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联考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 1.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下表文献史料所涉的相关事件,可以作为秦统一六国条件的是 ①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②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③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④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对郑国渠修建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可以作为秦统一六国条件;②中的军功等爵制开始于商鞅变法,可以作为秦统一六国条件;③为北击匈奴的具体措施,是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不可以作为秦统一六国条件;④指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开始于商鞅变法,可以作为秦统一六国条件。综上,故选B。ACD均含有错误选项③,排除。 2.下边(左)图为出土文物“商鞅铜方升”,左壁刻有“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考古学家还在方升底部发现了铭文,铭文即为众所周知的“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诏铭”(见下右图)。下列相关解读,不准确的是 A. “方升”为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 B. 刻在底部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的字体是小篆体 C.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官府重新制定了度量衡的标准 D. 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但这中标准并非重新制定,而是将商鞅变法时确立的标准推广至全国,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由材料“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可知,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图可知,秦始皇廿六年诏铭为李斯所写,字体为小篆,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统一度量衡让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给当时的商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提供了便利,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史记》知道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又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了解到阿房宫恢宏的气势。但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上述现象说明 A.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结论会有所改变 B. 《史记》对阿房宫存在与否缺乏严谨的史学考证态度 C. 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因为主观色彩而不足为信 D. 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使历史真实的考证结果更可信 【答案】A 【解析】由材料“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可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对于阿房宫是否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新的历史解释,并由此获得了新的历史结论,故选A。由于年代久远,现今通过考古得出的历史结论并不能完全确定就是真实的,故无法由此得出B项结论,排除;文学作品虽经过文学修饰,但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B项一样,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可信度,故说法错误,排除。 4.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他完善科举制,从而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下列言论体现唐代科举制及其影响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②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描述的都是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无关;③描述的是科举制的艰难;④出自孟郊的《登科后》,与科举制有关。综上,故选D。ABC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 5.唐初均田制规定:丁男及中男每丁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永业田则永远归农民所有,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以自由买卖。据此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B. 属于土地私有制,全部受田可以自由买卖 C. 受田农民必须缴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D. 往往随天灾人祸、土地兼并而不得不废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可知,并非全部受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对于部分受田并不拥有所有权,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拥有大量的无主荒地,如此才能由国家对农民进行大量受田,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均田制下,由国家对农民进行受田,但农民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缴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等,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政府可受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变得无法再推行,故不得不废弛,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6.“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这是唐太宗对其在位时发生的某件事给予的高度评价。唐太宗评价的是 A. 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求通婚 B. 外国商人到中国定居、做官并且通婚 C. 日本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 D. 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法师词论典雅”“亦乃出之更远”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玄奘符合这一身份特征,故选D。松赞干布为吐蕃首领,与材料描述的身份不符,排除A;材料中唐太宗的评价针对的是个人,而非群体,排除BC。 7.下列诗词分别记述了康熙在位时,为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4次重大斗争(前3首为康熙帝所作,后1首为全祖望所写)。诗词描述的斗争,按发生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②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③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④ 藐雅库,极朔汉。层冰千尺经三伏,鼢鼠千斤穿绝谷。……岁贡貂,称恭肃,乃遭吞噬一何酷。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描述的是收复台湾,时间为1683年;②描述的是平定三藩之乱,时间为1681;③描述的是平定准噶尔叛乱,时间为1690-1697年;④描述的是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时间为1689年。综上,故选B。ACD三项在时间排序上均有错误,排除。 8.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十分重视边疆问题,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属于康熙帝在这一方面所做的贡献应是 ①设立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 ②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③在西南废除土司改为流官统治 ④在蒙藏地区册封了若干活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后,在内蒙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围猎、避暑、练兵和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①正确;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②正确;在西南废除土司改为流官统治是雍正帝,③错误;为了加强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康熙帝在蒙藏地区册封了若干活佛,④正确。综上,故选C。A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B项不够全面,排除。 9.康熙帝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这一条约的签订地点“尼布楚”位于如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尼布楚所在地,故选A。②为雅克萨,排除B;③为瑷珲,排除C;④为庙屯,排除D。 10.