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柳城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朝阳市柳城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采”甲骨文作“采,捋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此字反映了我国 A. 农业起源时间早 B. 先民的采集生活 C. 种植业出现时间较晚 D. 原始社会生产效率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骨文“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说明“采”字反映了我国先民的采集生活,故B正确;采集生活并非农业、种植业,排除AC;甲骨文“采”字无法体现生产效率的高低,排除D。‎ ‎2.据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传统文明成果被破坏 B. 氏族部落制彻底瓦解 C. 禅让传统遭到破坏 D. 首个封建王朝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禹死后,传位于启,说明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传统文明成果,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故D错误。‎ ‎3.据记载,周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之间有兄弟之国和同姓之国的差别。此差别主要反映了 A. 政治等级严格 B. 国家大小不同 C. 血缘亲疏不同 D. 国家权力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这体现了血缘的亲疏不同,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政治等级严格、国家大小不同和国家权力不同,故ABD项排除。所认选C。‎ ‎4.史载,战国时期,周天子所辖京畿地区只有一二里,他直接掌握的财务和军事资源也几乎殆尽,这反映出 A. 诸侯国的增多 B. 分封制的瓦解 C. 郡县制的出现 D. 大一统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表明分封制的瓦解,故B正确;材料反映周王势力衰微,无法体现诸侯国增多,也不能反映郡县制出现,排除AC;战国是诸侯分裂割据时期,D错误。‎ ‎5.在原始时代,人是非劳动不能生存的,若不联合,其劳动将归于无效。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状况不再出现,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的出现 B. 铁犁牛耕的发展 C. 奴隶制度的崩溃 D. 井田制度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是集体劳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展,出现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经济,故B正确;AC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6.某一思想家认为“道”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为我们化育出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间世界。这一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庄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B正确;孔子主张仁、礼,孟子主张性本善、仁政,庄子提出齐物论,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认为‘道’是宇宙之起源”,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7.秦国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先后兼并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的统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是 A. 中华文化共同体初步形成 B. 实现大一统,促进文化传播 C. 统一文字,方便文化交流 D. 大一统的观念阻遏分裂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国完成了祖国统一,中华文化共同体初步形成,故A正确;材料已经反映祖国统一,BD是材料现象的重复,排除;统一文字,不全面,排除C。‎ ‎8.“天下所以尊者君也,君之所以尊者权也。”由此可知,皇帝独尊地位确立的基础是 A. 民众拥戴 B. 皇位世袭 C. 诸侯臣服 D. 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是皇帝独尊的基础,故D正确;AC不能确立皇帝独尊地位,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内容,不是皇帝独尊地位确立的基础,排除B。‎ ‎9.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强化中央集权 C. 规范社会秩序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 ‎10.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 有利于边彊地区的开发 C.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移民于边境,移民把先进生产力带到边疆,有利于边彊地区的开发,故B正确;ACD与移民边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11.由于西汉的丞相多选德业雍容者充任,又常居相府办公,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皇帝不便甚至不愿让丞相久居省禁。这反映出当时 A. 机构布局不合理 B. 丞相文化素质低下 C. 皇权加强的要求 D. 官员选拔机制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皇帝不便甚至不愿让丞相久居省禁”可知,材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皇帝加强权力的要求,故C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西汉的丞相多选德业雍容者充任”可知,丞相素质较高,B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皇帝不便甚至不愿让丞相久居省禁”,联系所学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分析解答。‎ ‎12.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 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 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始于西汉 D. 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官署遇址群,‎ 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以得出出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进行有效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丝路是否畅通,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故B项不符合题意;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故C不符合题意。‎ ‎13.汉代豪强地主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川林泽,他们从事农业、手工业、渔牧业,多可自给自足,田庄经济存在的根源是 A. 土地兼并的盛行 B.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东汉政治腐败 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汉代豪强地主通过土地兼并,占有大片土地和山川林泽,建立起田庄经济,故D正确;ABC不是根源,排除。‎ ‎14.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造纸术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具有可信性,故A项错误;考古发现西汉纸,这说明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B项正确;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书写用品,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造纸术是由西向东传播,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涉及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尤其学生熟练掌握关于造纸术的史实,同时,注意与材料中的考古成就结合,对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 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因此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故B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南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C错误;D与南朝前期江南出现“地广野丰”现象无关,排除。‎ ‎16.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我国农牧分界线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农牧分界线出现南移趋势。农牧分界线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少数民族的内迁 B.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 游牧经济的发展 D. 适应环境,因地制宜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是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农牧分界线出现南移趋势,故A正确;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农牧分界线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游牧经济的发展是少数民族的内迁的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与农牧分界线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17.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的途径应该是 A 作战立功 B. 参加科举考试 C. 辛勤耕作 D. 经商致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史,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故B正确;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织,AC不符合唐朝,排除;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18.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A. 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 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 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正确;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并非反映社会风气不好,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联系所学唐朝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分析解答。‎ ‎19.汉晋时期曾有忠孝先后的讨论,开始时二者的轻重还没有定论,后来孝逐渐超过了忠。但唐初对这种观点加以纠正,唐太宗特别提出忠君之义。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 士族门阀势力的消失 B.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C. 专制君主权威的影响 D. 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权,唐太宗特别提出忠君之义是专制君主权威的体现,故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科举制与强调忠君思想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唐朝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并且D与忠君思想无关,排除D。‎ ‎20.汉承秦制,唐袭隋规。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秦与隋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 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 开创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被汉朝继承和发展,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唐代沿袭,故A正确;隋朝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一一大运河,不符合秦朝,排除B;秦朝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一一长城,不符合隋朝,排除C;D不符合隋朝,排除。