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0~2021年度高三开学考试(一)‎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 (选择题共 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年,周公要求姬姓子弟在封地“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在《康诰》中,周公也要康叔用商人的办法来管理殷人。西周的这一做法 A.表明西周政治体制创新不足 B.强化了周王与诸侯的宗法关系 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使地方的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他却自命“始皇帝”,希望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布衣出身的刘邦-成为帝王,就将天下视为私产,他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反映出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家国同构”格局开始形成 C.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影响 D.血缘分封体制全面恢复 ‎3.魏晋时期,地主经济“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其实与东汉樊重的“闭门成市”一脉相承。据此可知,魏晋时期的地主经济 A.并未与商品经济完全绝缘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自给自足程度高排斥市场 D.阻碍了制盐等行业的发展 ‎4.唐代“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色勋授”,如无名小卒薛仕贵勇建奇功得“与公卿齐班”。国家分兵出战时,更是“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唐诗中有大士子仗剑从戎、立功塞外的豪迈诗篇。据此可知,唐代 A.军功授函成人才选拔主流, B.社会上尚武任伙之风较盛 C.诗歌以描绘边塞风情为主: D.兵制改革提升军队战斗力 ‎5.唐太宗修(氏族志》,“欲崇重今朝冠冕" ,唐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即以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人五品省.皆人仕流。这些措施 A.加速了传统门阀贵族的衰落 B.使唐朝]第观念完全瓦解 C.维护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地位 D.减弱了唐朝社会的流动性 ‎6.程朱以“天理”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发万物的根源,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提出:“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可见,理学和心学的相通之处是 A.对夭命理性的获取途径 B.个性自主探寻天理 C.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目标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7.明代,政府以盐引(卖盐许可证)的特权,招商运粮于北边,以给军需,是谓“开中”。商贾取得.‎ 卖盐的特权,招募屯户,在北边屯田,以其收获,付给军粮。可见,明朝的“开中”制度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解决了北方的边患问题 D.易造成富商巨贾的出现 ‎8. 1712年,清政府依据之前-年的人口统计结果,确定了永久性的丁税税额。1729 年,清政府又将丁税同土地税合并(即摊于人亩)。据此可知,清廷的丁税改革 A.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B.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使赋税制度开始走向简化 ‎9.下表为1868~ 1900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它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 期中国 A.成为西方工业原料主要供应地 B.成为西方列强商品倾销市场 C.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在逐步减弱 D.传统手工业竞争力日益下降 ‎10.1896年,梁启超认为自同文馆及各地洋务学堂开设以来,所讲求的西学中“言艺之事多,言 政与教之事少”。“不务其大,不揣其本”,这正是洋务学堂“不能得异才”的根本原因。梁启超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A.立宪改革已成为时代潮流 B.传统文化地位被根本动摇.‎ C.向西方学习出现深化趋势 D.中西文化已实现深度交融 ‎11.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 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 ‎12. 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社会时局出现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13.下表为1894~1937年中国自建铁路与受西方列强控制铁路的占比变化(单位:%)。据表可 知,这一时期 A.中国自建铁路的里程呈下降趋势 B.列强通过铁路扩大在华权益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侵华方式 D.中国自建铁路依赖西方技术 ‎14. 1938年8月,在纪念八一三抗战的讲话中,蒋介石说:“我们的战略,是以持久抗战,消耗敌 人的力量,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同年11月,蒋介石又说:“第一个时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据此可知,当时 A.正面战场抗战进人相持阶段 B.国民政府已注意到民众作用 C.国民政府抗战态度转向消极 D.国民党认识到抗战任务艰巨 ‎15.右图为1952年国营上海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这体现出当时 A.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D.意识形态受到重视 ‎16.下表为“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9年)”中含“休闲”一词的报道数量及高频词的变 化。这些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影响生活方式 B.民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C.政府主导社会理念更新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7.有学者在描述雅典城邦审判制度时这样写道,--个热衷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加以判决的人这 样说道:“法庭上我们的权力并不比国王的权力弱!”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雅典 A.司法权被少数人所垄断 B.审判权力体现公民力量 C.国王依然掌控重要权力 D.法律面前实现人人平等 ‎18.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明确指出:“法律学习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私法包括三部分,山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基本原则所构成。”这一分类 A.旨在维护皇帝的专制权力 B.反映出罗马统治疆域的扩大 C.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要求 D.有利于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19.