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学科月考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因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 导致王位争夺激烈 C.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可知,秦国国君的继承并未严格按着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期经济发展落后,秦孝公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才逐渐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秦国王位未严格按着嫡长子继承原则,但是并未体现导致王位争夺激烈,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兄终弟及、以孙立等虽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符合王位世袭制的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故C项错误。故选D。‎ ‎2.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A. 稳定统治秩序 B. 强化宗法制度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加强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B项排除;CD项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3.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A. 诸侯尊崇大宗 B. 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 霸权交替频繁 D. 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足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 B. 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 利用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地方控制 D.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分别提及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礼乐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体现,故选D。ABC都只是针对一种制度进行阐述,显然过于片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几种制度的共性特征,这种解题思路从选项中也可看出端倪,毕竟从概念的外延上讲D项包含了前面三项。‎ ‎5.《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信息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诸侯的义务分析解答。‎ ‎6.“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世官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A正确;皇帝制度的内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不符合题意,排除B;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7.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 ‎8.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内外服制度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体现的是血缘关系,这主要和宗法制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属于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家谱无关,B选项排除;内外服制度属于商朝的地方政治制度,与家谱无关,C选项排除;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具有鲜明的等级特点,与家谱无关,D选项排除。‎ ‎9.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诸侯国是秦国,位于七国中最西边,所以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是错误的。‎ ‎【点睛】战国七雄,秦在最西。‎ ‎11.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 A. 贵族等级制度被完全铲除 B. 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 C. 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 D. 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看出,此时的政治已经成为地缘政治,不再是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秦朝之后仍然存在贵族等级制,“完全铲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血缘关系形态,而不是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B错误。“民主平等色彩”不符史实,排除D。‎ ‎12.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 A.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翰林学士由唐初以备顾问到玄宗时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其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了唐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排除。故选A。‎ ‎1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统计图。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中央辖郡王国辖郡中央辖人口王国辖人口 A.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B. 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C. 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 D. 地方官制调整影响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中央所辖郡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表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地方的官制问题和社会的秩序情况,故D 项错误。故选A。‎ ‎14.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A. 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这一机制的设立明显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有效控制,D正确;宋代这一措施解除了地方财权等,不易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A错误;古代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模式,这些措施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错误;地方机构的增加,官员的俸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错误。‎ ‎15.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这种改变 A. 形成了君相和谐的决策体制 B. 完善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 C. 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D. 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的结果逐渐改变以往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合议的状态而向宰相专权的方向发展,表明宰相权力逐渐加强,打破了以往三省之间的制约,反映了国家治理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故D选项正确;材料“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反映了国家治理隐藏的危机而不是君相和谐的状态,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宰相专权的方向发展说明与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背道而驰,而不是完善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故B选项错误;宰相专权的方向发展不是政治体制的创新,故C选项错误。‎ ‎1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 ‎17.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三司”“枢密院”可知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中央政治机构设置。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保留行政权,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权力相互制衡。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 ‎18.明朝初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废除了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监察制度 D. 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初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项正确;明朝仍实行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故AC项排除;察举制是隋唐时期被废除的,故B项排除。‎ ‎【点睛】“明朝初年”是关键信息。‎ ‎19.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私家记载亦如之,而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对此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 军机处草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 C. 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 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官方存在有多种观点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自圆其说,这一现象说明军机处的规范化和稳定性不强,计划设立和事实运行有差距,故B项说法正确,军机处负责国家军事大事,政令颁发,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本题讨论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说的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可是在雍正时期,D项错误。‎ ‎20.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他是 A. 汉高祖 B. 唐太宗 C. 宋太宗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从此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D选项符合题意;汉高祖、唐太宗和宋太宗统治时期依然保留丞相制度,ABC选项排除。‎ ‎21.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枢密院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机构简单,有官无吏”结合所学判断,它指的是清代军机处,D项正确;唐代尚书省是三省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统帅六部的机构,宋代的枢密院管理国家军事,都不符合 “有官无吏”的特点,AB两项错误;明代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受司礼监的牵制,不具备简、速、密三个特点,C项错误。‎ ‎【点睛】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2.西周时,周公死后,只有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诸弟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这体现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只有正妻所生第一子方可继承王位,“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正是宗法制内涵体现,D正确。A是原始社会首领继承制度。B和D属于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还是井田制 内容 ‎ 链接点 ‎ 政治 ‎ 分封制、宗法制 ‎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 经济 ‎ 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 ‎ 文化 ‎ 礼乐制度 ‎ ‎23.