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历史试题

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上)高二期初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商时期就有新年祈福的传统。甲骨文中“福”字,形为“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下图),这反映出 A. 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宗族基础 B. 殷商统治集团尚未高度集权 C. 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 D. 专制王权的独尊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福”字寓意祭祀本宗族的祖先,反映出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宗族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朝政治的“高度集权”,故B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项排除;D项出现于秦朝,排除。‎ ‎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对这种趋势认识正确的是 A. 宋代的中外朝制度符合这种趋势 B. 这种趋势加速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C. 这种趋势延缓了我国的近代化历程 D. 康熙帝设立军机处使其发展到顶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是指皇帝把自己身边的侍从等近官不断地外派来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而又担心外派的近官做大,所以不断地派出新的近官取代他们,使之不断偏离(边缘化)国家的政治中心,从而加强皇权专制。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恰恰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使当时的中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故答案为C项,B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朝实行中外朝制,不是宋朝,排除;D项,清代康熙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趋势”不符,排除。‎ ‎3.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 唐长安 B. 宋开封 C. 元大都 D. 明北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图中都城的中枢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依据所学知识,这三个机构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唐代中央行政机构为三省六部制;宋代中央行政设中书门下;元代中央行政设中书省;明代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枢密院和御史台是自唐以来一直存在的。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大都中枢机构 ‎4.从官职人员的选拔机制看,血缘政治逐渐被破解的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进程。下列项中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秦国的军功爵制 ‎②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的科举制 ‎④梭伦的财产等级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国的军功爵制的标准是战功;③隋唐的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④梭伦的财产等级制标准是财产,这些选官机制促进了以血缘为标准的贵族政治的瓦解,①③④符合题意,选C。②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族望,体现血缘政治,②排除,结合上述分析,ABD选项排除。‎ ‎5.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A. 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 B. 极大地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C. 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来看,说明北宋时期通过对地方分权的方式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天下之势一矣”可以看出,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有所减弱,排除A项;削弱地方权力,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权力,排除B项;对地方分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6.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 叙说清朝的民族政策 B. 论中央集权的加强 C. 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 D. 论丞相制度的废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结合所学可知,康雍乾是清朝皇帝,清朝时期,通过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来加强君主专制,故论文的题目可能是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故选C;《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B不符合《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排除;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不符合《康雍乾三朝实录》,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联系所学清朝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7.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 A. 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B. 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C. 权力相互制约原则得以实现 D. 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等信息可知,公民大会有立法权、监督权,部分司法权,据此判断B正确;据材料不能看到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相互制约,C错误;据材料“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可知,奴隶担当“吏员”,不是“官员”,因此奴隶的权益仍然没有得到肯定,D错误。‎ ‎8.美国历史学者马文·佩里认为:雅典曾被恰如其分地形容为一个由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下列内容能佐证上述观点有 ‎①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 ‎②自然法精神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④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曾被恰如其分地形容为一个由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方式和抽签选举与轮流坐庄的原则,导致雅典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B选项符合题意。自然法是罗马时期西塞罗提出的,②排除。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保障机制,与材料无关,④排除。根据上述分析排除ACD选项。‎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9.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答案】A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那,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是正义事情,不会遭到流放,排除C;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D;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就扰乱了民主政治,显然A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雅典的民主政治 ‎10.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D 万民法的形成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平民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诞生的成文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外邦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排除B。古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选C。《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 ‎11.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和迁移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 ‎ 是简单复兴,因此A表述不合史实;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因此C不合题意;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因此D不合题意;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法治建设 ‎12.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 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 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进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瓦解旧政治的催化剂。故答案为B项。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德国政体的变革与宪政民意的关系,排除;D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要求,排除。‎ ‎13.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B. 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 C.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D. 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1875年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美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时间是1775~1783年,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 ‎【名师点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项目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法国共和制 ‎ 国家元首 ‎ 国王 ‎ 总统 ‎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 世袭 ‎ 议会选举 ‎ 国家元首的任期 ‎ 终身制 ‎ 任期制 ‎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 有 ‎ 有 ‎ 政府内阁首脑 ‎ 首相 ‎ 总理 ‎ 政府内阁产生方式 ‎ 皇帝任命 ‎ 议会产生 ‎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 皇帝 ‎ 议会 ‎ 议会的权力 ‎ 行使立法权 虽受总统的制约,但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 ‎ 行使立法权 权力很小,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 ‎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 A. 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B.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 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和“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可以判断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弄反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列强侵华之间的关系,错误。列强是通过修铁路、借贷款、控制中国海关等方式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D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准确掌握。‎ ‎15.中共在成立伊始,主张“宣传、组织、训练,究竟是比军事运动十百倍重要的事”。 ,中共真正认识到武装斗争,尤其是独立掌握的武装斗争对党发展的极度重要性。这里空白处是 A. 国民革命失败 B. 八七会议召开 C.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 南昌起义胜利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中共开始独立的掌握武装力量,故A 项正确;八七会议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昌起义是中共掌握武装力量的开始,故BCD错误。‎ ‎16.列宁曾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 A. 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 B.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 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 D. 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可以得出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故A项正确;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不可能改变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而不是具体的斗争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也不是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是解题的关键。‎ ‎17.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与材料中“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与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相符,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 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辛亥革命”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作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8.“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A. 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 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C. 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 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是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从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说的,不是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俄国人民对斯大林模式的态度,排除B项;一战促进十月革命的爆发,排除D项。‎ ‎【点睛】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发起国以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为原则。但1970年第三次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2003年第十三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这体现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 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B. 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 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可知体现了不结盟运动不愿意介入大国斗争,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特点,故选C项;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结盟运动带来的客观影响,而非是其特点,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体现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故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结束“冷战”,故排除D项。‎ ‎20.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A ‎【解析】‎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21.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 C. 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 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民营手工业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22.下列关于古代商业说法错误的是 A. 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离别”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B. 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的草市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 唐人姚合《庄居野行》诗描述了由于当时政府的重商政策,使民间出现经商热的状况:“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D. 杜荀鹤的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诗句中所描绘的夜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自商鞅变法起,封建王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唐人姚合《庄居野行》诗描述了由于当时政府的重商政策”中的“重商政策”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白居易是中唐诗人,唐朝商业较繁荣,“商人重利轻离别”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陆游是宋代诗人,“草市”最早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出现在陆游的诗中;杜荀鹤是晚唐著名诗人,“夜市”最早于唐代中晚期,可能出现在杜荀鹤的诗中。