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从坐而站到跪。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政治制 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 皇权的不断强化 C. 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D. 相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①到图③的变化:从大臣坐议事,到大臣 站着议事,到大臣跪受笔录,说明大臣地位的下降,皇权不断的加强。故答案为 B,排除 D;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A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没有体现地方权力,排除 C。 2.“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形成了议会下院与国王的分权。议会仅仅夺取了立法权和财政权, 行政大权仍然是国王的“世袭领地”。但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最大的 (即多数党的)议员中选用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C. 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 D. “议会至上”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大权,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故选 A;《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利受到议会制约,材料现象没有 破坏《权利法案》,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对议会的制约,排除 C;《权利法案》确立“议 会至上”,排除 D。 3.有学者认为,美国独立之初,其“国情非常特殊,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得出这一结论的 主要理由是,美国 A. 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B. 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C. 联邦制存在严重弊端 D. 各州有明显的分离倾向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指的是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邦联实际上是一个指挥加盟成员采 取共同行动、协调彼此关系的政府间组织,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 权,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 C 选项错误,独立之初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不是联邦制;D 选项错误,美国独立之初“更 像是日后的联合国”不能体现出各州具有分离倾向。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4.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 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 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 出现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可知,西方对中国经济侵 略方式转变,由商品输出扩展至资本输出,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中国的阶段 性特征,C 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开始大量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排除 A 项; 《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对中国商品输出加剧,排除 B 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5.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 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准确识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 B。A中的“第一次”表 述错误;武昌起义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清起义,也不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 起义,不选CD。 6.“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 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A. 南昌起义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三大 【答案】C 【解析】由“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可知这次 会议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并且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1935 年的遵义会议,故 C 项正确;AB 项是 1927 年发生,排除;D 项是 1923 年召开的,排除。 7.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生产工具的变革是农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下图中 的农具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选 C;ABD 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8.古人在形容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主要 说明官营手工业 A. 生产由官府垄断 B. 标准极高不计成本 C. 产品到市场销售 D. 管理严格技术保密 【答案】B 【解析】“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说明漆器的制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官营手工 业标准极高,生产不计成本,故选 B;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 市场销售,排除 C;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9.北宋时期徽州地区开始出现比较著名的大商人。如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 徽州城的一-半, 号称“祝半城”;祁门程氏兄弟经商致富,号称“程十万”。这反映出当时 A. 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B. 商品经济更进一-步发展 C. 出现了士商合一的趋势 D.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北宋时期徽州地区出现了比较著名的大商人,“祝半城”“程十万”的出现 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故选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不符 合题意,A 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士商合一的趋势”,C 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固守重农抑商 政策,D 错误。 10.“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所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主义 C. 闭关锁国 D. 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可知材料重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主 张抑制商业,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体现,A 项正确;重商主义是西方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 想,排除 B 项;题干信息未体现闭关锁国思想,排除 C 项;材料主张抑制商业,而非工商 皆本,排除 D 项。故选 A。 11.“到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 挂着它的国旗的船舰游弋世界各大海洋。”这里的“它”是 A. 荷兰 B. 葡萄牙 C. 英国 D. 西班牙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结合所学可知,17 世纪 荷兰在当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 A 项正确;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扩张是在 15、16 世纪, 排除 BD;英国在 18 世纪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 C 项。故选 A 12.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 宁(西非国家)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等。该展览单元的 主题可能为 A. 贸易与侵略(300-1100 年) B. 变革与调整(900-1550 年) C. 邂逅与连结(1500-1800 年)D. 创造与征服(1800 年至今)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世界各地的特产汇聚到大英博物馆,这说明世界联系的加强。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1500 年以来开始的新航路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密切 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因此材料中的主题是邂逅与连结,C 选项符合题意;300-1100 年的世界 虽然有局部交流,但是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隔绝的状态,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变 革与挑战,B 选项排除;创造与征服指的是工业革命后的世界,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变革及西 方国家的扩张,材料未涉及,D 选项排除。 13.1955 年,苏联与东欧七国缔结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它的成立标志 A. 冷战正式开始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D. 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5 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华沙条约组织,两大 军事阵营形成对峙,两极格局由此形成,故 C 项正确;1945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冷 战正式开始,排除 A 项;不结盟运动兴起兴起于 1961 年,绝大部分国家是亚、非及拉美发 展中国家,排除 B 项;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排除 D 项。故选 C。 14.“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 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 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据此可知冷战 A. 加剧了整个世界局势的紧张 B.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 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D. 最终形成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答案】B 【解析】根据“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 代’”可知,材料认为冷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了“漫长的和平时代”, 故选 B; 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的信息,排除 CD。 15.1990 年,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致信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必须以美、日、欧为主导形成世界 新秩序”,同年 5 月,海部俊树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日本愿意在新 的时代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海部俊树的目的是 A.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 巩固美日政治同盟 C.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D. 推动国内经济复苏 【答案】A 【解析】根据“必须以美、日、欧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日本愿意在新的时代为全球和平 与繁荣做出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逐渐调整外交政策,谋求政 治大国地位,故选 A;BC 不是日本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反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并非为了发展国内经济,排除 D。 16.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 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 中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将决定本世纪最后 1∕3 时间的前途。鉴于此,美国政府 A. 结束与苏联对峙竞争状态 B. 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D. 将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经济角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出现美国、日本和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不得不承认两者平等的伙伴 地位,调整与对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20 世 纪 90 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不是美国政府为此采取的措 施;B 选项错误,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项错误,美国 并未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7.《1994 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界定:“人的安全可以 说是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 二是保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人 的安全”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 国际社会关注的安全从国家转移到人类自身 B. 国际社会已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价值 C. 多极化势下国际政治研究议题发生重大改变 D. 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经济全球 化与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以“人的安全”为核心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故 D 项正确;题干并未说明国际社会淡化关注国家安全,排除 A 项;题干无法体现国际社会将 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价值,排除 B 项;“重大改变”表述过于夸大,国际社会依然传统安全问 题的,排除 C 项。