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1讲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1讲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1讲 两次工业革命 ‎ [考纲要求] 1.工业革命。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前提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进程 ‎(1)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建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动力: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 ‎(3)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3.影响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人口的职业结构。‎ ‎(3)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 ‎1.条件 ‎(1)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4)进行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5)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6)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2.表现 ‎(1)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孕育 ‎(1)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2)重要保障: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过程 ‎(1)到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等,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2)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图说历史] 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概念阐释]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飞跃。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特别提醒] 正确区分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标志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概念辨析] 工场与工厂 工场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是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图示记忆]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主题 技术革新与产业重组——两次工业革命 史料一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史料三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 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史料四 到17、18世纪之交,……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史料一以省略号分层,逐层分析了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有利因素。据史料可知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史料二、三注意两则材料出处和史料二中的时间“1914年”,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影响。据此判断美国出现福特式“创新”与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流水线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福特汽车的销量剧增,有助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3.史料四主要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恶化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试答: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试答: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试答: 社会矛盾加剧,马克思主义产生;形成了一些现代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时间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1.多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考点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前提条件 ‎(1)前提:欧美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2)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资金:资本积累为新兴工业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概况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标志: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应用: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3.影响 ‎(1)推动了钢铁工业、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变革。‎ ‎(2)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概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于20世纪初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美国的扩张 ‎(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控制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和“门户开放”政策。‎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框架:资本主义市场。‎ ‎(2)手段: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3)内容: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4.影响 ‎(1)积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图解历史] 垄断组织的产生 ‎[精要点拨] 世界市场发展的历程 起点(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漫画历史] 交通事业的发展 ‎[构图解史]‎ ‎[归纳总结] “一、二、三”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二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主题 世界连为一个整体——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史料一 1865年①,英国经济学家杰温斯曾这样自豪地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上所有的温暖区域扩散。”‎ 史料二 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德国13%,美国11%,法国8%,俄国4%。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史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后,英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处于世界工厂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特殊地位。从①‎ 处的时间可以判定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2.史料二表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②处说明世界市场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依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试答: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英国等西方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扩大、相互依赖程度加强;这一切都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阶段 推动 因素 主要 资本 主要 途径 影响 ‎15世纪末 至16世纪 新航路 的开辟 商业 资本 欧洲殖民侵略、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7世纪至 ‎18世纪中期 殖民 扩张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18世纪中 期至19世 纪中后期 工业 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中 后期至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 业革命 私人垄 断资本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 ‎(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题术语 两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考纲 卷别  ‎ 工业革命 全国卷Ⅰ ‎2017·工业革命对社会收入的影响 ‎2015·三次科技革命与生产力 全国卷Ⅱ ‎2016·工业革命与环境污染 ‎2015·第二次工业革命 ‎2014·第一次工业革命 全国卷Ⅲ ‎2016·工业革命与铁路建设 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对工业革命的考查逐年增多。选择题多以社会生活变化入手,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非选择题多以链接考查为主,考查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等,复习备考时继续重视工业革命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及社会转型的影响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2017·高考全国卷Ⅰ)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 选D。题干表格中“国民总收入”两次增加,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约1790-1793年”到“约1830-1835年”,增长幅度为106%左右,而同一时期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85%左右,不能得出“同步增长”,A项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机器生产的采用、工厂的推广、海外市场的扩大等,B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增长,C项错误;“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小,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国民贫富差距扩大,故选D项。