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三专题十一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江苏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三专题十一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江苏专版)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 ‎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  )‎ A.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 D.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 解析:选C 材料中将道家、墨家、儒家进行比较,儒家不信鬼神,讲人道,主张运用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故C项正确。‎ ‎2.《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中写道:“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他一再告诫统治者‘祸莫大于不知足’,否则就会‘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体现出老子的治国思想是(  )‎ A.小国寡民 B.仁政、节欲 C.兼爱、节用 D.无为而治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压榨人民,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D项正确。‎ ‎3.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解析:选D 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5.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 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解析:选C 根据所学,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人感应”思想逐渐确定,故C项正确。‎ 史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①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②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教你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①处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由②可知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③处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 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从④“不可易”、⑤“不可废”、⑥“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 ‎ [史论形成]‎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史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④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⑤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⑥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主题二 ‎ 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的兴起 ‎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①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 [教你读史]‎ 史料一划线部分①表明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史料二出自《汉书·武帝纪》,划线部分②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史料三划线部分③表明“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政治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皇权理论化。‎ ‎ [史论形成]‎ 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的泛滥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②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史料三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③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史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王制》‎ ‎[探究]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提示] ①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②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③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2.道家对世界的认识 ‎[史料]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探究] 史料反映了道家对世界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 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法家的治国理念 ‎[史料]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探究] 史料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理国家的?有何影响?‎ ‎[提示] (1)反映了韩非的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表明了韩非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4.董仲舒的治国理念 ‎[史料]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探究] 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提示] 史料体现了董仲舒上下相安利国益民的治国理念。‎ ‎5.董仲舒的思想特征 ‎[史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探究] 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社会原因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各国诸侯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 ‎(3)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4)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5)思想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 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大变革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行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4.“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所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题组一 “百家争鸣”‎ ‎1.(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解析:选D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2.(2016·海南高考)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选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答案为A项。‎ ‎3.(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选C 《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故A项错误;“完整”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题组二 汉代儒学 ‎4.(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选B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君为民本,违背了原始(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择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5.(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D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内部,而不是宗族内部,所以体现不出宗族利益问题,C项错误。故选D项。‎ ‎6.(2014·海南高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选B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与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