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24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24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主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考纲清单]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第24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 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归纳总结]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4.三大改造 ‎(1)内容 ‎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1.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特别提示] 对“八字方针”的认识 ‎(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 考点一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2.“一五”计划的区域分布特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解读 上图直观表明“一五”计划集中发展了以国防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和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制度的变化 ‎(1)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所有制。‎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3.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论从史出: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 史料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结论 史料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获取材料信息: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 材料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主要信息   ‎ 答案 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1.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1.论从史出: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状况 史料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结论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的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原因: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或八字方针)。‎ ‎2.史由证来: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论证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的政治理想和“左”倾思想 史料 ‎——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提示 从宣传画中的文字信息和画面信息等方面分析。‎ 论证   ‎ 答案 (1)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等机构。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过于将公社生活理想化。‎ ‎(2)画中出现很多小高炉土法炼钢,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3)画中出现粮食满仓,庄稼种植很密集。反映了人们急于求成的“左”倾情绪,但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4)画中出现全副武装的民兵站岗。一方面说明当时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紧张;另一方面受到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倾思想的影响。‎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6年 选择题T13,“一五”计划宣传海报解读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选择题T10,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认识 ‎1.命题点:“一五”计划建设情境 ‎(2016·江苏单科,13)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 D 解析 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A项;建国初期,不可能出现“绿色环保观念”,排除B项;建国初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排除C项;图片主要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D。‎ ‎2.命题点:“大跃进”运动的历史反思 ‎(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的高潮。“大跃进”运动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①不准确。“高产卫星”是“大跃进”运动的体现;题干中谈到了1960年陕西长安县一个学习组的观点,这说明基层对“大跃进”运动有所反思。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与户籍制度的确立 ‎(2017·宜兴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30)1958 年 1 月 9 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 A 解析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开展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 D 项错误。‎ ‎2.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的经济积累说明的问题 ‎(2017·江苏省丹阳中学模拟,30)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 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 ‎3.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018·镇江模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西方国家的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出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故A项正确。‎ ‎4.命题点:认识七千人大会的经济举措 ‎(2017·泰州二模,31)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 A.确立了“八字方针”‎ B.清除了“左”倾错误 C.反思了“左”倾冒进路线 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经济建设中的“大跃进”错误,故C项正确。‎ ‎5.命题点:“一五”计划时期的住宅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6.命题点:“一五”计划时期的矿业政策及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 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一五”计划、“资源供应的保证”“工业建设计划”“有计划地展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特点。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促进新中国工业化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来回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镇江质检)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建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时间,毛泽东则认为“要保护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这一分歧最有可能发生在(  )‎ A.20世纪40年代 ‎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 D.20世纪70年代 答案 B 解析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周恩来认为需要较长时间,而毛泽东则认为可以更快,故B项正确。‎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 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 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探索,故D项正确。‎ ‎3.(2017·南京期末)“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答案 B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根据材料“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说明“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工业原来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格局,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提升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业分布格局的改善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故D项错误。‎ ‎4.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在苏联伟大的援助下,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逐步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A.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B.“一五”计划中农轻重全面发展 C.苏联的援助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 D.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热情 答案 D 解析 材料宣传画中并没有提及美国,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农轻重全面发展,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之时就已经开启,故C项错误。‎ ‎5.(2017·启东二模,30)下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五年计划的推动 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7·海门二模,31)读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就基本完成了,故A项错误;在1953年至1956年,党中央对农业进行了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这有利于农业的大规模经营和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农业是单一的公有制且产业结构也很单调和不合理,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确立,市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直至消失,故D项错误。‎ ‎7.(2018·扬州高考模拟,31)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 ‎8.(2018·盐城一模,14)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竟然住下了1 440人,全部是机械部下属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来北京只有一个目的:要钱要人。这说明了(  )‎ A.国民经济恢复势头迅速 ‎ B.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确立 C.国家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 D.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 答案 B 解析 1952年底,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1956年是“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故C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是正确的,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9.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工业建设的财政支出占据了国家“一五”计划总支出的58.2%,这充分显示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故B项正确。‎ ‎10.(2017·苏锡常镇二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尽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上材料最有可能出自于(  )‎ A.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B.1956年中共八大上的政治报告 C.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 答案 C 解析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建设探索中国式的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但强调阶级斗争,盲目追求高速度,符合材料内容,故C项正确。‎ ‎11.(2017·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1958年,《人民日报》在评价某运动时载:“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热火朝天地进行水利建设;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正在敲响挖掘潜力的锣鼓,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材料表明该运动(  )‎ A.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B.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C.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 D.挫伤了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的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于1953年至1956年,与材料给定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挫伤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而非材料中的“大跃进”,故D项错误。‎ ‎12.(2018·淮安一模,31)1960 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60 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结合所学,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该政策意在调整、纠正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中“一大二公”现象,故D项正确。‎ ‎13.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答案 A 解析 农村所有制成分没有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推行,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农村中的纠“左”就是适当缩小公有制的水平,故D项错误。‎ ‎14.(2017·南通高考模拟二,31)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C.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 答案 A 解析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变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减少开支,故A项正确。‎ ‎15.(2017·南京、盐城高三二模)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 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 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 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 ‎5 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阅读上表,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 答案 B 解析 “二五”时期10.70相比“一五”时期10.60有所上升,不是始终呈现下降趋势,故A项错误;“二五”时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农业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农业税有一定提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结果,C项错误;中共中央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八字方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17·镇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答案 (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低和效率低下。‎ ‎(2)中国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影响: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