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018年10月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每题1分,共70分)‎ ‎1.“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 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 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即已提出“礼”的行为准则,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新儒学实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特征不符,故排除;C项中的“本心体悟”即陆王心学的明理方法,与题目中“北宋五子”的身份“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体现了北宋五子确立了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故本题应选D项。‎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过材料中“注重实践的政治家”“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这一学派注重实践、重农抑商和反对儒家,这与法家思想一致,故选D。儒家重视学者,A不正确;道家消极避世,不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B不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视商人,C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3. 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 A. 工商皆本 B. 格物致知 C. 经世致用 D. 发明本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属于容易题。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强调理(或心)是万物的本原,不是后天实践的产物,因而做学问时与实际相背离。B项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D项是阳明心学的主张。A、C两项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A项针对的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提出,C项指出的是求学问要注重时务,所以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相关基础知识。‎ ‎4.黄宗羲在一首诗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遂以科举学,劫人之听视。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主要抨击明朝 A. 君主专制加强 B.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C. 理学的空疏学风 D. 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内容陈旧、封建呆板限制人们思维,这从“原无真实义……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等处便可明了,其内容之陈旧之长。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 ‎5.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作了这样的解释:“狂,是自信的表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遗憾的是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了。造成这一状况的思想文化因素是 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熏陶 C. 宋代以后词风盛行 D. 市民阶层价值取向趋于现实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导致材料中缺少李白这样诗人,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加强不是文化因素,故A项错误。宋代以后词风盛行不符合材料现象原因,故C项错误。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日趋世俗化,不是材料中现象思想原因,故D项错误。‎ ‎6.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B项是朱熹的理学观点,C是心学王阳明的主张,D是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的主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7.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 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争 C. 社会环境的变化 D. 其他学说的衰落 ‎【答案】A ‎【解析】‎ 汉代儒学进行自我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这些思想适合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为统治着所倡导,成为官方学说,内因往往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8.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董仲舒的主张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主张君权神授,故A正确。董仲舒的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暴政的制约,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且孟子的思想不能说重大理论缺陷,故C排除。汉代没有争霸战争的需要,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 ‎9.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 A.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复礼”‎ C.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仁”的特点和作用。孔子主张的“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希望统治者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家思想 ‎10.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D.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无为”体现出西汉初期实行“黄老”思想,旨在与民休息,这一指导思想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汉武帝即位以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C和D项错误。‎ ‎【点睛】“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主要针对统治者制定的繁杂制度和苛政,有利于恢复经济,休养生息。‎ ‎11.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该诗反映了( )‎ 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 朱熹的“理学”‎ C. 王阳明的“心学” D. 王夫之的“理在气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心学的特定术语容易判断。材料中“心非明镜台,有个圆圈。”说明与心学有关,体现心学的是王阳明。故本题选择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12.‎ ‎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 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 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 “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 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悉仰于官”“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题干主旨体现的是西汉以来确立的“君为臣纲”核心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A项“勤政廉洁的传统”,具有片面性;B项属于无关项;C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影响 ‎【名师点睛】关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3. 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 A. 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B. 心学广泛传播 C.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D. 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 尊道礼佛之风盛行于魏晋隋唐,排除A项;心学形成于南宋,广泛传播是在明朝,排除B项;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出现于明末清初,排除D项。‎ ‎14.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D。A不够全面,BC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15.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朱熹整理《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故D项正确。孟子是儒家思想发展者,故A项错误;荀子是儒家思想完善者,故B项将错误。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西汉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 ‎16.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 宣传“因信称义”‎ C.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 宣扬“先定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他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并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A项符合题意;B项宣称“信仰即可得救”和C项“建立廉俭教会”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加尔文的宗教理论。‎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 ‎17.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两者主张的共同点有 ‎①都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 ‎②都反对信仰天主教 ‎③都抨击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④都利于冲破封建思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部分解放,依然服从于宗教,信仰宗教,故①②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抨击了罗马教会的腐朽统治,对于封建思想也造成了很大冲击,而伏尔泰更是大力抨击封建思想和教会迷信,故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 ‎18.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马丁·路德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最有可能是 A. 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而非苦修 B. 人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不能靠教会 C. 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 D. 能否得到救赎是先定的,人无法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宗教主张是“因信称义”,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因此,他的回答最有可能是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故C项正确;A项是人文主义,排除;C项是理性主义,排除;D项是加尔文的思想,排除。‎ ‎19.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下列言论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的是 A.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 志不强者智不达 C.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D.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答案】D ‎【解析】‎ A强调“威势”的重要性,与亚里士多德倡导的“德性”相悖,错误。B强调“意志”“志向”的重要性,与道德无关,错误。C出自《庄子》,提倡万物平等,与题意不符,错误。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对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故选D。‎ ‎20. 