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统一货币“半两钱”‎ 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C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是在秦朝时期,B是在明清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选C。 【名师点睛】‎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4. 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都可以从商标中看出;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从材料中看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5)“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5.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 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 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 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 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答案】C ‎【解析】‎ 本题要求选择需要修改的一项。依据“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可知,这时还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船。这一情景可能出现。故A项无需修改。工业革命中借助着蒸汽机的推广,机器大生产全面铺开,大量煤炭被燃烧,工厂林立的情景可能出现。故B项无需修改。电力的应用与电灯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此时不可能出现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的情景。故C项需要修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并于1825年试车成功。这一情景可能出现。故D项无需修改。‎ ‎26.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 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 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 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 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 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棉花种植比较广泛,棉纺织业发达,说明当时江南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明清时期农业发展 ‎27.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 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C. 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 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謇的企业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大力支持,官府对其征收的各项税收也较低,这些都反映了政府对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的扶助,故C项正确。A项,张謇为民族资本家,大生纱厂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本国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普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无法说明,排除。‎ ‎28.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 A. 是对苏联国情准确概括 B.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曾经采取过资本主义的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此斯大林提及的两条道路并不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中没有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内容,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成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材料中的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发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不符合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 ‎29.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时曾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交通事业之进步”趋势的是 A. 政府政策的扶持 B. 牵引动力的演进 C. 公共交通的普及 D. 民航事业的起步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九十年来”应当是指鸦片战争以来即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传统的依靠人力或畜力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机械牵引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的演进最能体现这一趋势。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最能体现”的要求,排除ACD项。‎ ‎30.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是( )‎ A. 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 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 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 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通过材料“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由此判断该类企业应该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31.1958年8月,毛泽东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 A.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B. 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 C. 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D. 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人民公社”“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取消私有制,实现单一的公有制,故答案选B。题干强调的是所有制的问题,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B.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C. 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D.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迈进。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33.《新全球史》是当代美国学者本特利和齐格勒合著的世界通史著作。该书第六部分标题为: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1750~1914年),其中包含“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世界帝国的建立”等5章。以下最有可能属于该部分其它章的题目的是 A. 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B. 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C. 工业社会的产生 D. 没有国界的世界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年)”、“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世界帝国的建立”可以知道,与工业社会的产生有关,故C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表述是1914年之后的事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表述符合欧盟的发展,与题干中的时间“公元年”不符,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此题可用排除法。需要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年)”、“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世界帝国的建立”分析理解即可。‎ ‎34.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 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D.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答案】A ‎【解析】‎ 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垄断的出现,垄断的出现是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非破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无法反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中的大鱼吃小鱼等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组织的出现并且还要知道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等。‎ ‎35.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联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称: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因此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由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阶层。报告中“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的基本依据是 A. 公有制形式的确立 B.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文字“1936年”“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的基本依据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确立。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36. 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 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 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 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 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强调要保障工人的就业及基本工资,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故B正确。‎ ‎37.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到18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英国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 C. 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推行 D.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答案】B ‎【解析】‎ 根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美国、德国等兴起,英国的经济优势地位受到冲击,故B正确;出现材料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的兴起,A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是最重要原因,排除;D表述正确,但不能反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具体原因,排除D。‎ ‎38.下表为20世纪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年份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6‎ 成员国数量 ‎58‎ ‎83‎ ‎125‎ ‎149‎ ‎156‎ ‎185‎ A. 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B. 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C. 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20世纪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增加,这并不能说明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反映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故B错误;联合国成员国数量日益增加,说明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这有利于改变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故C正确;材料数据也不能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故D错误。故选C。‎ ‎39.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40.袁伟时教授指出:“现实环境也会刺激历史研究者的思考,影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对史料的选择和分析。”他强调历史研究应当 A. 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B. 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要 C. 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D. 通过不同手段认识历史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现实环境也会刺激历史研究者思考”、“影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对史料的选择和分析”可以知道,作者强调历史研究应当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故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要掌握历史研究与历史环境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现实环境也会刺激历史研究者的思考”、“影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对史料的选择和分析”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21分,第42题19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意义: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主要表现”,依据材料“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结合美国政体的特点可以得出,美国共和政体吸收的传统是指代议制传统。依据材料“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将“表现”归纳如下: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将“意义”分析如下: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根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得出: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根据材料“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得出: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得出: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 二:(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2)材料二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具体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答案】(1)表现: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农业集体化。‎ 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纯的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2)历史事件: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原因: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模仿: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表现”,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的表现是实施了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一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第二小问“特点”,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政治方面,斯大林模式下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2)第一小问“历史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是指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的苏联,由于经济体系比较独立,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三小问“模仿”,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政府加强对经济控制的境界发展模式,所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主要是实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