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5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 A. 爆发具有偶然性 B. 失败具有必然性 C. 意义具有深远性 D. 教训具有深刻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巴黎公社发生时,法国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条件不成熟,故巴黎公社失败具有必然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讨论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问题,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但是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2.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A.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俄国既受到沙皇政府的压榨,又受到战争的磨难,这符合二月革命的背景,即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故选D;俄国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统治,排除A;早在1861年改革已经废除农奴制,排除B;十月革命时沙皇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 3.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C.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D. 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1是指空想社会主义, 图2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图3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图4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历程,ABD都概括片面,因此选C。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 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 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 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 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为了适应美国政府关于军备的特殊订单,美国大小企业都在合同方式上作了与之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A。军备竞赛只是冷战政策实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可能是美国的根本国策,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就业的相关数据,只是提到了大小公司合同方式上的改变,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军备竞赛会引发的消极影响,只是在陈述一段事实,排除D。 5.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 阶段 时间 人数 第一阶段 1950~1953年 1708名 第二阶段 1954~1956年 5853名 第三阶段 1957~1958年 1654名 第四阶段 1959~1965年 很少 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 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 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看出,1954—1956年是5853名,此时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中苏关系友好,1959—1965年中苏关系恶化,新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很少,说明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A正确;1950--1965年间都是两极格局,B不能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变化的情况,B错误;19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助中国的专家,C错误;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这是新中国建立到19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人数多的原因,但是不能说明1959—1965年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人数很少的情况,D错误。 6.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 A. 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 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C. 世贸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材料“(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是指在两极格局下,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而八九十年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接触,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故A正确。题目未体现自由贸易,故B错误。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时间不符,故C错误。题目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错误。 7.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 8.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 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 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 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据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A符合题意;题干之中并未涉及到杭州丝织业的情况,因此不能够说明杭州丝织业发达,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重视农业的情况,排除D。故选A。 9.唐中叶以后,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陆赞主张“劝农”“固本业”,同时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把“通商务农”看成立国和治国的基本措施。白居易也强调“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得“务本者致力”“趋末者同心”。这反映出当时 A. 农业立国指导思想根本动摇 B.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C. 工商业经济的作用得到肯定 D. 商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 【答案】C 【解析】农业为古代立国根本,材料未体现农业立国思想的动摇,排除A。 根据材料鼓励发展工商业的主张可知,B项表述错误,排除B。根据材料“商农工贾,各有所专“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得“务本者致力”“趋末者同心”可知,材料认为农业与商业均对巩固国家统治有重要作用,故应鼓励商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交流以造福国计民生。故C正确。 材料未体现商业环境的变化,排除D。 10.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 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 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民间制瓷业的迅速发展事实上与制瓷业有较好利润密切相关,且材料没有涉及制瓷业利润的相关信息,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衰落,私营手工业出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与设问时间不符,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元至清初,景德镇官窑数量迅速下降,民窑和官搭民窑数量迅速增加,说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政府没有丧失对经济的控制,D项错误 11.明清之际,广州社会结构变动有一大特色:士人从商,商人入仕。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说明 A. 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 礼教束缚解除,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等级森严的“士农工商”秩序出现变动,等级观念淡化,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广州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A选项错误;B选项中“束缚解除”和“深入人心”的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尚未解体,D选项错误。故选C。 12.下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的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 劳动投入 肥料投入 其他投入 总投资 获利 水稻生产(每亩) 1.46 0.55 0.21 2.22 0.78 蚕桑生产(每亩) 3.47 1.05 313 7.66 5.65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 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B 【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每亩蚕桑生产的获利远远高于水稻生产,这种现象会导致农民扩大蚕桑生产,相应减少水稻生产,从而改变农业结构,故答案为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农民获利增加,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13.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14.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 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D. 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的信息说明中国的农产品发展离不开世界,说明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本题选择A项正确;B不符合题意;C没有发生动摇;D家庭棉纺织业迅速萧条。 15.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应该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天平天国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剪发浪潮展开。故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统治仍然比较稳固,不可能发生剪发浪潮,故A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农民阶级反清革命运动,与大规模剪发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时期剪发浪潮已经趋于结束,故D项不符合题意。 16.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答案】B 【解析】1919年左右没有发生明显的政治制度变革,故A排除;1919年前发生了新文化运动,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宣传,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故B正确;十月革命属于外部原因,与主要的要求不符,故C排除;1919年左右没有明显的科技引进的史实,故D排除。故选B。 17.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18.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来看,这属于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B项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排除;D项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排除。 19.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该计划 A. 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 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C. 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D. 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的重工业发展计划中的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为全面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B项错误;这一计划实际上助长了官僚资本成长,故C项错误;中国不取得独立,不可能成功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20.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 进出口贸易增长 B.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 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 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D项错误。 21.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同纲领》颁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D。 22. 1876年由英国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通车,全长十几公里,但因轧死一人,被清政府以巨资收购后摘除并投入大海。这从根本上说明 A. 陈旧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B. 铁路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C. 