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作为中国古代三位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帝王,他们的身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下列属于三位帝王共同之处的是 A. 文治武功,民族融合 B. 清除异己,总揽大权 C. 开科取士,崇儒尊孔 D. 友好开放,兼收并蓄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以文治武功开创了统一多民族的局面,唐太宗以文治武功揭开了中华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康熙以文治武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选A。唐太宗选贤任能,并未清除异己,对魏征的重用即是典型的例子,排除B;秦始皇时科举制还未开创,排除C;秦始皇在文化上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符合兼收并蓄的描述,排除D。 11.以下是一战爆发前,三个欧洲国家不同的心态:甲国——仍然无法忘记在1870—1871年那场战争中所受的耻辱;乙国——对德国支持奥国这一点深感不安;丙国——怀疑任何一个可能会威胁到欧洲大陆权力平衡的国家。据此判断,甲、乙、丙对应的国家是 A. 普、俄、英 B. 法、意、俄 C. 德、英、法 D. 法、俄、英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是普法战争的战败国,因此它无法忘记在1870—1871年那场战争中所受的耻辱,故甲国是法国;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焦点集中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德国对奥匈帝国的支持让俄国深感威胁,故乙国是俄国;英国在一战爆发前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因此会怀疑任何一个会威胁到欧洲大陆权力平衡的国家。综上,故选D。德国(普鲁士)是普法战争的战胜国,因此不会有耻辱的感觉,排除AC;大陆均势政策与俄国无关,排除B。 12.一战期间,为打破战场沉闷的局面,英国军队首次动用了马克Ⅰ型(“母亲号”)坦克。这是一种附有履带的装甲车辆,它能冲过带刺的铁丝网,越过堑壕,闯进机枪群,使德军极为惊恐。该情形所涉战役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动用于索姆河战役,对应图中①所在的位置,故选A。②为马恩河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B;③为凡尔登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④为兴登堡防线,其被突破后,同盟国开始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D。 13.有学者指出,1917年,成为一战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这一年,一些极具戏剧性的事件相继发生。下列不属于这一年发生的“戏剧性的事件”是 A. 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B. 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C. 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D. 俄国爆发革命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之后,故选D。ABC均发生于1917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他(陈独秀)把西方国家划分为帝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国家,而自由民主的典范就是法国,他认为欧战是正宗欧洲文明——法兰西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变种德国军国主义之间,即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陈独秀说:“德意志以军国主义为厉世界,吾人之所恶也,列国讨之,亦以尊重自由正义与和平,不得不除此军国主义之怪物。”这一认识 A. 看清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B. 将政体特色与战争性质联系了起来 C. 极口赞赏法国革命历史作用 D. 带有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的倾向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认为欧战是正宗欧洲文明——法兰西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变种德国军国主义之间,即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可知,陈独秀将政体特色与战争性质联系了起来,带有个人主观的偏见,故选B。材料中陈独秀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未看到一战中带有的争霸性质,排除A;材料中陈独秀赞赏的是法国的政体,而非法国革命的历史作用,排除C;材料中陈独秀对于西方不同的政体有褒有贬,不能看出全盘西化的倾向,排除D。 15.《凡尔赛和约》有一著名的“战争罪”条款,条款指出这场战争是“由于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而强加到协约国身上的”。根据这项条款,德国应毫不含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此“条款”的写入,主要目的是要证明“和约”下列哪一规定的正确性 A.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 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C.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D. 协约国向德国索取赔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德国应毫不含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可知,协约国意图从德国索取巨额赔款以补偿其战争损失,故选D。要求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和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是协约国分赃行为的表现,并不是对战争损失的直接弥补,排除AB;严格限制德国军备是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排除C。 16.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促使了一战的爆发,因此制止战争必须要裁军,特别是进攻性的海军,但是华盛顿会议上的努力并没有消除竞争。华盛顿会议在这方面“并没有消除竞争”主要表现为 A. 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水艇但允许德海军拥有轻型战艇 B. 没有明确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C. 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末做任何限制 D. 美英继续在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权利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只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吨位和排水量做出了限制,但并未对其规模和数量末做任何限制,这意味着华盛顿会议并未消除竞争,故选C。A项是巴黎和会的内容,排除;华盛顿会议对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有限额,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丧失了在靠近日本的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D项说法错误,排除。 17.国际联盟盟约指出,前同盟国的殖民地和领土是“在现代世界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己无法生存的民族所居住的区域”,因此“对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他们能最好地承担这一责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委任统治 B. 民族自决 C. 集体安全 D. 严守中立 【答案】A 【解析】材料“对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的描述与委任统治的含义一致,故选A。民族自决与材料描述相悖,排除B;集体安全是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显然材料描述与此不符,排除C;让前同盟国的殖民地和领土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本身就说明其处理问题带有明显的偏向性,排除D。 18.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税法》,把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提高到了过高的水平,其他几十个国家的政府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的进口关税加以抵制。这些做法 ①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 ②直接导致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④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互相提高关税企图转嫁危机的做法,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一片混乱,故①③④说法均正确;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是在1933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是在1936年,故“直接导致”的说法并不恰当,②说法错误。综上,故选D。ABC均含有错误选项②,排除。 19.在二战全面爆发前的一次演讲中,丘吉尔曾指出:“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味道罢了。”丘吉尔演讲针对的“事件” A. 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 B.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C. 使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D. 