开始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 )‎ A. 涌现出大量新教教派 B. 确立了无神论思想体系 C. 确立了信仰自由原则 D.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A言过其实,过于夸张,排除;B说法错误,宗教改革只是破除对教会和教皇的迷信,打破其权威;C符合题意;D属于宗教改革的内容。所以应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意义 ‎21.“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发表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康德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可知主张的是人民主权的思想,所以发表这个言论的应该是卢梭,故D项正确;A 项主张“人非工具”,排除;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故B项排除;C项是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排除。‎ ‎22.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前言中说:“我敢说,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下列说法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 “平等”比“自由”更重要 B. 寻求“平等”,更要捍卫“自由”‎ C. 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 D. “自由”与“平等”必须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材料中“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体现了作者寻求“平等”及捍卫自由的思想,并没有突出平等与自由谁的重要性及关系,因此排除ACD。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自由、平等 ‎23.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声势最强的国家为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为西方资本主义描绘了宏伟蓝图,美国独立后,依据三权分立学说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思想变为了现实,故选D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共和制 ‎24.“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人生而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强调了人类就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这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思想;“人生而平等”是启蒙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25.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他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此相似的是 A. 普罗泰格拉 B. 亚里士多德 C. 韩非子 D. 荀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普罗泰格拉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C不对,韩非子属于法家,法家强调严刑竣法,不重视道德教化;D不对,荀子主张性恶论;B符合题意,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创立了伦理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人文主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26.“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A. 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 B. 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 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 D. 追求现世的成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其明显的特征是描绘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的蓝图,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更近一步,答案选C,A B D三项二者的共同点。‎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批判对象的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更明确地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其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②批判领域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③批判方式集中表现在高扬理性和摆脱了宗教和专制的束缚。‎ ‎27.拿破仑在回忆录中说:“……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溃边缘,外遭敌人侵略……至于我只是戴着王冠的华盛顿……在所有现实情景中,我除了通过专政的途径外不可能达到目标。我这样做了。”对法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一现象认识不当的是 ‎ A.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B. 拿破仑称帝是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C. 一定程度上符合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还没有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国大革命胜利之后,正处于欧洲反法联盟干涉时期,内部封建势力强大,因此需要有一个强有力人物维护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政局,材料中拿破仑的分析说明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故A项正确。拿破仑采用帝制显然不符合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拿破仑的帝国建立符合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就已经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8.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 A.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 批判神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还要求人本身的解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A指的是智者学派;B是宗教改革运动;D是三者的共同点;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内容 ‎29.一位古希腊先哲认为:“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这位哲学家最有可能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梭伦 D. 克里斯提尼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强调知识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因此材料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故B项正确;A项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CD项是政治家,排除。‎ ‎【点睛】“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是解题的关键。‎ ‎30.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教会是否腐败 B. 信仰是否必要 C.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马丁路德主张通过自己阅读《圣经》就可以理解并同上帝对话,教会认为《圣经》容易被曲解,需要依靠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二者的区别在于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主要分歧,排除。‎ ‎31.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A. 《论语集注》‎ B. 《本草纲目》‎ C. 《朱子语类》‎ D. 《四书章句集注》‎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实学是指为现实社会服务,《本草纲目》属于医药学,服务于现实民众需要,故B正确;A、C和D均属于儒家著作和言论,不属于服务现实需要,排除。‎ ‎32.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 A.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B.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C.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D.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答案】C ‎【解析】‎ 西汉初期众多地方出现纸,说明造纸术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造纸术的外传,故A错误;纸在魏晋时期是主要写品,故B错误;〈后汉书〉记载具有可信性,故D错误。‎ ‎33.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材料反映了 A. 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B.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 D. 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唐代……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出现在宋代,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题干反映了印刷术的进步推动商业活跃,故选C;题干虽然反映民间私印影响政府管理,但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统治基础,故排除D。‎ ‎34.两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涉及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范畴,都与当时生产生活实际直接相关。魏晋时期的《九章算术注》不但推证了原书各面积、体积公式的正确性,还在推证过程中提出了“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来贯通各公式的关联。明朝的《几何原本》最大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具有确定性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据此可知我国古代数学 A. 具有浓厚的实用性特征 B. 注重理论的探讨和概括 C. 冲击了儒家的传统规范 D. 由传统到具有近代色彩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的内容与农耕经济密切相关,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层面;而魏晋时期的《九章算术注》、明朝的《几何原本》等注重了科技的演绎推理和逻辑结构;故我国古代数学科技的发展体现了由传统到具有近代色彩的特点,D项正确。A项对材料解读片面,其内容与《九章算术注》《几何原本》等注重了科技的演绎推理和逻辑结构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对材料解读片面,其内容与《九章算术》注重与农耕经济密切联系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古代数学冲击了儒家的传统规范,排除C。‎ ‎35.封泥(见下图)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下列对于封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封泥的出现顺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B. 封泥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C. 封泥文字能佐证古代文献记载的官制、地理的真实性 D. 封泥的出土印证了当时社会流行书写字体的实际情况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是威严的象征,与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秦汉时期的“封泥”,对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B项说法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由材料“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可知对研究秦汉时期的官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C项说法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官印采用的是小篆字体,和社会通用的文字时常是不一致的,秦汉通用的社会文字以隶书为主,D项错误,所以选D。