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期末联考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 历史科试卷 命题学校:石门中学 命题人:黄露娟 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 铁犁牛耕的应用 B.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汉代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犁耕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 ‎2.谚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 黄牛过河各顾各,斑鸠上树各叫各 B. 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中的各顾各,各叫各说明小农户家庭之间彼此无联系,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故选A;B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时节气的重要性,强调因时制宜,没有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项说的是育苗的重要性,也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D强调的是水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 ‎3.公元前627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正好碰到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外出卖牛,弦高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并说是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前来。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这就是“弦高救郑”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出 ‎①郑国是个强大富庶的诸侯国 ‎②弦高是代表郑国的官商 ‎③弦高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④弦高是很有实力私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国商人弦高使用计谋,用牛犒赏秦军,使郑国免遭秦军进攻一事可见弦高是一名有较强的的经济实力的私商,而且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③④正确,②错误,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并非强大富庶诸侯国,①错误,选项A、D排除;‎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首先选择明显错误组合项,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4.《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 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 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7.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 总额(千两) ‎ 田赋(%) ‎ 厘金(%) ‎ 关税(%) ‎ ‎1885 ‎ ‎78276 ‎ ‎38.6 ‎ ‎17.9 ‎ ‎18.8 ‎ ‎1887 ‎ ‎85787 ‎ ‎36.4 ‎ ‎19.6 ‎ ‎24.3 ‎ ‎1889 ‎ ‎86187 ‎ ‎35.5 ‎ ‎17.4 ‎ ‎25.7 ‎ ‎1891 ‎ ‎95394 ‎ ‎33.4 ‎ ‎17.1 ‎ ‎25.1 ‎ ‎1892 ‎ ‎88816 ‎ ‎35.2 ‎ ‎17.2 ‎ ‎26.0 ‎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D项正确。‎ ‎8.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A.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 使中国卷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时期华商采取“附股”于洋商的方式参与在华的经济活动并谋利,这客观上促进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A选项正确;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选项错误;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故D选项错误。‎ ‎9.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 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点睛】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1)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主要原因);(2)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3)“发展实业”、“实业救国”的鼓舞;(4)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5)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 ‎10.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材料表明 A. 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 B. 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C. 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 D. 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 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可知西方商品面粉、火腿、奶酪、饼干等涌入上海市场,故A正确;据材料是“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 登载广告,而不是民族资本企业,B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出近代广告业是由此开始的,C错误;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洋商品涌入上海市场,因此D片面。‎ ‎11.下表为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公斤)‎ 年度 粮食产量(原粮)‎ 采购量折合原粮 数量 占产量(%)‎ 占上市量(%)‎ ‎1950‎ ‎449057.5‎ ‎20398.5‎ ‎4.5‎ ‎24.6‎ ‎1951‎ ‎428382.5‎ ‎28413.0‎ ‎6.6‎ ‎55‎ ‎1952‎ ‎575071.5‎ ‎70146.5‎ ‎122‎ ‎85‎ A. “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 D. 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两项指标都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增强,C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A项错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国家采购粮食不等同于“城乡一体化”,B项错误;合作化运动是在一五计划期间,D项错误。‎ ‎12.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B. 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C. 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水平 D. 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大跃进运动出现在1958年,与1953—195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是在1956年,不能指导1954—1956年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1958—1961年中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导致国民经济的下滑,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下滑,中共确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取得了1961—1964年经济上升的成果,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民经济的调整 ‎13.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 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知,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正确;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没涉及土地承包权质变问题,A错误;据材料只是土地承包期的问题,没有反映采取措施消除农业经济发展障碍问题,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D错误。‎ ‎14.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 商业立国的理念 B. 殖民扩张的野心 C.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世界工厂的自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荷兰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 ‎。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排除D。‎ ‎【点睛】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15.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B. 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D. 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英国议会规定个人专利权的期限有利于社会共享专利成果,进而推动技术的继承积累与创新,进而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题干规定了专利垄断期限,故不能反映专利垄断阻碍科技的发展,故D 项表述错误,排除。‎ ‎16.下表是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时段的统计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860‎ ‎392‎ ‎31.4‎ ‎19.8‎ ‎1880‎ ‎939‎ ‎50.2‎ ‎28.2‎ 由此推知,美国 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巳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 C.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1690-1880年之间美国城市数目、总人口和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从材料中得知,这一时期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的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美国城市人口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A选项错误;至1880年,美国开始了二次工业革命,不能够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对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知是否已位居世界首位,故D选项错误。‎ ‎17.1933年7月,罗斯福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据此可知,罗斯福提出“一揽子规约”‎ A. 意在维护工人阶级权益 B. 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C. 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D. 使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可知,体现了罗斯福政府企图缓和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工人利益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B项是《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资本家之间关系进行调整的作用,排除B项;D项主要是“以工代赈”的作用,排除D项 ‎18.在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幻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 A. 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B. 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C. 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D. 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 ‎【答案】B ‎【解析】‎ 材料“1920年12月”“列宁”“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 “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反映了列宁注意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的地位和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故A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宁的保守,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1920年12月”“列宁”“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 “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是关键。‎ ‎19.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C ‎【解析】‎ 消费品的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1950年的2304.8万下降到了1960年的1563.5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 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 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 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 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答案】C ‎【解析】‎ 就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故答案为C项。农业人口转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退,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1.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D项。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点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斯大林体制有所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其改革时期,积极地对美国进行争霸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同时僵化的色彩更加明显,最终其改革以失败告终。‎ ‎22.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 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 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 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 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图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的说法与材料图表中1965—1975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固然对工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23.1944年8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这表明 A. 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 B. 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 C. 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D. 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故A排除。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应该在世贸组织之后,故C排除。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4.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 A. 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 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一体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主权让渡的过程。冰岛放弃加入欧盟和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就是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反对更多的主权让渡,所以材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绝对化错误,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被许多国家接受,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这反映了 A. 多极化发展弥合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 B. 国家间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 C. 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D. 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形成 ‎【答案】C ‎【解析】‎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高的原则是国家利益,所以不可能弥合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所以排除A;B材料没有反映,排除;由材料“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可知,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所以答案选C;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中,排除D。‎ 二、非选择题(3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 材料二 《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宋代农业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商品经济活跃;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少数民族崛起,长期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宋代船队组织管理科学。‎ ‎(2)影响: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等信息可知,宋朝时期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的开发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期北方战乱 ,南方稳定,“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是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宋代政府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可知,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可知,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同时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推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等角度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于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答案】(1)主要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进步人士对商业的重视;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 ‎【解析】‎ ‎【详解】(1)小问,根据材料“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促进了“工商业精英集团”的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也影响了“工商业精英集团”的形成;“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可知,进步人士对商业的重视;“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 (2)第一问,根据材料“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可知,这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第二问,根据材料“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可知,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方面钢铁机器进口约增加20%,仍然落后。‎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夫人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国家在石油等领域的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政府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率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因此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在她第3任期内,英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0年,资产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492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答案】(1)影响: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增长;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英国摆脱了经济“滞胀”;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曾造成大量失业;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2)相似: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减少政府干预,注重市场作用;在所有制方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经济增长率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可知,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可知,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英国摆脱了经济“滞胀”;“政府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可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可知,曾造成大量失业,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 (2‎ ‎)根据材料一中的“撒切尔夫人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国家在石油等领域的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和材料二中的“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可知,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都减少政府干预,注重市场作用,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不能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978年12月,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纠正以往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过实践,改变原有的旧思想,逐渐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