其统治在某些方面对社会转型起到的推动作用。‎ 政 治 北洋政府的封建统治是一种不完整的封建统治,具有某些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政府打着“民国”‎ 上 招牌,披着法统外衣,再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封建专制时代的方式行事了。由“家国”转为“民国”,政治生态的大换血,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尽管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希望的“真正民国”,但较之清朝统治已是历史的进步。可以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共和政体逐步稳定,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有一定的发展 经 济 上 北洋政府对经济的发展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北洋政府在经济上并不排斥资本主义的发展,其颁布和推行的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大发展 外 交 上 北洋政府曾经争得了部分主权,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如:坚决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使英国分割中国神圣领土西藏的阴谋活动失去了法律依据;一战期间,废除了德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最后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华盛顿会议上迫使日本撤出山东、英国归还威海卫等 思想上 北洋军阀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各种结社与言论自由的限制,有利于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1.漫画是一个时期历史的特殊表达。如图漫画中反映的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时期 解析:选D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代理人,为维持和扩大在华利益,它们各自寻找新的工具,扶植军阀派系。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  )‎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提倡实业救国发展经济 解析:选A 材料中经济立法时,由农商总长邀请原起草员“复加审视”,“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可见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故A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北洋军阀政府经济立法维护的特定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中经济立法借鉴清末各商会,而非清政府的经验,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表现实业救国,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