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在贴出后仅两个星期就传遍了德国;1517~1520年,‎ 仅路德一人的著作便在德国销售了30多万册。这反映出 A.印刷术决定人文主义传播 B.马丁●路德具有崇高威望 C.宗教改革根植于群众基础 D.德意志民众文化水平较高 ‎20.马克思曾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 状态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在此,马克思 A.揭示了经济交往的影响 B.强调了科技革命的贡献 C.抨击了殖民扩张的罪行 D.反思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1.18~19世纪的许多政治家,如潘恩、杰弗逊等均认为“民主和宪政互不相容”:民主是暴民的 统治.将使文明政府化为乌有;而宪政旨在建立-一个有序、公正的政府。这里的“民主”和“宪 政"分别是指 A.直接民主、国家宪法 B.直接民主、有限政府 C.间接民主、社会契约 D.间接民主、分权制衡 ‎22.一战后,法国导演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 流派.该流派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而是以风景或者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 型美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可见,这一流派 A.重视影像的视觉表达 B.否认电影的叙事功能 C.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 D.意在揭示战争的残酷 ‎23.20世纪50年代,苏联将外交重心转向非洲:首先与埃及建交打开通往非洲的突破口,以反 帝反殖为号召支持非洲各地独立运动。苏联这一举措 A.旨在瓦解世界殖民体系 B.深受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C.体现苏联对非洲的争夺 D.改变了美苏争霸的态势 ‎24.有学者说,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国家不论实力强弱都不能不在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从而使中小国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议事日程中来。‎ 该学者意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有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B.促进了国际新秩序建立 C.实现了生产资源合理配置 D.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78年,中韩两国经中国香港地区开始了间接贸易,开启了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下面.‎ 为1978~1991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下面为202~202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额及贸易总额变动趋势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至1991年中国对韩国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双边贸易发展的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2年以来中国对韩国贸易稳定增长的历史条件。(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5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撰写历史文章需要参考历史书目,某同学提供了一些参考书目,具体如下表:‎ 根据所列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个具体的文章名称,并写出文章概要。(要求:写出所拟文章名称,概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请考生从27~29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 ‎27.[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他们(维新派)通过对欧洲、日本教育的研究,认为“泰西诸国,首重政治学院”,日本仿效西方。“变法则独先学校,学校则重政治。”日本因此“不三十年而崛起于东瀛”。维新派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无宗旨犹可苟且迁就,如果教育没有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所成”。何者应为教育之宗旨?梁启超说,学校确为培养人才之地,但有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曾反问道:“夫培养汉奸之才,亦何尝非人才;开奴隶之智,亦何尝非民智。”维新派极力提倡西学和中学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用梁启超的话说,即“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维新派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具体主张,绝大多数被光绪采纳,并在百日维祈期间以诏书的形式,颁发各地,实力推行。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内容包括: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将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许各省府州县广开农会,刊发家报;设立译书局,准于上海设立编译学堂;倡办报馆,改《时务报》为官报,命各省挑选学生派赴日本留学等。‎ ‎——摘编自张玉芬《论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思想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9 分)‎ ‎28. [历史--选修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月,美英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北非战局结束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由盟军驻北非部队负责实施。登陆前近两个月,美、英空军开始轰炸西西里岛、撒丁岛、希腊和意大利本土的机场、港口等军事设施,盟军完全掌握制空权。7月4日至9日,美、英盟军分别从北非和中东各港口启航。10日3时45分,美、英盟军在风浪中登陆。由于夜暗和风暴的掩护,盟军登陆后未遇顽强抵抗。11日,德军装甲师对美军实施反击,但被盟军舰炮火力击退。此后,美军向西、向北发动进攻,占领该岛大部;英军则在卡塔尼亚地区受阻。24日,美、英军分别向东北和北方推进,8月17日先后进入东北重镇墨西拿,占领全岛。墨索里尼政府于7月25日被推翻后,意新政府开始与同盟国接触,商谈停战事宜。‎ ‎——摘编自彭训厚《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的意义。(9分)‎ ‎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苏定方(592- -667),冀州武邑(河北武邑县)人,历仕太宗 、高宗两朝,深受倚重。显庆元年(656年),西突厥进犯,苏定方再次征讨突厥,歼灭突厥兵数百骑,西突厥实力大为削弱,西域局势暂时得到缓解。苏定方在西域修建亭障,整治道路,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展烽燧屯戍。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攻灭百济后,又率军攻破了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第一强国高丽,屡战皆捷。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再次派苏定方前往西域,全面负责唐朝西部的军事防御,年逾古稀的苏定方在西北边陲度过了他戎马生涯的最后四年。乾封二年(667 年), 苏定方去世,终年76岁。