‎ ‎21.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下列字体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篆书 ②甲骨文 ③隶书 ④楷书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出现甲骨文,春秋战国出现篆书,秦朝后期出现隶书,东汉出楷书,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注重发明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下列人物中,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 张衡、毕昇 B. 蔡伦、毕昇 C. 蔡伦、华佗 D. 张衡、华佗 ‎【答案】B ‎【解析】‎ ‎【详解】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符合题意,故选B;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是东仅医学家,与四大发明无关,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社会根源是 A.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B. 社会经济凋敝 C. 社会战乱人民痛苦 D. 儒家地位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迭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佛教提出的来世观念、生死轮回,使人民找到了精神安慰,因此佛教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故C正确;ABD都不是佛教广泛流行的社会根源,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根源”,联系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导佛教兴盛的原因分析解答。‎ ‎24.‎ ‎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 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 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 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信息说明注重自然变化,和自然规律要遵循的原则,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比较注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变换处理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处理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增加产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变化 ‎【名师点睛】‎ ‎25.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按政治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C.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兵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兵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由兵部具体执行对高丽用兵,故B正确;按照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应该先由中书省进行决策,ACD都不符合运作程序,排除。‎ ‎【点睛】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分析解答。‎ ‎26.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A.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 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 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两税法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故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可知,政府并不严格控制户籍,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联系所学两税法的内容分析解答。‎ ‎27.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专制皇权的加强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 略 ‎28.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 皇帝的秘书机构 B. 中央的派出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作为“行动的中书省”,是指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答案为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行省不具有自治性质,排除C项;行省是元朝统治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不是朝贡藩属国,排除D项。‎ ‎29.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 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可以看出,宋代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名师点睛】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并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30.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该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 统治者提倡 C. 民间文化的发展 D. 画家的性格 ‎【答案】A ‎【解析】‎ 宋代以后,伴随着工商业的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风俗画的兴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个朝代分别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 ‎(2)根据材料二叙述,说出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答案】(1)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2)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主要职责: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具体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禁军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由皇帝直接控制。‎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2)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主要职责:根据“每事先经由中书省”“则门下缴驳”“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得出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 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了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回答。‎ ‎(3)具体措施:根据所学可知,“财也收了”指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兵也收了”指禁军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由皇帝直接控制。‎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锄牛耕 材料二 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资治通鉴》‎ 材料三 科举制包含着这样几种基本精神: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这些精神也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主义与感情无涉原则。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2013年12月4日人才交流网 材料四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于何时?这一制度体现了哪些原则?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赋税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2)制度:察举制。标准:注重品德和才能。‎ ‎(3)时间:隋唐时期。原则: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开、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原则。‎ 积极作用: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们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租庸调制——两税法;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控制逐渐放松。‎ ‎【解析】‎ ‎【详解】(1)根据“铁锄牛耕”得出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结合所学可知,铁农具和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2)制度:根据“岁贡各二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是品德和才能。‎ ‎(3)时间: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原则:根据“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得出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开、竞争择优、量才使用的原则。‎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制度公平、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们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总结。‎ ‎(4)根据“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得出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的实行,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控制逐渐放松。‎ ‎3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四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他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摘编自2014—2015学年度《时事》第二期 ‎(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治学的方法。‎ ‎(4)根据材料四,概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1)思想家:A孟子(孟轲);B荀子(荀况);C孔子(孔丘、孔仲尼)。‎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影响:儒学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3)方法:格物致知 ‎(4)意义:儒家思想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或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 ‎【解析】‎ ‎【详解】(1)结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这指的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结合“仁义”“王道”可知,这指的是荀子的思想;结合“仁者爱人”可知,这指的是孔子的思想。‎ ‎(2)根据材料信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并成为正统思想。‎ ‎(3)依据材料“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结合朱熹的思想相关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4)根据材料信息“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可知,儒家思想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或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