列强攫取了中国的利权 D. 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进步相关状况。由材料关键信息“因轧死一人”、“被清政府以巨资收购后摘除并投入大海”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出清政府观念的陈旧,A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本身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与题干所述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 23.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答案】A 【解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在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D项是1976年。故BCD三项排除。 24.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 25.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军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工业基础雄厚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一五计划的实行 D. 国企改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依据“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五计划前,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排除A;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4年开始国企改革,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6.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 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给农民土地“指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收归公有”是指三大国在中对农业的改造;“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地给农民补贴”是进入21世纪后的农业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此题应选C项。A项是意义;B和D不是本质。 27.“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这反映了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B. 工业化得到了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无论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还是农民都在为“一五”计划贡献自己的力量,A正确;B片面;材料没有涉及粮食减产问题,C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D错误。 28.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结合实践,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一评价的依据是南方谈话 A.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成果 C.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D.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故C项正确;A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成果,故B项排除;南方谈话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排除。 29.从1990年到2000年,上海市核心区中心部分的黄埔、卢湾、静安三个区的人口由190万下降到121万。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海 A. 国企改革全面铺开 B. 经济发展缓慢 C.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 人口出生率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1990年”“人口由190万下降到121万”,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导致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大量迁移,因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C项正确;国企改革全面铺开是在1984年底,A项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人口出生率低不会造成大幅度下降,排除D项。 3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中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仔细比较备选项,A B C三项均符合题意,但都包含在D项之中,所以D项最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 31.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原因。北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但是内向型的,自然经济气息更浓。而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 对外贸易状况 1840年至1914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2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年至1931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总额的1/3左右。到1931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超过了日本。 1931年至1936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中居首位。 1937年至1948年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答案】(1)原因: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具有海路运输的地理优势。 影响: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使东南地区的经济呈现外向型特征;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东南地区商业城市(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发展。 (2)总体状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深受外国势力影响,为列强所支配;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影响相应国家贸易地位的变化;战乱环境的严重影响中外贸易发展,贸易总额剧烈变化。 选答各阶段原因: 1840年至1914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掌握殖民霸权,成为主要侵华国家。 1915年至193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乘机加强在华经济势力;中国人民发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机会。 1931年至1936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制日货;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37年至1948年:由于帝国主义掠夺,长期的战乱,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等信息可从北民南迁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具有海路运输的地理优势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使东南地区的经济呈现外向型特征、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东南地区商业城市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影响。 (2)状况:依据材料二中“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依据材料二中“1840年至1914年,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1915年至1931年,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1931年至1936年,美国在中外贸易中居首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深受外国势力影响,为列强所支配,并且列强贸易地位受到其侵华势力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1937年至1948年,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信息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战乱环境的严重影响中外贸易发展,贸易总额剧烈变化。 时期及其原因:1840年至1914年:依据表格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和签订条约打开、占领中国市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后英国掌握殖民霸权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1915年至1931年:依据表格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乘机加强在华经济势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1931年至1936年:依据表格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抗日战争的开始、民众抵制日货、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1937年至1948年:依据表格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 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二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全,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家族在抗战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答案】(1)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经济的侵略。 (2)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恢复发展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率先公私合营,支持社会主义改造;创办投资公司,引领改革。 【解析】(1)根据材料“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可归纳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可归纳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促进;根据材料“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可归纳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可归纳出一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可归纳出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贡献;根据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归纳出恢复发展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根据材料“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可归纳出率先公私合营,支持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材料“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归纳出创办投资公司,引领改革。 33.材料1994年7月18日,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城镇住房改革的基本内容: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革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个人、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的分配方式改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制和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高扬《漫说住房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原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百姓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原有住房体制存在弊端; (2)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住宅商品化(或促进商品房发展);有利于推动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解析】(1)由材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见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由材料“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说明与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城镇住房改革的基本内容: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革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说明原有住房体制存在弊端。由材料“建立以中低收入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制和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说明百姓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 (2)依据材料中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出现的背景及其具体内容、目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义,包括改变城市居民的住房观念,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