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大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大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商周时期,城市的建设是先把与祖先有直系血统关系的子弟聚集在宗庙近旁的王室区,然后再把其他的同祖、同宗之子弟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B. 城邑布局体现王权至上 C.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D. 家族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2.《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记载“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 年)记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材料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的重要信息是 ‎ A.春秋时期,已大量设立郡县 B.早期的县高于郡 ‎ C.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中原地区 D.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 ‎ ‎3.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 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5.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 C.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D.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6. 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7. 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提高决策效率 C. 加强宰相权力 D. 规范政务运作 ‎8.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B. 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 ‎ C.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D. 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 ‎9.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 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10.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这表明郑氏家规 A. 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 弱化族人社会责任 C. 巩固宗法血缘制度 D.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 ‎11.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的官员,称谓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清时,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承办的多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B.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C.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D.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12.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D.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13.考据学又称朴学,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到乾隆、嘉庆时期盛行,形成了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B.儒家学者的极力推广 ‎ C.思想专制的空前加强 D.学术研究理论的进步 ‎14.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 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15.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16. 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当地记者说,清国报纸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惜,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材料反映了清朝 A.报纸的编辑学识水平低下 B.政府对媒体监督控制严格 C.报纸对文明传播没有影响 D.近代大众传媒开始出现 ‎17.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 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 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 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8. 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 A. 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 B. 外国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 C. 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占据优势地位 D.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 ‎19.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 A.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B.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媚外 C.孔教与陈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D.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 ‎20.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 B.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D.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1.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 A.说明中国共产党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 ‎ 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 ‎ 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2.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 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 C. 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 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23.日本发动九•‎ 一八侵华事变后,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于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11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B.威胁日军占领的南方中心城市 C.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D.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24.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在报导某次战役时写道:“(1938)年3月31日午,敌虽鼓其余勇,但已无能为力,并逐渐坠入我大规模歼灭战之圈套中,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精彩节目,自当陆续其后也”。据此判断,当时《大公报》报导的这次战役应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25.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26.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27. 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这反映出 A.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 B.罗马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C.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D.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2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这表明 A.财产权按遗嘱规定分配 B.财产在氏族内继承 ‎ C.法律是伦理体系的基石 D.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29. 宗教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次“社会革命”,因为它深入家家户户,影响及于社会生活,人们的眼界、思维方式都因此发生变化。它本身是宗教问题,但它的影响要深广得多。材料旨在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思想方式出现重大转变 B.彻底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C.促使人类理性思维走向成熟 D.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30. 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31.被赞誉为在分权制衡基础上开创全新现代宪政体制里程碑的法律文件是 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2.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 A.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B.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 C.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 D.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33.(25分)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 ‎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 ‎ ——摘自《孙中山全集》 ‎ 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 ‎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 材料三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 ‎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 回答问题:‎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9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6分) ‎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试举中国近代史的两个史实来说明。(10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 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 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 “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 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 鼎盛 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 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 ‎ ‎ ‎35.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6分)‎ ‎ ‎ ‎ ‎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9分)‎ 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5 CBDBA 6---10BDDDD 11---15 ACCCB 16---20 BBADA ‎21---25ADDCD 26---30 BBDAA 31---32 BD 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33. (25分)‎ ‎(1)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3分)‎ 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度。 (3分)‎ 创获:实行“五权分立”。(或:在三权分立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3分)‎ ‎(2)前者:主张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3分)‎ 后者: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分)‎ ‎(3)观点: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4分)‎ 史实:洋务运动虽然坚守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但能突破传统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维新变法思想是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有利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权主义思想则是立足中国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有所创新。 (答两个史实即可,得6分)‎ ‎34.(12分)‎ 信息一: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2分)‎ 论述: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4分)‎ 信息二: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功能由祭祀演变成祭祀和儒学教育相结合)(2分)‎ 论述: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士,孔庙成为传播儒学的圣地;“庙学合一”的官方儒家学校,是培养文化人才、官员的摇篮。(4分)‎ 信息三:孔庙的建筑规格和形制不断提高。(2分)‎ 论述: 历代帝王尊孔,重视修建孔庙祭孔,祭孔是国家礼制;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4分)‎ 信息四:地域由曲阜到全国再向海外传播(2分)‎ 论述:孔庙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全国普遍建立,巩固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孔庙在海内外的建立,源于孔子文化向外传播;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4分)‎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5.(1)特点:效仿西方户籍制度,与国际接轨;突出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户籍统制功能;突出个人私权的保护;户籍管理法制化;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6分,答到三点即可)‎ ‎(2)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推行,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9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