‎ ‎——摘编自张安福《远略雄心:西域两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定方的历史事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定方历史事迹的影响。(9分)‎ ‎2020~2021年度高三开学考试(一)‎ 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周公要求姬姓子弟按照当地的办法来处理政务,这会使不同诸侯国的治理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多样化,故选D项;鼓励诸侯因俗而治,并不意味着西周政治体制创新不足,故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诸侯因俗而治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地方,这并不意味着对地方的管控力度放松,故排除C项。‎ ‎2.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对秦汉政治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秦始皇自命“始皇帝”,“希望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刘邦将天下视为私产,“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反映出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观念对“家天下”政权模式的影响,A项与这一主题无关,排除A项;B项的“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分封制在汉初得到部分恢复,故排除D项。‎ ‎3.A[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地主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经济自给自足的程度高,但盐等生活用品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闭门成市”也是强调东汉庄园经济在自给自足条件下,出现小范围的市场交易行为,这表明魏晋时期的地主经济并未完全与商品经济绝缘,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地主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高,但并未完全脱离市场,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庄园也要向外购买食盐,这并不阻碍制盐业的发展,故排除D项。‎ ‎4.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风气,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唐代通过军功立功者众多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故选B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军功授爵成人才选拔主流”,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诗歌派别的对比,不能说唐朝诗歌以描绘边塞风情为主,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兵制改革的信息,故排除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对门阀士族的抑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朝初期,“欲崇重今朝冠冕”是以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入五品者,皆人仕流”是指庶族通过军功也能“人仕流”,这些扩大士族范围的行为,都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势力的作用,故选A项;扩大士族范围,冲击的是传统]阀贵族势力,但士族制度仍存在,唐代的门第观念仍盛行,故排除B项;随着科举制度和均田制的推行,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在隋唐时期逐步丧失,故排除C项;军功人仕,恰恰体现了唐朝社会的流动性增强,故排除D项。‎ ‎6.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程朱理学眼中的“天理”即代表纲常伦理,它是道德理性的天理,王阳明也将道德天理置于“吾心”之上,他们都将道德理性视为核心目标,故选C项;理学和心学在对天理的获取途径上是不同的.故排除A项;B、D两项属于心学主张,不属于两者的相通之处,故排除。‎ ‎7.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开中”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开中”制度使某些商人获得盐业专卖权,这易导致富商巨贾的出现,故选D项;“开中”制度把盐业专卖权给予某些商人,以便这些商人运粮到北方,但这并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人,故排除A项;这--政策在开始阶段有利于巩固北部边防.故排除B项;C项的“解决了”表述绝对,故排除C项。‎ ‎8.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J税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清廷确定永久性的丁税税额,同时摊丁人亩,这等于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选B项;清政府的丁税改革只是逐步废除人头税,并没有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故排除A项;C项“解决了”夸大了丁税改革的影响,故排除C项;清政府的丁税改革确实使赋税走向简化,但并不能据此判断摊丁人后,中国税制才开始简化,故排除D项。‎ ‎9.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表中数据看,中国传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茶叶和丝绸占出口商品的比重下降,特别是茶叶,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手工业竞争力在日益下降,故选D项;油类、豆类和棉花的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但没有其他国家的数据,无法判断中国成为西方工业原料的主要供应地,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进口问题,故得不出B项结论;从中国出口总值看,增长迅速,说明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在加强.故排除C项。‎ ‎10.C[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对洋务教育的反思,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梁启超认为洋务学堂教育失败的原因是其“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强调学习西方要以“政与教"为本,这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故选C项;A、B两项中的“已成为时代潮流”根本动摇”,夸大了“言政教”的作用.故排除A.B两项;梁启超强调学习西方政教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中西文化已实现深度交融,故排除D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临时参议院“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这种妥协的政体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D两项。‎ ‎12.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15年,陈独秀批评“三纲”,强调“三纲”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并未从现实政治出发做更尖锐的抨击。