‎ 考向二 从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2. (2016·高考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1816年”“特别是在1831-1841年间”,人口死亡率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的破坏有关,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人口膨胀食物短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史实,19世纪医疗技术水平应该高于18世纪,故D项错误。‎ ‎3.(2015·高考全国卷Ⅱ)‎ 下表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中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选B。 观察表中数据,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占70%以上,说明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不断扩展,推动了美、法、德国家的工业发展,且随着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地成为主要工业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生产地,实质说明了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4.(2016·高考全国卷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选A。19世纪6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各地铁轨有很大差异,反映出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故选A。各地铁路不统一,说明铁路部门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项错误。C项没有材料依托,D项不符合史实。‎ ‎5.(2014·高考全国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选A。据题干中“纺车”与“手织机”多半闲置及19世纪初的时间,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领域的近代化,A项正确。‎ ‎1.钱乘旦、许杰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现象最早应开始于(  )‎ A.16世纪 B.17世纪 C.18 世纪 D.19世纪 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应该在火车出现之后。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所以19世纪时火车已经出现,故D项正确。‎ ‎2.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经济思想也变成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材料是反映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设立是经济思想的变化,故C正确;A、B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不符,故A、B、D排除。‎ ‎3.如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B.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C.英美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 D.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衰退 解析:选B。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柱状图不能体现该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发达国家爆发,根据柱状图美国的外贸不断发展并超越英国,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英美两国的信息,不能断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者发展最快,故C项错误;根据柱状图,英国外贸持续增加,不能体现出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4.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增加到约7∶1。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落后的政治制度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动荡不安 解析:选A。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宗主国通过世界市场掠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原材料,并对其输出商品,造成宗主国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收入差距扩大,故A项正确;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政治制度落后,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只能解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均收入低,而不能说明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从1800年到1914年欧洲宗主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动荡不安只能解释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均收入低,故D项错误。‎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 A.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C.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解析:选D。材料中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了工人工资高得惊人、煤炭价格却极为便宜的现象,于是各行各业想方设法投资开发出多消耗煤炭、少雇佣工人的新技术,此后以煤炭为能源,以机器代替工人劳动的蒸汽机的发明应运而生,可见动力革命的启动有其独特的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应排除;材料并未反映近代化的启动,故B项错误。‎ ‎2.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C.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D.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解析:选A。据材料“织工”“纺纱工兼织工”“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都是技术娴熟的工人,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A项正确;据材料“织工”“纺纱工兼织工”“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等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与新技术传播进程无关,故D项错误。‎ ‎3.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 A.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解析:选A。材料中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革命,这一做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英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英国的粮食自给,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东部进行农业技术革命并不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比较,故C项错误;英国的圈地运动是“羊吃人”的运动,它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与题目中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 ‎4.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工厂成了犯罪频发的地方 B.工厂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 C.批判垄断组织对个人的剥削 D.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解析:选D。A项与材料“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主要体现工厂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而不是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故B项错误;材料“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还不能说明已出现垄断组织,故C项错误;据材料“监狱”“狱卒”可知,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故D项正确。‎ ‎5.“资本主义与工业生产相当于一体的两面。这一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由西欧推广,经过两个世纪,今日已席卷全世界,无人能由其中脱身。”这一经济形态(  )‎ A.开始于19世纪晚期的欧美各国 B.使世界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统一整体 D.使人类历史进入到工业文明阶段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生产,开始于19世纪的英国,故A项错误;B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是新航路的开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这一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由西欧推广,经过两个世纪,今日已席卷全世界,无人能由其中脱身”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故D项正确。‎ ‎6.某一历史时期“西欧国家在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率先实现了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据此,与这一时期相符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 A.家庭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制度 D.垄断组织 解析:选C。抓住“西欧国家在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率先实现了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可知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 家庭作坊主要动力是在动植物方面,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没有体现这一转变,故B项错误;工厂制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7.