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 第I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的史料是 A. 《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B. 《越绝书》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 《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 《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 B. 兄终弟及的传统 C. 任人唯才的要求 D.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3.《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4.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 B.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C.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D. 战国时周天子无法控制诸侯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yīn)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A. 加强北部边防 B.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C. 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 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交通发展的需要 B. 疆域拓展的需要 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7.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9. 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 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10.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A.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C. 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 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1.“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B.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C. 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12.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 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13.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 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 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14. 历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中对唐代门下省官员的功能解释为:“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门下省 A. 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B. 体现了互相制衡的原则 C. 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 D.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15.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道:“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有利于专制统治 C. 加强了民族团结 D. 促进了文化融合 ‎16.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17.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18.《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对战争期间与英国人有来往的中国人“全然免罪”,对“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关系友好 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 侵犯了中国领土 D.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19.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 C.意识到军事的落后 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 ‎20..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 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1.近代某位皇帝在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措辞严厉的上谕:“总之,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其余两事,亦当设法妥办。”据此推测,这位皇帝和这个不平等条约应是 A.道光帝 《南京条约》B.咸丰帝 《天津条约》C.咸丰帝 《北京条约》 D.光绪帝 《马关条约》‎ ‎22.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23.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狂潮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中日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情绪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24.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 A.对外来文明并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25.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6.“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7.‎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8. 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文件中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主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 B.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利于民主联合政府建立 D.结束国共分裂对峙的局面 ‎29. 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30.下列是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任务。该战役 A.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B.主要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 C.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31.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 A.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2.《新中华报》(1937-1941年)是中共中央党报。下表为该报纪念七七事变周年的主题。‎ ‎1938年 ‎“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摩擦分裂”“反对妥协投降”‎ ‎1940年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投降分子,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全国抗战 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 A.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 B.抗日战场形势的紧张 C.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D.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 ‎33.1942年11月下旬至1943年6月底,宋美龄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访问美国。她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以其个人对美国的深入理解为中国进行争取美援的宣传,赢得了美国朝野的广泛好评。宋美龄受到这种待遇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B.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C.国共两个战场的配合D.美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34.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了2枚纪念邮票:“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战士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了8枚纪念邮票:“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35.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6.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A.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37.下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 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 ‎ 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 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38.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39.下面为清末 “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说,革命成功了,革命党就没有了。思想是留下了,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花朵。张謇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的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提出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知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10分)‎ DDBCA DDBBC BCACD CDBDC ‎ BBCBB BCBCD ACBDA BDDBD 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DDBCA 6-10DDBBC 11-15BCACD 16-20CDBDC ‎ ‎21-25BBCBB 26-30BCBCD 31-35ACBDA 36-40BDDBD ‎41.(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比鸦片战争前低。(6分)1‎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4分)‎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4分)‎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6分)‎ ‎42.(1)同: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 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 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6分)‎ 异:中共游击战术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 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4分)‎ ‎(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4分)‎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