故选 D 18.美国“退群”统计表 “退群”时间国 际组织/协定 2017 年 1 月 23 日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2017 年 6 月 1 日 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2017 年 10 月 12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7 年 12 月 2 日 全球移民协议 2018 年 5 月 8 日 伊朗核协议 2018 年 10 月 3 日 决定退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2018 年 10 月 17 日 启动退出万国邮政联盟 如表中美国的“退群”举动 A. 说明美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意味着西方阵营不断分化 C. 反映其着眼于创建新的双边体系 D. 说明其强烈的功利主义外交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美国退出各种群体,体现他强烈的现实主义,以自己国家利益为标志, 故 D 项符合题意;退出国际组织,减少了责任与担当,违背历史潮流,A 项不符合题意;美 国退群体现单边主义,不能看出阵营分化,B 项不符合题意;美国一直是单边主义,C 项不 符合题意。故选 D。 1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 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这些观点最能解读我国的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依法治国的理念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结合所学可 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故 A 项正确;题干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 B 项;民族区域自治是国 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排除 C 项;“一国两制”关及国家统一问题,与题干无直接联系, 排除 D 项。故选 A。 20.身份证件有时也会成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爱国华侨陈嘉 庚 1954 年参加某次重要会议的代表证。这次会议 A. 核心议题是筹建新中国 B. 中心任务是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C.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 B;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核心议题是筹建新 中国,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 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排除 ACD。 21.“在一九五八年,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据统计,内蒙古、新疆、 广西、宁夏等地,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 了百分之八十三。”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一国两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8 年我国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与 宁夏回族自治区,激发了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故 A 项正确;题干与人民代表 大会、政治协商制度及“一国两制”无直接关系,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22.2010 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 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 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C.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D. 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本题涉及的是村委会的基层民主,村委会的改进,是基层民 主的表现,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表现。村委会的相关内容是基层民主的体现,是基 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分析选项,D 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23.1982 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 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A. 保障人权自由 B. 完善法律体系 C. 重视与时俱进 D. 强化政府职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 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 C 项正确。材料 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问题,故 A 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中全国 人大通过的五次宪法修正案内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不是完善法律体系, 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强化政府职能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24.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指出:“70 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 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 往大合作局面,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互往来日益密切。”两岸取得这些成就的政治基 础是 A. 一国两制 B. “和平统一”方针 C. 九二共识 D. 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 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 共同政治基础;B 选项错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不是“和平统一” 方针;D 选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美关系不是两岸关系发 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5.促成中国 1949—2009 年期间三次建交高峰的共同因素是 A.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 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D.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A 【解析】数轴显示三次外交的高峰分别是 1949 年,1972 年以及 1992 年,这三次外交高峰 的出现都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关,A 正确;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属于第二次 外交高峰的原因,B 错误;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和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均属于改 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表现,C 和 D 项错误。 26.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 题,还有效的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 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 A.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 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 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 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 国联系,故选 D;AB 是日内瓦会议的成果,排除;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会议, 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排除 C。 27.有学者指出,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 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 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由此可见,“一边倒”政策 A. 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 B. 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C. 未关注意识形态的对立 D. 是指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 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是使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不致处于孤 立地位,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答案为 A,排除 B;与苏联意识形态是一致的,C 错误; 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而不是不予资本主义国家往来,D 绝对化, 排除。 28.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某次欢迎宴会上致辞:“现在是只争朝夕的时候,是我们两国人民攀 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时候了。本着这种精神,我请求 诸位同我一起举杯,为毛主席,为周总理,为中美友谊干杯”。此时是 A. 1950 年 B. 1955 年 C. 1972 年 D. 1979 年 【答案】C 【解析】根据“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某次欢迎宴会上致辞”“为中美友谊干杯”,结合所学可知,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选 C;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敌视中 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场景,排除 AB;1979 年中美建交,毛主席、周总理已经去世,排除 D。 29.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 7 月 7 日田中声 明到 9 月 29 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 82 天。这是国际政坛上闪电般的 速度,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促成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D. 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成中日邦交迅速正常化的直接原因在于 1972 年中美关系开 始了正常化进程,C 项正确;1953 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 年在第三世界国 家推动下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二战后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努力,都不是促成 中日邦交快速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 30.到 2006 年底,有 1487 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 9 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的态度。它反映出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 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 C.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D. 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有 1487 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 9 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可以知道材料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开展以联合 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内容,故 AD 两项排除。材料也 没有涉及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故 C 项排除。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 二、材料题 31.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 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 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 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 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 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 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 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 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 的和平’时代”?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 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因素:国家实力。 【解析】(1)原因:根据“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得出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根据“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 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 突”可知,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 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根据“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得出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结合所学,回答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影响即可,可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3)因素:综合材料可知,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