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南白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 B. 玉器被“道德化”、“人格化”,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C. 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 D. 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玉器并非商周时王赐给诸侯的主要礼物形式,故A项错误;从“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玉成为个人政治地位的象征,从“君子于玉比德焉”可以看出玉成为道德素养的一种物化表象,利于维护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神,看不出神秘主义色彩,故C项错误;王和贵族皆可佩玉,并非贵族阶层专用礼器,故D项错误。‎ ‎2.《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浓厚的部族色彩 B. 浓厚的宗族色彩 C. 浓厚的神权色彩 D. 浓厚的等级色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信息可以看出,这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AB项没有体现,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等级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强化国家管理 B. 强化族长权力 C. 均衡权力分配 D. 维护贵族特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论者认为宗法制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和巩固统治的手段来看,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国家管理。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排除BCD项。‎ ‎4.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 个人观念淡漠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宗法观念浓厚 D. 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度的理解。由材料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说明中国人重视家族观念的思想,由此可知是受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在郡县制度下,官吏由中央根据才能任免,不得世袭,切断了血缘在政治体系中的纽带作用,因此不会形成贵族,选项A正确;察举制和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阶层流动,但其不是贵族阶级消亡的决定性制度,排除B、C;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助于贵族的形成,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郡县制下形成的官僚制度特点,尤其是郡县制切断血缘关系在政治体系中的纽带作用,进而分析郡县制导致贵族制消亡。‎ ‎6.秦朝时期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因此B符合题意。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C错误。D项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的形成 ‎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 A. 专制皇权加强 B. 三省相互牵制 C. 皇帝受到牵制 D. 实行集体决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可知,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皇权,选项C正确;选项A与钱穆先生的观点相反,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而非三省之间的关系,排除B;选项D强调的是唐朝的决策形式,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体制下皇帝决定权受到程序本身的制约,因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的解读,即皇帝的决策权受制于三省体制。‎ ‎8.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一些人以其显贵门第而坐至公卿,他们把辨姓氏、修家谱当作首要任务;他们身居朝廷要职,却无力胜任,醉心于清谈玄虚,不做实事。与此相关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禄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其显贵门第而坐至公卿”“ 他们身居朝廷要职,却无力胜任,醉心于清谈玄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是魏晋时期,当时玄学盛行,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D正确;军功爵制选拔的标准是军功,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是德行,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以上三者均与材料不符,选项A、B、C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关键信息“门第”“玄学”,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魏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9.‎ ‎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知州”、“知县” 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 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地方行致的控制,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的措施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 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 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反映了西汉设中朝制约外朝;“以近臣演变为重臣”反映了明代设内阁;“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符合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故A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并不属于“内侍、贵戚”,故B错误;宋代通判也不属于“以近臣演变为重臣”故C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故D错误。故选A。‎ ‎11.它“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下列现象与材料所述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信息可以判断这一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有助于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普及,《登科后》描述的正是科考中举后的场景,选项D正确;选项A中贵贱世袭,是世官制,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排除B;选项C“中正铨第等级”可知,这是九品中正制,排除。‎ ‎12.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唐太宗思虑科举制 A.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B. 忽视对品行的考察 C. 未能提高行政效率 D. 考试内容脱离实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科举制中只看重参考士人文笔,不看重德行,最终会让百姓受害,选项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唐太宗对科举考试考察内容方面的弊端的思考,而非对科举制度监督体系的考量,选项A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考试内容不注重德行考察和考察内容脱离实际概念不同,因此选项D排除。‎ ‎13.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 ‎14.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从废除丞相到军机处的设立,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发展,①②④表述正确。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也反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③正确,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制度和内阁制、军机处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 适应军事战争需要 B.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方便皇帝就近控制中央政府各部门 D. 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初的目的是适应军事战争需要,选项A正确;选项B是军机处职能转变后导致的结果,排除;军机处不是中央政府各机构的上级机构,因此皇帝不能通过军机处控制中央政府各部门,排除C;选项D是军机处的职能而非目的,排除。‎ ‎16.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皇权受到制约 B. 君主专制强化 C. 世袭制度消亡 D. 地方权力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在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皇权统治,是皇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两代逐渐达到顶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与题意相反;C选项说法与此无缘;D选项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和军机处的意义 ‎17.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 ‎①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废除债务奴隶制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平民家族成长起来的新贵反对世袭贵族的特权,为此梭伦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来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选项A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涉及的群体是已经沦为奴隶的平民,而非新贵,因此④错误,排除选项B、D;选项C概括不全,排除。‎ ‎18.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表现在 ‎①只是资产阶级民主 ‎②妇女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③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④外邦人也被排斥民主政治之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中享有公民权的是本城邦成年男性,因此②、④是其弊端。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③是其弊端。选项D正确;雅典是奴隶制民主,而非资产阶级民主,因此①错误,选项A、B、C排除。‎ ‎19.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 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答案】D ‎【解析】‎ 题中所说的不能擅自改变雨水的流道,是为了避免影响到邻人的家庭利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是解题的关键。‎ ‎20. 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 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B. 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 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D. 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选D。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罗马法的灵活性,并非随意性;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曲解罗马法的内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 ‎——【唐】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 ‎(1)据材料一,概括周朝职官的特点。‎ 材料二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2)据材料二,“天下之变局”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 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三公制?有何创新?‎ 材料四 雅典的监察制度相当发达。陪审法庭除了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有批准或否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权利。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官员在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如果有罪则处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 ‎——(据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4)根据材料四,指出雅典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参考商朝制度官职分工明确。‎ ‎(2)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逐步建立 ‎(3)继承: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创新: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4)主要特点:公民监督权较大;监督渠道多元化;没有独立监察机关;从重处罚有罪官员;检查程序严格(涉及官员任职前后);检查项目众多。历史作用:有利于权力制衡;有利于公民分享城邦权力,促进雅典城邦民主的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贪腐。但是,城邦下的监督体制,适合于小国寡民社会;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监察实际效能有限。(其它表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参改殷官,制为周礼”可知,西周职官参考商朝制度;根据材料“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可知,西周官职分工明确。‎ ‎(2)变局:根据材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根据材料“汉祖以匹夫起事……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可知,西汉建立,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根据第一问可知,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秦汉时期变为官僚政治。从行政管理方面看,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逐步建立 ‎(3)继承:根据材料“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和材料“三省长官……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可知,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创新:根据材料“‘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形成宰相集体”可知,唐朝的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根据材料“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可知,三省长官共为宰相;根据材料“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可知,唐代三省长官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而且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根据材料“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唐代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4)主要特点:根据材料“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可知,雅典公民监督权较大;根据材料“陪审法庭除了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 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可知,雅典监督渠道多元化;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陪审法庭和公民都具有监督权,但是二者都不是独立的监察机关,由此可见,雅典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根据材料“如果有罪则处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可知,雅典从重处罚有罪官员;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官员在任职前后都要接受监察,说明检查程序严格(涉及官员任职前后);根据材料“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进行审查”可知,雅典监察制度中涉及的检查项目众多。历史作用:根据材料“陪审法庭除了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有批准或否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权利”可以得出有利于权力制衡;根据材料“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可知,这种监察制度有利于公民分享城邦权力,促进雅典城邦民主的发展;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后都要接受监察,这有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贪腐。从局限性角度看,雅典的监察制度与城邦体制相符合的,因此其适合于小国寡民社会;雅典的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因此其达到的监察效果有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