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陈利明命题时间:2018.11‎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70分)‎ ‎1.《礼记》曾对商周两族的宗教意识作过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这反映出 A. 商朝未形成宗法观念 B. 周朝注重礼仪形式 C. 周人否定鬼神的存在 D.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说明商朝存在宗法观念,排除A;由“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说明周朝注重礼仪形式,故选B;由“敬神”,说明周人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D。‎ ‎2.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 A. 以轻御重、以小监大 B.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C. 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 D. 职权受到明确限制 ‎【答案】D ‎【解析】‎ 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排除AC;东汉刺史才是地方最高长官,排除B;由材料“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故选D。‎ ‎3.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 A. 恢复实施察举制 B. 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 C. 科举制全面实施 D.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说明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故选D;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排除A;由材料“清平干济”,排除B;由“曾下诏举“贤良””,可见科举制尚未全面实施,排除C。‎ ‎4.“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 内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内阁大学士 D. 军机大臣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可知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故排除BCD,选A。‎ ‎5.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A. 职权范围不断扩大 B. 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C.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D.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说明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选C;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排除ABD。‎ ‎6.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 开放天津 B. 协定关税 C. 开设工厂 D. 公使驻京 ‎【答案】B ‎【解析】‎ ‎ 结合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协定关税,故选B;A是《北京条约》内容,排除;C是《马关条约》内容,排除C;D是《天津条约》内容,排除。‎ ‎7.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据此可知 A. 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 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 C. 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 D. 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只进行民族革命,没有消除专制革命就不能算成功,并非完全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从“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可知,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C正确。《资政新编》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A;太平天国主要任务是反封建,排除B。‎ ‎8.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由此可见 A. 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 B. 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 C. 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 D. 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 ‎【答案】B ‎【解析】‎ 由“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可见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故排除A,选B;洋务运动时期,国内的新式教育已经起步,排除C;由时间“1910年”,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开始,排除D。‎ ‎9.有学者认为:“由帝国主义分裂割据政策与地方性农业经济所造成的中国分裂因素反因清政府的推翻和革命的失败公开化了,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这说明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 帝国主义的分裂割据政策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 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分散性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可见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选A;B是外部因素,排除B;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才混战,排除B;D是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排除D。‎ ‎10.1927年4月12日之后,斯大林坚持认为现在的武汉政府的领导权全部归国民党,共产党人应该辅助国民党去完成革命,“谁号召在这个地区立即成立工人代表苏维埃……谁就是冒险地把中国革命置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斯大林的这一认识 A.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开展 B. 正确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C. 未能认清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 D. 成为中共右倾思想滋长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武汉政府的领导权全部归国民党,共产党人应该辅助国民党去完成革命”,可见斯大林作为共产国际领导人,这一认识将助长中共右倾思想滋长,故排除B,选D;由“1927年4月12日”,可知国民大革命走向失败,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蒋介石,排除C。‎ ‎11.1940年6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赴美接洽美援。到1941年4月1日,共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当时 A. 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 B. 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 C. 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 D. 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1940年6月”,可知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C;由材料“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故选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6月”,由此排除AC,而B材料中没有体现,D直接符合题意,故选D。‎ ‎12.下表为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这主要反映出 A. 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 B. 解放战争胜利开展 C. 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D. 美国放弃扶蒋反共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表明对共产党的反面报道为主,说明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故选C;A只是部分统计标的表象,排除A;B只是部分统计标的表象,排除B;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没有放弃扶蒋反共,排除D。‎ ‎13.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观点,指出:“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把头发”,“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体现这一认识的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要阐明中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故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C是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的成就,排除C;D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基本制度,排除。‎ ‎14.周恩来指出:“(对之前的)外交政策以不承认为好,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要观察,根据需要将来再说。总的观念是百年来受压迫,现在站起来了。应该有这样的气概。”新中国初期体现周恩来这一思想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不结盟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总的观念是百年来受压迫,现在站起来了。”是体现反对就中国的屈辱外交,故选C;A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C指要废除帝国主义的特权,排除C;新中国时期,我国是同苏联结盟的,排除D。‎ ‎15.“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 A. 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 B. 