斯皮瓦格尔在《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世界市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到海外抢占市场 D.世界在走向整体化中人类生活得到改善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所强调的是19世纪末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19世纪末,欧洲早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抢占市场是伴随新航路开辟开始的,故C项错误;材料所强调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西欧的崛起,至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8.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年份 比重(%)‎ ‎ 1840‎ ‎22.7 ‎ ‎1860‎ ‎18.7 ‎ ‎1890‎ ‎10.2 ‎ ‎1900‎ ‎8.4 ‎ A.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B.世界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 C.英国劳动力向海外转移 D.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 解析:选B。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A项错误;英国农业人口的国内转移,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故B项正确;英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故C项错误;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推动农民涌入城市,故D项错误。‎ ‎9.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解析:选C。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1500至1750年),其扩张的方式主要是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而非商品输出,故A项错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其扩张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输出逐渐取代商品输出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故C项正确;在初期应该是早期殖民而非商品输出,故D项错误。‎ ‎10.19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转到安全的、受到保护的帝国市场,帝国因此作为缓冲避免了锐意创新的需要……长此以往导致了其经济的衰落。据此可知,英国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B.科学技术的滞后 C.过分重视国内市场 D.对殖民地的依赖 解析:‎ 选D。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已经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英国重视国内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转到安全的、受到保护的帝国市场,帝国因此作为缓冲避免了锐意创新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英国有着广阔的殖民地,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不用采用新技术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导致了英国的衰落,故D项正确。‎ ‎11.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 A.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解析:选A。根据材料国家反对“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证明国家倡导贸易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本身就体现了政府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现象,不属于本质,故B项错误;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始于1929年经济危机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对垄断组织的成立,而是反对以不合法手段搞兼并垄断,故D项错误。‎ ‎12.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由此可知(  )‎ A.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解析:选D。材料无法看出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世界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故C项错误;世界工业总产量增加6倍,贸易额增加12倍,体现了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英国在18世纪农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坚持旧生产方式和经营方法的地主贵族在经济上已趋没落,同时,他们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农业改良技术,并兼营一些工商业。这种变化造就了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地主阶级。从18世纪60年代起,圈地运动发展速度加快,形成新高潮。1760年之前,议会共颁布了214项圈地法令,而在60年代就颁布了385个圈地法令,圈地70余万英亩。70年代的圈地法令则多达642个。在18世纪英国,“土地越来越成为政治权力的基础”。至18世纪末,已经有400个大地主家族,各自拥有至少5000英亩以上的土地,年均土地收入约1万镑。 ‎ ‎—— 摘编自王觉非《 近代英国史》 ‎ 材料二 英国的农业在1600-1800年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据考证,表现农业革命成果的年代为1700年左右或者更早。在整个17世纪,英国谷物的出口量很少,1700年之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度稳定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0 000吨,平均每人出口30千克,当时的英国是“欧洲的粮仓”。与此同时,1700-1750年英国人口大约增加了5%~7 %,人均消耗量也有所增加,而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却减少了。‎ ‎——高德步、王珏编《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措施及其成果。(1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10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中“他们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可得出实施农业资本主义化,据材料一中“圈地运动发展速度加快,形成新高潮”可得出推行圈地运动,据材料一中“70年代的圈地法令则多达642个”可得出加强议会相关立法;第二小问成果,据材料二中“英国的农业在1600-1800年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可知农业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变革,据材料二中“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度稳定上升”可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据材料二中“当时的英国是‘欧洲的粮仓’”可知欧洲粮食生产中心地位确立,据材料二中“1700-1750年英国人口大约增加了5%~7 %,人均消耗量也有所增加,而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却减少了”可知人口增长较大,农业劳动力人口减少。 (2)据材料一中“他们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农业改良技术,并兼营一些工商业。这种变化造就了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地主阶级”和“土地越来越成为政治权力的基础”可知增加了资本主义化贵族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据材料一中“圈地运动”并联系所学可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据材料一中“‎ 坚持旧生产方式和经营方法的地主贵族在经济上已趋没落,他们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农业改良技术”可知推动了英国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变。‎ 答案:(1)措施:实施农业资本主义化;推行圈地运动;加强议会相关立法。(任答二点,言之成理即可) ‎ 成果:农业体制变革出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欧洲粮食生产中心地位确立;人口增长率较大,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减少。(任答二点,言之成理即可) ‎ ‎(2)影响:增强了资本主义化贵族地主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提供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资金积累和雇佣劳动力;推动了英国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变。(言之成理即可)‎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 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题干“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可知观点可以在材料中任意选择,根据材料“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走一场‘突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可知其观点有三种,一种是突变,一种是渐进,一种是突变与渐进相结合。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可以看出这三种观点都是对工业革命历史作用的探讨,因而从该角度出发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起西方社会的急剧变化。‎ 论述: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之,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发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示例二:观点:工业革命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论述: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西方国家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在欧美广泛展开,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工业革命浪潮进一步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工业革命是一个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世界的深刻变化。‎ 示例三: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论述与示例二基本相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