但是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使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因此这个时候陈独秀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方面批判儒家思想.故选B项;1915年和1916年资本主义发展对陈独秀的认识并未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由思想转向政治,C项与这一主题不符,故排除;巴黎和会发生在1919年,故排除D项。‎ ‎13.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894~1937年,西方列强在华控制的铁路比重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铁路交通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自主铁路占比呈下降趋势,并不表明中国自建铁路的里程就呈下降趋势,故排除A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故排除C项;根据图表信息不能判断中国自主铁路依赖西方技术,故排除D项。‎ ‎14.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抗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长期抗战思想,表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已认识到抗战任务艰巨,故选D项;1938年10月,中国抗战进人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国民政府并未认识到民众的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这-时期国民政府抗战态度转入消极,故排除C项。‎ ‎15.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1952年国营上海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突出了“劳动创造世界”,且香烟盒上体现了劳动要素,这表明当时崇尚劳动成为社会风尚,故选C项;A项表述在图中无法得出,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是马克忠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项。‎ ‎16.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休闲方式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表格信息可知,1995年后中国民众“休闲 ‎”主要是指娱乐及度假,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理念发生变化,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民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故排除B项;C项“政府主导”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故排除D项。‎ ‎17.B[解析]本题考查雅典司法审判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雅典陪审法庭中的陪审员由抽签选举产生,这在审判过程中体现了公民的力量.故选B项;A项说法与雅典民主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在当时,雅典并没有国王,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 ‎18.D[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查士丁尼主张法律学习要学公法和私法,两者侧重点不同,这一分类有利于法律的具体执行,协调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故选D项;罗马法通过法律形式规范政治和经济关系,未体现出对皇帝专制权力的维护,故排除A项;B.C两项结论无法由材料推出,故排除B、C两项。‎ ‎19.C[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九十五条论纲》的快速传播和路德著作的销售情况,表明宗教改革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宗教改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C项;A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在宗教改革开始时,《九十五条论纲》的快速传播无法说明马丁●路德具有崇高威望,故排除B项;近代教育在西方的普及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0.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交往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马克思指出活动范围的扩大会打破相对封闭的状态,促使不同族群之间交往,推动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可见马克思揭示了经济交往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在活动范围扩大中产生的影响,故排除B项;C项“殖民扩张的罪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反思”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1.B[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西方直接民主和有限政府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民主是暴民的统治”并结合当时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和对直接民主的反思可知,这里的民主是指直接民主;宪政则是要建立有序、公正的政府,这就必须限制政府权力,防止对公民权利的侵夺,所以是指有限政府,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22.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电影艺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以风景或者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可知,这一.流派电影艺术具有印象派色彩,其注重影像的视觉表达,故选A项;不注重故事情节不等于否认电影的叙事功能,故排除B项;这一流派主要受印象派影响,与浪漫主义无关,故排除C项;以风景或背景为角色,不是揭示战争的残酷,故排除D项。‎ ‎23.C[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苏联将外交重心转移到非洲,说明苏联加紧对非洲的争夺,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因果关系颠倒,故排除B项;当时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劣势,这一态势并未改变,故排除D项。‎ ‎24.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参与到国际议事日程中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故选D项;经济全球化拉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故排除A项;国际新秩序迄今为止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25.