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 C. 港澳台实行完全一致的政策 D. 和平统一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方式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排除A;“一国两制”允许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分区域存在部分资本主义制度,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故选B;“一国两制”会针对港澳台的不同而政策有所不同,排除C;我国希望和平统一,但绝不放弃武力,排除D。‎ ‎16.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 A.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 新中国第一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C.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C ‎【解析】‎ 根据时间1954年可知,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C符合题意;‎ ‎ A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D是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54年”,结合所学1954年宪法的意义分析解答。‎ ‎17.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世袭制的信息,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禅让制的信息,故排除B。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特点,清明节祭祖突出了血缘关系,这就符合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 ‎18.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A. 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 B. 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 C. 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 D. 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选官是以孝廉为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察举制,故A正确;根据材料“后来又因请托舞弊”可知B对材料解读正确;根据材料“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结合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的史实可知,C对材料解读正确;D项是科举制,对材料解读有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学生要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有准确的识记。‎ ‎19.《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削弱相权 B. 加强皇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宰相权力被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受到诸多限制,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A项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且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均排除。‎ 点睛: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因此,宋朝是通过对宰相分化事权得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20.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经皇帝同意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称作“内阁奉上谕”,是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是以军机大臣奉旨的名义,也称“廷寄”,只限于少数臣工所应知而不适于公开的机密性谕旨。上谕的撰拟者应是 A. 中书省长官 B. 内阁大学士 C. 军机大臣 D. 礼部侍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雍正七年(1729)军机处设立后,上谕统由军机处撰拟,经皇帝同意后发出,所以选择C。清朝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A。清内阁权力日益削弱,而大学士的官品很高,但仅是最高荣誉而已,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B。清朝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D。‎ ‎21.以下是某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项内容:“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知是《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条款,故选A。《天津条约》中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故排除B。《北京条约》中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故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点睛】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能区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条款内容上的不同,就能准确答题。‎ ‎22.“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不能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 甲午海战战斗壮烈 B. 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C. 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D. 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海东龙泣舰沉波”反映了甲午海战战斗壮烈,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上相锚轩出议和”反映了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反映了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3.以下哪一表述与漫画“龙的挑战”场景密切相关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中“龙”是指清王朝,小船上坐的八个洋人是指八国联军,所以描绘的场景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漫画内容不符,故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与漫画内容不符,故排除B。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与漫画内容不符,故排除C。‎ ‎24.下图是抗日战争中某一战役的形势图。以下说法符合此图史实的是 A. 此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B. 此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此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此役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图上战役的重点使台儿庄,结合所学知识,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选C。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B与材料无关,排除B。台儿庄战役发生在相持阶段之前,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D。‎ ‎25.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 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C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靠革命斗争,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6.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 A.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B. 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 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 D. 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故A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结束封建统治,故C错误;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7.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随后 A.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B. 总统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该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 D.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答案】D ‎【解析】‎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总统对国会立法由否决权,如果国会以三分之二的人再次通过,则总统否决无效。“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属于后者的现象,所以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故D项正确;总统只有一次否决权,故A项错误;总统不会绕过国会自行建造缉私船,故B项错误;由最高法院负责司法权,立法权属于国会,故C项错误。‎ ‎2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德国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上,男女均有同等之公民权利及义务。”这表明德国 A. 民主立宪是虚 B. 君主专制是实 C. 人民有一定民主权利 D. 实行共和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男女均有同等之公民权利及义务”可知,在法律上人民享有一定民主权利,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立宪”的信息,故排除A。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信息,故排除B。D项不符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故排除D。