‎ ‎36.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的伽利略,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和“现代科学家的第一人”,但在当时却遭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这一状况深刻的表明(  )‎ A. 伽利略反对神学的革命精神 B. 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斗争激烈 C. 教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措施 D. 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敌对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近代实验科学”、“遭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近代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的斗争激烈,二者具有冲突性,B项表述符合题意,表述准确。A项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CD两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具有片面性,表述错误。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时代特征·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间的激烈斗争 ‎37.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 A. 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B. 物理学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C. 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概括 D. 数学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历史结论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从材料中伽利略和牛顿的活动来看,他们主要是在揭示力的大小和比例关系,是属于数学的范畴,也就是以数学形式来表达力。正确答案是D。根据分析,AB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研究方法 ‎【名师点睛】近代科学是在近代人的精神的解放的基础上产生的,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等为主要的代表,采用数学计算的方面,明显不同于传统科学。它们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打击了神创学说,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科学的其它成就也需要掌握。‎ ‎38.牛顿力学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空间也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则认为“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 A. 牛顿力学更加能被世人所理解 B. 相对论革新了牛顿力学时空观 C. 爱因斯坦相对论发展了时空观 D. 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力学理论 ‎【答案】B ‎【解析】‎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和等革新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牛顿力学是否被世人所理解的问题,故A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本身就属于时空观的范畴,它是发展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故C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故D错误。故选B。‎ ‎39.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A—B年差 B—C年差 A—C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 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 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 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项说法较绝对;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人类文明的引擎、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三次科技革命 ‎【名师点睛】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前两次科技革命在高考中的复现率很高。高考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条件、特点、影响上。2015年高考课标Ⅱ卷和2015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都从影响的角度进行考查。预计在2016年高考命题中,仍有可能从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特点、影响等角度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可能。‎ ‎40.198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人们,吻别你的mall(购物中心),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如今,这一切正逐渐变成现实。这说明互联网 A. 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 C. 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 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答案】C ‎【解析】‎ 材料关键语句“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说明传统的商业购物模式将会被网购取而代之。“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 ‎41.1842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在中国反响低迷是因为“在国内几无反响”,而不是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不再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细的世界地理历史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于此产生。根据材料,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反响低迷,1862年,《海国图志》在日本畅销,但在中国已经绝版,中日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中国国民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故C项正确。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其较为符合中国当时实际需要。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42.1874年李鸿章主持筹议海防建设时,大理寺卿王家壁警告他“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这主要体现了 A.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B.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抵制 C. 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 D.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反映了封建顽固派反对以夷变夏,体现了对洋务运动的抵制,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故C项排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体制,故D项排除。‎ ‎【点睛】“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是解题的关键。‎ ‎43.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利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 “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 “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康有为、严复、陈独秀分别借助进化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为己所用,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就是借其要义,用以发挥, D项正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题干体现的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应用,而不是对进化论的创新,排除B。C项“西学中源,合理利用”与题干信息不符,陈独秀是全盘西化,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4.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纪纲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岂竟毫无可贵,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十年所遵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嗫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这种观点 A. 体现了狭隘的民族情绪 B. 充分肯定了新文化运动 C.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C ‎【解析】‎ 材料“遂将数千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要理性,该思想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45. 张之洞说:“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材料表明张之洞( )‎ A. 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 B. 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C. 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 D. 力图保护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反映了张之洞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46.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 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可知,C项正确; 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47.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 A. 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B. 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 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立宪之声”“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可知,当时立宪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故A项是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立宪之声”,故C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新政·新政的背景 ‎48.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的观点依次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中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持“主保中国,次保大清”观点的是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即“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本题应选C项;顽固派主张以传统的儒学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即“只保大清,不保中国”、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即“主保大清,次保中国”、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制,即“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均与设问要求“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49.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蝥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因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 A. 