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第I卷 选择题(48分)‎ 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人普遍相信“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这揭示了 A. 古代社会家国一体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家长制作风体现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4.汉代“察举孝廉,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唐代“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明清“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材料表明汉至明清选官任官制度的变革 A. 开始由贵族政体向官僚政体转变 B. 实现了文化素养与治世才干的结合 C. 反映了专制皇权对思想控制的加强 D. 体现了选贤与公平的人才选拔原则 ‎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6.民国初年,一批文人改编京剧,在诗词歌赋等文本中选取题材,使剧词更文雅隽永,并参考昆曲、仕女画等文人艺术形式,发计了更为典雅的音乐、服饰、妆扮和舞蹈。京剧因此渐趋“雅化”,演变为具有严谨艺术准则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剧种。这一变化 A.体现了京剧的传承创新 B.促进京剧艺术平民化 C.响应了文学革命的倡导 D.批判了封建伦理纲常 ‎7.《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D.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8..康有为曾言道:“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梁启超也说:“自近世严禁结社,而士气大衰,国之日孱,病源在此,故务欲破此锢习。”据此可知,他们二人都主张 A. 召开国会商讨救国方案 B. 兴建学会宣传救亡图存 C. 引进西学破除理学传统 D.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 ‎9.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 ‎ B. 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C.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 D. 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0.如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的封面,标题是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文字内容:(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这表明 A. 国民政府努力争取国际势力的支持 B. 中国战场的抗战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C. 美国舆论正面关注中国政府的抗战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抗击日本 ‎11.1941年至1942年间,日军加强了对华北抗日力量的攻势。山东抗日根据地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将主力武装化整为零,分散成多支小部队潜入地方,融进群众,采用多种举措开展敌后斗争。小部队的组织形式 A.标志着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反映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成熟 C.丰富了军队建发的理论与实践 D.成为百团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副刊文章《大豆与中美科学交流》,介绍说大豆的故乡在中国,在美国获得巨大的发展。文章配发装饰画《中美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这表明 A. 中国外交的政策有所调整 B. 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中国摆脱了长期以来外交困局 ‎13.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 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 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 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4.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泛雅典人节”中的一些比赛项目规定必须以部落为单位参赛,赛前训练、置办装备所需的资金南参赛单位筹备,奖品授予获胜部落的全体公民。这类比赛 A.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基础 B.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C.加强了雅典社会团结认同 D.强化了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 ‎15.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中说:“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B.发现自我,学会生活 C. 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 D.探讨宇宙,认识自己 16.“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A. 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 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 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17.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18.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19..英国学者克拉克认为:“1660—1832年英国社会经历了不断的冲突,最终确立了一个成功的国家体制,它以最小的冲突将王权与自由、宗教与科学、贸易与土地财富结合起来。”克拉克强调的是英国 A.务实与妥协的传统 B.利益分享的公平性 C.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D.工业革命的进步性 ‎20.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D.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21.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22.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煤钢联营 ‎23.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B. 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 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D. 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24.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突破逻辑严密的传统心理描写方法,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示人物潜意识,再现当前、过去情景,或对未来的想象,不受时空和逻辑限制,貌似紊乱,实则高度真实。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本卷共4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29题每题均为15分,27、28、29题选做一题,总计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王朝的腐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人民的反抗这种合力的作用,既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又激起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上杰出的革命人物和思想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产生了新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和种种守旧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合力,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新的历史主体的一方,与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另一方进行斗争而构成的新合力。中国既已出现新的历史主体,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 ‎ ‎——摘编自陈先达《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既避免了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国家能力软弱涣散,也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国家政权逐渐变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毛泽东在中国开创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的背景,并结合具体史实简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探索新道路的实践。(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哪些独创。并谈谈新时期“中国道路”的时代意义。(11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运用中外历史史实进行评析。)‎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 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 ‎  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1)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28.(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7年,当中国参战问题一经提出,国内舆论曾经展开过激烈争论。其中孙中山坚决不妥协的反对参战态度颇引人瞩目。他曾经指出:“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我中华为世界独存之古国,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平,不尚争斗,有不得不以战止战者也。”‎3月9日,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要求两院否决参战议案。电文中,他深刻地指出:一国之地位能否上进,须视自力。有些人认为中国加入,可以一跃成为头号强国,外交从此顺利,那纯粹是一厢情愿,是极大幻想。此外,孙中山曾致电劝告英国首相勿怂恿中国参战。他认为,如果中国参战,有使“外人代我管理财权军权”的危险。孙中山当面拒绝日本驻上海领事关于中国和日本联合对德宣战的要求。‎11月20日,孙中山致日本首相寺内正毅指出:“‎ 段氏自受我国民出兵征讨以来,势穷力更,事实昭然,出兵欧洲,非其所能,或者假托名义,向贵国作取军械巨款,用以压迫护法之国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反对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29.(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海明威(1899—1961)作为一战的幸存者,他把自己的战争经历融进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战后一群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战争夺走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肢体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永别了,武器》在一开始就描写了意大利军队内部几乎人人厌恶战争,盼望和平生活。在鲜血淋漓的战场上,主人公亨利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反战情绪油然而生。《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者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而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严格的纪律约束,最后牺牲的感人故事。小说中,海明威将爱情穿插其中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认为战争已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是毁坏人类文明和美好感情的罪魁祸首。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 ‎——摘编自[美]约翰·布朗《海明威及其作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海明威作品中体现的反战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明威作品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D C C A D B A C C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C B D A B A D C C D D ‎25【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新经济因素产生,中国无产阶级诞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思考并探索新的道路。(8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计分。)‎ 实践: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抗日战争、领导解放战争、形成毛泽东思想等。(6分,每点2分。)‎ ‎(2)独创:建设强有力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现人民真正的联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承认和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又要引导和限制;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国家异化变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掌握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争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等(6分,每点2分。)‎ 时代意义:回答了新时期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课题;中国道路促进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使中国在应对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给后发国家提供经验,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5分,答出1点得3分,2点得5分。)‎ ‎26【答案】示例一     观点: 思想解放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论证: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化,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并使儒学思想道德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 ​​‎ 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构成了西方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结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主张及做法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由此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 示例二     观点:符合社会趋势的价值观体系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论证:启蒙运动,崇尚理性主义,反对封建教权、王权、特权,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理性王国,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结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趋势的价值观体系,为壮大了社会新生力量创造了条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三   观点: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论证: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将腐朽的封建思想嫁接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上,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不仅不会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步伐。 近代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尽管经济迅速崛起,跃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德国的专制主义残余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其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结论: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残存了落后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四    观点:价值观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双重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均可。‎ ‎27.【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清查钱粮;奖惩与德行操守引导相结合;加强对官员的监督。(2)原因:最高统治者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切中时弊;恩威并施。启示:要坚定反腐决心不动摇;要加强立法,健全反腐制度;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官员素质。‎ ‎28.【答案】(1)原因:孙中山认为参战不利于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和捍卫民主共和;认为段祺瑞参战是要借机扩充军备;认为战争是野蛮的、残酷的,倾向和平;认为英日等国怂恿中国参战是想趁机控制中国;认为参战不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影响:政治上,“一战”‎ 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经济上,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9.【答案】(1)思想:战争对人性(肢体和精神)带来了摧残;战争毁坏了人类文明和美好感情;战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历史价值:通过文学作品揭示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宣扬和平思想,促使人们反思战争;宣扬了人性的美好和不屈的抗争;有利于人性觉醒;影响了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