使德军暂时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这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等信息可知,丘吉尔评论的事件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在慕尼黑会议上英国实行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德国开始向西进军,故选A。慕尼黑会议上,德国吞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而非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排除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使德军暂时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这并非是“苦杯的第一口”,排除CD。 20.R.R.帕尔默著的《世界现代史》说:“历史似乎在以一种模糊的、不真实的方式在重演。(1940年),德国人控制的地理区域几乎正好是19世纪初拿破仑控制的地方。”为论证该观点,你选择的依据应该是 ①德军攻占北欧的丹麦、挪威 ②荷兰、比利时先后投降 ③匈、罗、保加入三国军事同盟 ④德军进攻法国,法国投降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军攻占北欧的丹麦、挪威是在1940年4月,①可作为依据;荷兰、比利时先后投降是在1940年5 月,②可作为依据;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军事同盟是在1941年3月,③不可作为依据;法国在1940年6月投降,④可作为依据。综上,故选C。AD含有错误选项③,排除;B项不够全面,排除。 21.如下图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幅宣传画。苏联的严寒天气,让德国法西斯吃尽了苦头。此宣传画描绘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于 A. 莫斯科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库尔斯克战役 D. 攻克柏林战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斯科战役从1941年9月开始,结束于1942年1月,刚好经历了严寒的冬天,故选A。斯大林格勒战役持续的时间尽管也包含了冬天,但德国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80%的地区,因此,与A项相比,并非最佳答案,排除B;库尔斯克战役发生于1943年7月到1943年8月,并未经历冬天,排除C;柏林战役发生于1945年4月到5月,并未经历冬天,排除D。 22.下图是一幅与二战有关的漫画作品。漫画中的“雪茄”代表丘吉尔,“长烟嘴”代表罗斯福,“烟斗”喻指斯大林。对该漫画的理解,有误的是 A. 反映了英美苏三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史实 B. 英美苏三国联合行动始于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 C. 歌颂了反法西斯联盟领袖对二战所作的贡献 D. “V”的意思是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雪茄”代表丘吉尔,“长烟嘴”代表罗斯福,“烟斗”喻指斯大林,相加形象地表明他们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排除A。1941年8 月 14 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故B不包括苏联,故选B;由胜利的标志“V”强调二战三巨头为反法西斯联盟领袖对二战所作的贡献,排除CD。 23.观察下列四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场形势图。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A. ②④③①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①为诺曼底登陆,发生于1944年;②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为1941年12月;③为西西里岛登陆,时间开始于1943年7月;④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进攻苏联,发生于1941年6月。综上,故选D。ABC时间排序均有错误,排除。 24.二战后期,美、苏、英三个同盟国家参加的某次会议,尽管存在着分岐,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这与材料的描述一致,故选C。开罗会议着重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未涉及联合国问题,排除A;德黑兰会议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美、苏、英三国并未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协议,排除B;波茨坦会议主要是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25.唐太宗和康熙帝作为中国两位不同时期的著名帝王,都十分推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一时,败之亦足。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意指借鉴)。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浅薄也。……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摘自唐太宗《贞观政要》 材料二 康熙十七年,曾开“博学鸿儒科”,由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在外各地督抚,保荐有一定才学和声望的知识分子,直接进行殿试,只考诗赋,不考八股,一经录取,即授翰林院官职。这一次“特科”,罗致了汉族知识分子中的“名儒”如朱彝尊、汤斌、毛奇龄等143人。 ——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古时代·清时期(上册)》等改编 (1)材料一中唐太宗自称好“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依据材料概括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为此而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康熙帝“十分推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对于康熙帝的这一行为,有人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但也有人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对此进行评价,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你更赞同哪一种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注:只有选择,没有理由,不得分) 【答案】(1)原因: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认为采用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以儒家仁义治国者则能长治久安。措施:主张以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以儒学经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表现: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或祭拜孔子);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或开科取士)。 持非常肯定的态度:无论拜祭孔子还是开科取士,尊重和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肯定。尤其是作为满族人,学习汉文化无疑是一种进步,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持基本否定态度:这些文化政策以发展封建文化为目标,没有把国外的先进文化作为参照物。在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形势下,应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解析】 (1)原因:由材料“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一时,败之亦足”可知,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总结和借鉴了历史经验,认为采用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以儒家仁义治国者则能长治久安。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措施主要集中在对儒学地位的提升上,而这又通过两方面措施推进,一方面是对孔子的尊崇,另一方面是变革选官制度,将儒学经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提升进士地位。 (2)表现:由材料“康熙十七年,曾开‘博学鸿儒科’”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或开科取士);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曾亲书“万世师表”,十分推崇儒学代表人物孔子。 持非常肯定的态度: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从民族角度看,康熙帝的行为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巩固;从文化的角度看,康熙帝的行为既有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满族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 持基本否定态度:结合所学主要从近代化角度切入。康熙帝的这些文化政策以发展封建文化为目标,没有把国外的先进文化作为参照物未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26.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改编自(美)R.R.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下,1870年起) 材料二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据(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改编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民主制度原则下,多数民众的一致性心理认识对民主国家的对内及对外政策具有极强的形塑作用。