贵族政治是宪政的中坚力量 B. 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C. 贵族政治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可知贵族可以限制君主权力,最终使民主宪政得以确立,说明贵族政治是宪政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贵族政治的地位,故BD项不符合题意;C项不是最终结论,结论是 ‎ ‎“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 ‎【点睛】关键信息是“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 ‎50.1849年,思想家徐继畲针对美国的政治制度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呜乎三代之遗意。这说明徐继畲 A. 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 B. 推崇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 C. 力主汲取民众意愿进行改革 D. 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仅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并不能得出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等结论,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推举国家领导人,有三代的遗风,并非夏商周三代,而是尧舜禹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畲肯定美国民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潮萌发·新思潮萌发 ‎【名师点睛】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和妥协性;表现在脱离人民群众,,依赖没有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力量强大。‎ 局限性:①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②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③手段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④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树敌过多;⑤脱离人民群众,依赖没有实权的皇帝;⑥内部意见分歧⑦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51. 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A. 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 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C.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狭隘理解西学的范畴,故A项错误;《孟子》和西方机械手册不能说明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故B项错误;材料“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认可儒学地位并非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属于高考热点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52. 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材料意在强调 A. 回归是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的表现 B. 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 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 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方文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一开始是抵制的,然后又“暂时”学习西方文化一段时间,(即离异是暂时的)最后又必然回归到东方自身的文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主旨来看并不认为回归是东方文化的优点,即回归并不是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的表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主旨来看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不是“暂时”的文化离异而是长时间的文化回归,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主旨来看文化回归才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史学研究•东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发展的特点 ‎53. 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 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中李大钊的态度表明他关于生存权以及生存进化的 看法并不排斥个人主义,而是将个人主义视为通达合作社会所需要走的一段路程,而梁漱溟的思想主张则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途径上谋求中国问题的解决,B项正确;梁漱溟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C 项错误;材料中李大钊的思想明 显不属于保守主义,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李大钊 ‎【名师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维新改良;陈独秀则主张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54.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维新思想的特点。从材料“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利用孔子来宣传,这样做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和思想的传播;A项是袁世凯为称帝而采取的措施;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特点 ‎55.近代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依然昂然奋斗的特征,典型事件见下表:‎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事件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 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 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求民主的高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将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而义和团运动则将斗争矛头指向西方文明闷子车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要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所以A错;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没有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是反侵略和求民主同时进行,所以C错。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中华民族反抗的特点 ‎56.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严厉批评义必团运动的“愚蒙之质”和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却称赞义和团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共合作形成 B. 农民运动的高涨 C. 民主革命的发展 D. 民族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义和团运动的“灭洋”不满,1924年,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更加深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他称赞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 C 项正确;A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近代中国时代主流是反侵略求民主,故D项错误。‎ ‎57.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 毛泽东思想坚持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BC过于绝对化,表述错误,排除;毛泽东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符,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故D项正确。‎ ‎58. 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A. 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 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C. 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 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D项正确;AB选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C与题干无关。‎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59.毛泽东说:“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看到的希望可能是 A.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 D.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可以分析出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最希望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故C项正确;A项是五四运动期间,排除;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点睛】首先从“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分析出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60.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在这里指出的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A. 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 B.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 C. 适应发展集体经济 D. 家庭经济与集体经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分析答案可知B项是“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中的第一个飞跃;C项是第二个飞跃; D基本意思是正确的,但是题干问题是基本方向,即要求从宏观上把握,故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1.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 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 C. 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D. 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孙中山提到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的虚假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即通过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的生活,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中国的出路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故A、B、D三项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 ‎62.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出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材料说明了 A. 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B. 孙中山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 C. 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共的主张 D. 