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线上考试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70分。) 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一位美国记者赞叹到:“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 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 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D. 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4.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 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C.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5.1936年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指示:“一、……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二、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这一指示 A.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使中共放松了对国民党应有的警惕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6.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性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 B.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7.1953年3月,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8: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 ,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1: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 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 B. 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D. 农民文化水平满足了选举需要 8.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常委、台湾行政当局前负责人谢长廷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漳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台湾各政党均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B.民进党改变立场放弃了“台独”主张 C.“台独”遭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抵制 D.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内战为超级大国的冲突提供了另一个舞台。美国总统……警觉到……苏联有可能会扩张到东地中海地区”,于是推出了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 D.“铁幕”演说 10.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 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 动荡的国际局面要求建立一个“单极世界” 11.七国集团(由七大工业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组成的联盟)中4个欧洲国家无视美国反对.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A.多极化趋势明显 B.中美争夺世界领导权 C.秩序混乱且多变 D.区域集团化发展受阻 12.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2月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同俄罗斯一道投了否决票。中国表示愿根据有关原则立场,积极、建设性地参与磋商,同各方一道,为推动通过政治对话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而作出努力。中国的这一做法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有关活动 B.表明中俄结盟来共同对抗西方国家 C.反映了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表明中国坚定不移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3.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产生 B.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14.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5.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 D. 贵族地主的压迫 16.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17.“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A.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 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C. 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D. 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19.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明中叶以后 C. 南宋 D.唐朝 20.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21.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A. “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 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22.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草市 B. 夜市 C. 晓市 D. 街市 23.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航海是东西方航海活动的代表,但两者在对世界的影响上差别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4.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 重商抑农 B. 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 D.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25.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这表明 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26.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知当时 A.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 长途贩运贸易繁盛 C. 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 放松对贸易的监管 27.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 A. 北京 B. 广州 C. 上海 D. 福州 28.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29.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0.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 秦汉 B. 隋唐 C. 两宋 D. 明清 31.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32.右图地图中的白色区域反映了某一时期西方人对全球的了解。从时间上判断该地图最早应出现在 A.公元15世纪初 B公元15世纪末 C.公元16世纪初 D.公元18世纪初 33.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最终抵达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上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对比记载应持的思度,是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 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 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34.有学者认为“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中的“重要影响”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5“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人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西班牙人发明胡椒 B.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商品的流通 C.16世纪西班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二、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满分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 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10分)【本题提交时题号为36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人对中国明清的影响。(6分)【本题提交时题号为37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宫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书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2017年3月《南方周末》 (1) 恨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4分) 【本题提交时题号为38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6分)【本题提交时题号为39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分别对中国、世界产生的影响。(4分) 【本题提交时题号为40题】 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70分。) 1-5 CCDDD 6-10 BCDAC 11-15 ACDAC 16-20CABBD 21-25 DABCB 26-30BBDCC 31-35BBDDB 二、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满分30分) 36. (16分)(1)模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脆弱性等。(10分)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6分) 37.(14分)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任意两点4分) (2)变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2分) 影响: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任意两点4分,其他合理性答案酌情给分。) (3)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