(1)特点:由全面禁止状态向间接贸易展开;双边贸易额呈缓慢上升趋势;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6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国际形势逐渐缓和,中韩两国关系逐步缓和;韩国经济高速发展,中韩两国经济互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条件:中韩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升温;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人亚太经济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中韩两国地理位置靠近,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8 分)‎ ‎(3)启示:两国应加强政治互信,构建两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强中韩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认同感;完善配套措施,降低经贸合作成本;减少贸易摩擦,构建高效、便捷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应坚持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放。(5 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5分)‎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韩关系,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特点”,学生根据材料中的“1978年,中韩两国经中国香港地区开始了间接贸易,开启了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可得出两国“由全面禁止状态向间接贸易展开”的结论;根据表中出口和进口的曲线变化可得出“双边贸易额呈缓慢.上升趋势”和“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回答“原因”时,学生可从当时中国的国内环境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角度分析。第(2)问“历史条件”,学生可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以及中韩两国文化传统相似等角度分析。第(3)问“历史启示”,学生可结合双边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概括和提炼。‎ ‎26.示例一 文章名称:科举制度与唐代士大夫阶层关系之探讨。(2 分)‎ 概要:隋唐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后设进士等科,科举制度逐步形成。科举取士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种以皇权为中心、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新的政治体制得以建立。(5 分)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士大夫阶层广泛地参与到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担任各级官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吟诗作赋等。因此,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逐步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社会基础。士大夫阶层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扩大科举制度的影响。(5 分)‎ 示例二 文章名称:科举制影响了唐代政治生态。‎ 概要:略。‎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历史现象、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首先,学生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表格中提供了四本参考书目,其核心内容分别是唐代科举制、进士、士大夫政治和社会结构演变。它们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围绕- - 个中心,据此可以拟定一个具体的文章名称,如“科举制度与唐代士大夫阶层关系之探讨”。其次,结合所学史实展开说明,我们按照常规的思路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别阐述即可。‎ ‎27.(1)特点:强调学校教育的政治价值;认为学校应重视德育;强调中西结合,知行合一。(6分)‎ ‎(2)历史作用:使中国教育进一步挣脱了封建体系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9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教育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认为‘泰西诸国,首重政治学院',日本仿效西方。‘变法则独先学校,学校则重政治’”等信息可得出“强调学校教育的政治价值";根据材料中的“学校确为培养人才之地,但有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曾反问道:‎ ‎‘夫培养汉奸之才,亦何尝非人才;开奴隶之智,亦何尝非民智”可得出“认为学校应重视道德教育”;根据材料中的“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可知“强调中西结合”,第(2)问关于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可结合其改革的具体措施逐条分析。‎ ‎28.(1)背景:盟军在北非战场的胜利;西西里岛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墨索里尼政权面临统治危机;苏德战场中苏联转人反攻。(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保障了同盟国地中海交通线的安全;促使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加速了法西斯同盟的瓦解;提升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士气;为第二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9 分,答出三点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时期西西里岛登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概括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的背景,可结合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状况进行归纳,如北非战局结束苏德战场中苏联的反攻等。第(2)问意义,可根据西西里岛的地位,并结合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作答。‎ ‎29.(1)事迹:征讨突厥;治理西域;负责西北防御;征伐朝鲜。1(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经略西域,有效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战略防线;保证了西域和东北边疆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丝绸之路商贸文化的往来与繁荣;为大唐帝国的边疆经营奠定了基础。(9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苏定方的历史贡献,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概括苏定方的历史事迹,学生仔细阅读材料,逐点归纳即可,如根据“显庆元年.....西域局势暂时得到缓解”“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展烽燧电戍”“苏定方攻灭百济后,又率军攻破了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第一强国高句丽”等信息可得出答案。第(2)问说明苏定方历史事迹的影响,学生可根据其历史事迹逐条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