革命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展了三民主义,具有进步性,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属性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在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建立苏维埃国家;孙中山只是部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是完全接受,故C项错误。‎ ‎6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可知,B错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依据“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可知这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的错误理解,故A错误,因此也就不可能催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故C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应该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可材料的信息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故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故选D ‎64.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入延安。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产主义描述成一种农村共产主义,机械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但在他访问了延安并与毛泽东交谈后,他把中共提高到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斯诺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 A. 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新型革命道路 B. 苏俄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D. 长征中的红军与共产国际推动了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斯诺在1936年7月前把中共描述成“农村共产主义”,认为中共机械地学习苏俄革命道路,但到延安访问后发现中共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并非是苏俄式道路,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而改变了过去的看法,故A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中共开创的新型革命道路对斯诺的影响,B项角度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C项是从属于A项的,排除;D项不是主要依据,排除。‎ ‎65. 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这说明( )‎ A. 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B. 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C. 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D. 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题干中“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都是新文化运动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根据材料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不正确。‎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通过宣传新思想,启发民众的觉醒。‎ ‎66.邓小平指出,从党的历史来看,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就着党的成熟。但从中央领导来看,则可以说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由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党也成熟了。材料中第二个成熟的含义主要是 A. 革命纲领成熟 B. 革命路线成熟 C. 组织建设成熟 D. 斗争策略成熟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第二个“成熟”是遵义会议,该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确立了毛泽东每为中央正确领导,属于组织建设成熟,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 ‎67. 1989年3月,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中国不能乱。”邓小平意在说明( )‎ A. 外国的社会制度不合乎中国国情 B. 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C.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必须改变 D. 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划清界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不要怕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等,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具有片面性,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准确;CD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干材料意思,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发展方针·独立自主 ‎68.孙中山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据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 民族主义观仍属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范围 B. 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的基本任务 C.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D. 将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旗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族、民权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观点仍然片面,没有看到当时革命的本质,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正确”;C项说法错误,错在“成熟”;孙中山当时并未提出反侵略的主张,故D项错误。‎ ‎69.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剪掉辫子反朝廷”“中国岂是鞑子的”等信息可知当时反清的斗争日益高涨,这符合民族主义的内涵,故B项正确;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故A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 ‎7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时间中共七大(1945年)和当时毛泽东的话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等信息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并没有要说明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也未批判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B两项,D与材料无关,所以材料说明当时是强调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所以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七大 ‎【名师点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71.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图片 材料五 “打倒孔家店”。“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 ‎——陈独秀 材料六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2)材料四、五分别是哪个派别的观点?根据材料四、五说明他们是怎样对待儒家文化的?‎ ‎(3)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4)根据材料六,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答案】(1)过程:①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②南宋朱熹将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③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2)派别: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 态度: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借以孔子身份来宣传维新思想;②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宣传民主科学观念。‎ ‎(3)变化:从利用到完全否定。‎ 态度:①批判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扬弃);②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原因: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②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③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儒学的发展。从儒学的发展、近代儒学的地位及其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分析三段材料,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朱熹把儒学发展为理学,“讲明义理,以立纪纲”,再到李贽的否定儒学。‎ ‎(2)从材料四“《孔子改制考》”、材料五“打倒孔家店”可知,材料四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材料五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借以孔子身份来宣传维新思想;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宣传民主科学观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是利用儒学、激进派是彻底否定儒学。我们要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4‎ ‎)从材料中“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和“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可知,他是用孔子来抨击君主专制和否定宗教权威。‎ ‎72.从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探究现代欧洲人精神世界,请对照前后阐述进行合理扼要的回答。‎ 比较项 文艺复兴(14~17世纪)‎ 宗教改革(16世纪)‎ 启蒙运动 社会背景 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兴起,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①‎ 核心内容 主张人文主义,以人权反神权,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人性”为中心来观察问题。‎ ‎②‎ ‎③‎ 形式 ‎④‎ 披着宗教外衣,以宗教异端形式出现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资产阶级直接鲜明地表明出自己反封建的立场。‎ 影响 ‎⑤‎ 在思想和社会领域打击了封建势力,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⑥‎ ‎【答案】①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而兴起。②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③反封建,依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集中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还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一套政治构想。④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⑤进一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⑥不仅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产生拉深远的影响。‎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文艺复兴运动的形式、影响,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启蒙运动的背景、核心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问题的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