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学案

最近电影《妖猫传》的上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影片用“幻术”作为解读故事的钥匙,暗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指大唐盛世那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全是幻觉。‎ ‎《妖猫传》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了盛唐时期长安城接连发生妖邪灵异事件,癫狂诗人白乐天与仰慕大唐风采的僧人空海相遇长安,两人紧跟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却意外触发了横跨三十年、有关王朝兴衰的惊天之秘。随着各色人物一一登场、大唐繁盛绚烂的景象与时代隐痛被一一揭开,呈现出一幅妖怪、诗人、皇帝、贵妃共同交织的大唐盛世图。‎ 大唐无疑是最有故事的时代。唐朝是一个富于艺术和充满激情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社会很开放,也很国际化。女人穿着妖娆妩媚的低胸装,街上都是些外国人,罗马的、波斯的、日本的、突厥的。音乐也特别发达,一方面有来自西域、甚至基督教的音乐传入中国,另一方面到处都是歌楼伎馆,歌舞消费空前繁荣。电影虽然是艺术加工品,不可能完全尊重历史真相,但是透过电影我们也许可以了解一下大唐的风采。‎ 坐标网络 考纲要求 政治 ‎(1)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经济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文化 ‎(1) 宋明理学 (2) 科技成就 (3)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 文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魏晋 南北朝 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孝文帝 改革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 制、科举制 农业: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南青北白、唐三彩;‎ 商业: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 唐诗(李白、杜甫)、火药用于军事、文人画鼻祖王维、印刷《金刚经》‎ 唐太宗 阶段特征 ‎1.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上,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3)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 ‎2.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②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 ‎1.主要活动与贡献 ‎ ‎(1)贞观之治:‎ ‎①政治方面: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②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③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 ‎③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④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宫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⑤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3)开放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 ‎2.历史评价 ‎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时期(从公元907至公元1368年)‎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宋:二府(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知州、通判、转运使;‎ 元: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市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瓦肆;棉花的推广;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词、元曲、元杂剧;程朱理学;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三大发明西传、木活字、转轮排字盘、青花瓷 王安石变法 ‎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1.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2)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 ‎3.文化上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 ‎(2)积贫积弱:财政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 ‎(3)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 ‎(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 ‎(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 ‎3.作用:(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 ‎(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4.局限性:(1)新法的实行显得操之过急,执行导致走形。‎ ‎(2)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5.结果:(1)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封建化。‎ ‎③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答案】C ‎2.(2017年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 B.兵部员外郎 ‎ C.知府 D.枢密副使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所学辨别历史叙述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位同宰相”,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选D项。‎ ‎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3.【答案】A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4.【答案】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选B项。秦朝统一文字,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字体,C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D项错误。‎ ‎5.(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5.【答案】D ‎6.(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 D.政府管理失控 ‎6.【答案】B ‎【解析】根据“主户”“客户”占民户总数比例可知,材料体现了宋代的土地状况。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导致题干中现象的出现,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项“失控”的说法错误,排除。‎ ‎7.(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7.【答案】C ‎【解析】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其字“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书圣”。它适合了初唐清新雄健的气象,经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均绝对化,排除。‎ ‎1.(2017-2018学年山东潍坊测试)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1.【答案】B ‎2.(2018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测试)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B项;A 项中“遏止”、C 项中“有效”、D项中“严密”等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3.(2017-2018学年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测试)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3.【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结合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4.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A.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B.“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C.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D.“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进步 ‎4.【答案】A ‎5.(2017年云南11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阳节”的昨天与今天 先秦 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 两汉 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传至民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云令人长寿”,官民自发向家中老人叩首成为风尚 魏晋 当时道教宣称,“九为阳数,九九极阳,最为大吉”,各地道观往往举办道场以求长寿。佛寺则举办法会,由年老高僧诵念佛经超度亡灵 隋唐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除赏菊、饮酒外,主要举行敬老之类的诗会,县令、保长会携带各类果品慰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两宋 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对北宋开封与南宋临安的节日气氛作了大量生动的描绘,皇宫中帝妃吃花糕、赏菊,民间则流行荡秋千、游街市、访亲友,瓦肆、勾栏通宵达旦说唱尊老、助老的话本。以后,历代皆然 ‎2012年12月2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根据上表,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提取有关“重阳节”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答案】‎ 示例 信息 说明 先秦 重阳节在秋收时举办,祭祀天帝、祖先 生产力低下,重视农业收成;受宗法制的影响 两汉 重阳节由宫中走向民间;敬老、尊老成为风尚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 魏晋 道教、佛教重视重阳节 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战争频繁;三教呈现合一的趋势 隋唐 重阳节成为正式节日;敬老诗会盛行;政府介入敬老慰问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唐代诗歌流行;科举制度重视文化 两宋 更加重视重阳节;官方与民间活动方式多样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繁荣 ‎ ‎2012年12月28日 通过法律确定重阳节为老年节 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口面临老龄化问题;弘扬传统文化 ‎6.(2017年潍坊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创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以上是某校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关于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表格。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科举考试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阐释: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录取数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多元逐渐变成以儒学为主,再到“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示例二 论题:科举考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阐释: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的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 论题:科举考试与儒学的发展。‎ 阐释: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宋代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