《札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规定 A. 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 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等信息,可以看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不同地位,反映的是西周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A项排除;材料不是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未明确诸侯的权利和义务,D项排除。故选C。‎ ‎24.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 A. 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 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 C. 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 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5.《钱氏家训》中提到“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这种观念与下列我国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体现的是宗法制,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行省制都属于地方官制,故CD错误。‎ ‎【点睛】理解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等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26.西周时期,“建国”在性质上总是与“分贰宗”相一致的。不管是封同姓诸侯或者异姓诸侯,均为周宗族的分宗。这反映了 ‎①西周分封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②诸侯之间的等级相同 ‎③周王通过分封直接管理地方 ‎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建国’在性质上总是与‘分贰宗’相一致的”,这说明分封依赖于宗法关系,不管是封同姓诸侯或者异姓诸侯,均为周宗之分宗,这说明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大宗,故①④正确;材料没有概述诸侯之间的等级关系,故排除②;材料看不出周王直接管理,故排除③。综上所述,可知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7.《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 分封制 B. 内服制度 C. 联姻结盟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语》为战国年间左丘明所作的一部国别史,故可确定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那么追求和目的就相同”。故“同志”的基础就是“同姓”,而同姓强调单一姓氏以及血缘的一致性,即材料强调要通过血缘宗法关系来巩固统治,也就是宗法制度,故选D;分封制下的分封对象不仅有同姓的王族,还有非同姓的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A;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所以内服未必与商王有血缘关系,排除B;西周规定同姓不婚,所以联姻结盟是不同的血缘和不同的姓氏,排除C。‎ ‎28.“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孝”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政权的交接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孝”的内容,A错误;世袭制只涉及到了王位的转移问题,尤其是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不“孝”的情况,B错误;分封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种界定,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宗法制,强调了家族关系,体现出“孝”的概念,D正确。‎ ‎29.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0.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国家。这些措施包括 ‎①皇帝制 ②郡县制 ③刺史制 ④三公九卿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①②④是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措施,故选C;③是西汉汉武帝监察地方的制度,故排除ABD。‎ ‎31.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于是设官分职。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 A. 三省六部制 B. 内外朝制度 C. 三公九卿制 D. 二府三司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故A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故C错误;内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枢机构,故B错误;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枢机构,故D错误。‎ ‎3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 派文臣做知州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选儒臣”、“分治大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前朝地方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宋代派文臣做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C选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宋代中央削弱地方财权的措施,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D选项指的是宋代的禁军制度,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3.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以削弱地方的财政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不涉及委任中央文官、参知政事以及二府三司,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3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恩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 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 ‎【答案】D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恩泽贵族只是手段特点,不是最终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B选项错误;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且推恩令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故C选项错误。‎ 点睛:A项是误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分封嫡长子以外的诸王子嗣,解决地方诸王权力及土地过于集中的问题。‎ ‎36.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 A. 十三部刺史 B. 司隶校尉 C. 中朝制度 D. 监御史 ‎【答案】D ‎【解析】‎ 十三部刺史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十三个监察区设置的监察官。司隶校尉是汉武帝设置的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中朝制度是汉武帝为了限制相权,任用身边的人员任秘书、尚书而逐步形成。监御史是秦朝设置的分掌监察、行政、军事职责的官职。所以不属于汉武帝加装的“软件”是秦朝的监御史,故ABC排除,D项正确。‎ 点睛: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框架,整个体系还不完备。汉代在秦代原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顺畅运行。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官职和中朝制度,属于“软件”,而丞相为首的百官是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属于“硬件”。‎ ‎37.《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由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 A. 考察吏治 B. 奖惩官吏 C. 监察民众 D. 决断冤狱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ABD均是刺史的职权,材料没有涉及对民众的监察,刺史主要是对官员进行监察的监察官员,C不是其职责,符合题意。‎ ‎38.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 丞相 B. 郡守 C. 刺史 D. 知州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选C。A项负责中央行政事务,B项为地方长官。D项知州为宋代官职。故ABD三项排除。‎ 点睛:刺史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重要内容。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39.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官员管理规范化 C. 内阁掌握决策权 D. 根除了割据势力 ‎【答案】A ‎【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没有了宰相对皇权制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正确;B项不能体现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由一个皇帝的独裁专制,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联系所学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40.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答案】A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 ‎4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清朝的军机处 B. 唐朝的中书省 C. 宋朝的通判 D. 秦朝的太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反映的是这一机构按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清朝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选A;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宋朝的通判具有监视地方知州的职能,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秦朝的太尉掌管军事,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二、材料阅读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三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主要意图。‎ ‎【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2)政治制度:分封制。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3)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可归纳为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根据材料“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归纳为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和井田制也是分封制推行的重要背景。‎ ‎(2)制度: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指的是分封制。理由:根据材料“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可知认为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根据材料“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可知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郡县制的推行。‎ ‎(3)根据材料“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影响既有拓展疆土、巩固统治的积极一面,又有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的消极一面。根据材料“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影响需要从官僚政治的出现、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地方政权的变化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