英法政界人士都心知肚明,选民再也不会容忍1914—1918年那场悲剧重演。因此,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所制定的政策,都设定在这种选民反战的心理上面。(结果)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经过民主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 ——据刘宏松《民主政治、民众心理与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整理 (1)阅读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列举“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的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德国和英法为例,说明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在民主制度原则“形塑”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答案】(1)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思想:和平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反帝爱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德国纳粹党利用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英、法选民的反战心理,浓厚的和平主义情绪,促使英、法领导人实行对法西斯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最终导致凡尔赛体系瓦解。 【解析】 (1)由材料“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可知,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由材料“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可知,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由材料“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可知,一战使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由材料“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使威尔逊提倡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思想:由材料一可知,其主要思想有和平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由材料二“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可知,其思想还有民族主义思想。 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亚洲的三次民族解放运动分别是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反帝爱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复仇主义情绪主要表现为德国纳粹党的上台,英国和平主义情绪的主要表现为绥靖政策。 27.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发言之前,请大家先看一样东西。入会场的时候,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得在中国山东省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 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估且就算我偷了牧野男爵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中国的一个山东省,山东省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民该不该愤怒!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偷窃?!……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会有无数灵魂在哭泣,世界将不会得到安宁。 但最让中国代表团无法相信的是,尊敬的各位代表居然作出了如此让人无法接受的决定。 ——据影片《我的一九一九》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台词改编 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被西方称之为“东亚病夫”,但到1940年情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一方面,到1940年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已抗击日本的侵略达十年之久;另一方面,号称世界陆军大国、拥有牢不可破“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在德国的疯狂侵略面前只一个多月便拱手称臣了;号称世界海上强国英国的远征军,在德军的进攻面前仓皇撤回本土。两者相较,人们不能不重新估价中国的实力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能力;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国际作用,给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应有的地位;不能不考虑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组时,注意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据杨成竹的《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确立及其思考》改编 (1)材料一顾维钧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中国的一个山东省”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概述顾维钧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巴黎和会上美英等国围绕山东问题作出了怎样的让中国人“无法接受的决定”?指出这一“决定”引发的直接结果,简述巴黎和会遗留的“山东问题”最后解决的结果。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战场“1940年情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的两次战役名称。以1942至1945年间至少4个典型的事例,论证材料二中国际社会“给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应有的地位;不能不考虑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组时,注意中国的作用和影响”的观点。 【答案】(1)史实:一战期间,日本先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后又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依据: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并作出牺牲。 (2)决定: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结果: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五四”随即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解决: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同意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给中国。 (3)战役:枣宜会战、百团大战。论证: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国之一;收回“治外法权”,废除领事裁判权;发表《开罗宣言》,宣告日本所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始国之一;参与联合国的筹建和组织工作,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 【解析】 (1)史实:由材料出处可知,“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中国的一个山东省”具体指的是一战期间日本先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后又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一战期间虽然没有派军队前往战场,但却派遣了大量的劳动前往欧洲战场服役,并作出牺牲,故说“中国是未出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纯属无稽之谈。 (2)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列强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践踏了中国的主权,这让中国人“无法接受”。 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迫使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遗留的“山东问题”最后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得到了解决,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同意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给中国。 (3)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中国战场上发生的主要战役有枣宜会战、百团大战。 论证:结合所学列举出1942年到1945年4个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的表现,如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国、收回“治外法权”、 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始国之一、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