‎ ‎29.《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是马克思个人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B. 实践证明《共产党宣言》是空想社会主义 C. 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 D.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选D。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A表述错误,故排除A。《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表述错误,故排除B。在宣言中他们公开宣布: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主义,故C表述错误,排除C。‎ ‎30.下图是1971年3月18日《解放日报》的报头部分。这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 A. 宪章运动 B. 巴黎公社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报头内容“一百周年”可知纪念的是1871年3月18日发生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纪念巴黎公社,故选择B。宪章运动发生于1836—1848年,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A。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C。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D。‎ ‎31.(美)迈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局面,列宁 A. 发动二月革命 B. 发表《四月提纲》‎ C. 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 下令攻占冬宫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二元权威”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为此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当前民主革命任务是像社会主义革命过度,B正确;A是两个政权并存之前; C和D是1917年11月。‎ ‎32.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这一声明 A. 开启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 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 C. 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D. 有助于中美两国关系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可知,美国愿意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故选D。乒乓外交开启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材料没有体现乒乓外交的信息,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C。‎ ‎33.2017年,联合国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尼葛这样评价中国的工兵分队:“中国工兵非常出色,不仅为达尔富尔的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属于 A.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行动 B.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 中国与苏丹双边外交活动 D. 践行“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从材料可知,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授权的,故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选B。材料没有体现“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信息,故排除A。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授权的,不属于双边外交活动,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的信息,故排除D。‎ ‎34.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11月19日记者从湖北省纪委监察厅获悉,大悟县有关部门查处了一起吕王镇杨山村“两委”换届选举贿选案件,涉案人员受到了严肃处理。材料中所述贿选案件 A. 摧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影响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D. 破坏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当地的有效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涉及的是杨山村“两委”换届选举贿选案件,村选举属于基层民主,选举贿选显然破坏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当地的有效实施,故选D。“摧毁”用词不当,且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协商制度”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息,故排除C。‎ ‎3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日下午同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近十年两党领导人已多次会晤,他们得以会晤的基础是 A. 认同“一国两制”‎ B. 承认“一个中国”‎ C. 认同“尽早统一”‎ D. 承认“两岸分治”‎ ‎【答案】B ‎【解析】‎ 两岸政治合作的基础是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正确;台湾政府并没有认同“一国两制”“尽早统一”,AC错误;“两岸分治”不符合目前两岸关系态势,D错误。‎ 二、非选择题(计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还不是完整意义的民主制,上院成员主要楚贵族,下院的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选区布局也不合理。早在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了要求改革议会制度的激进主义运动;进入19世纪,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进一步推动了改革运动发展。1832年,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反对改革的贵族势力只好让步,辉格党提出的改革法案最终获得通过,改革的内容包括降低选举资格和调整选区两个方面的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而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通过的历史背景。‎ ‎(2)根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原有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群众斗争的推动;辉格党的积极推进;反对势力的让步。‎ ‎(2)特点: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 ‎(1)由材料“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选区布局也不合理。早在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了要求改革议会制度的激进主义运动;进入19世纪,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进一步推动了改革运动发展。1832年,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反对改革的贵族势力只好让步”,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原有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群众斗争的推动;辉格党的积极推进;反对势力的让步。‎ ‎(2)由材料“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可以归纳为: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结合所学,美国代议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 ‎ 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互换外交代表,同时撤销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承认,终止与其“外交关系”。但是,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耍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英国对华态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答案】(1)特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新中国;体现出两面性,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与台湾维持事实上的关系;深受美国影响,只承认但未正式建交。‎ ‎(2)原因: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香港战略地位重要,为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新中国成立并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符合其外交惯例;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机制并摆脱对苏联的依赖,赢得亚洲舆论的支持;二战后,英国国力衰弱,为维持其国际影响力。‎ ‎【解析】‎ ‎(1)由材料“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结合当时两大阵营的对立,可归纳出: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新中国;体现出两面性,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与台湾维持事实上的关系;深受美国影响,只承认但未正式建交。‎ ‎(2)“‎ 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耍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可以归纳为: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香港战略地位重要,为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新中国成立并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符合其外交惯例;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融人国际机制并摆脱对苏联的依赖,赢得亚洲舆论的支持;二战后,英国国力衰弱,为维持其国际影响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