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片是我国古代某农业工具。该工具 A.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促进曹魏时农业发展 C. 标志着犁耕技术成熟 D. 推动了冶铁技术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反映的灌溉工具是翻车。翻车是由曹魏时期的三国马钧改进的,促进曹魏时农业发展,故排除A,选B;材料与犁耕技术无关,结合所学,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排除C;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推动了冶铁技术进步,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需要掌握翻车发明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判断出是翻车,结合翻车发明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2.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A. 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 B. 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 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 D. 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土地税即国家向人民所征收的土地税,地租和土地税等都是归统治者所有,C项正确。‎ 材料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没有体现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交税的形式,而是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地租与土地税”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地租或者土地税,其实最终都是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部分的土地所有者也是统治者。‎ ‎3.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B.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C.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 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王莽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结果失败,说明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说明王莽改革土地制度有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4.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乡村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A.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D.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答案】B ‎【解析】‎ ‎【详解】B项诗句中的“草市”是指农村集贸市场或城外交通要道形成的非正规市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项诗句说明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这一商业现象普遍出现始于宋朝。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诗句反映的是南宋的文化夜市,但无法确认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夜市,排除;D项诗句前半句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后半句形容长安街道整齐。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5.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增多,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C正确;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转移无关,排除A;明清仍然是铁犁牛耕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B错误;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D。‎ ‎6.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 A. 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 B. 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 C. 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D. 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A项。B项王景治理黄河是东汉时期,排除;C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D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 ‎7.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B. 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 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D. 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反映的是中国内向型的农耕经济下主要是南与北的差异,而“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则说明,近代西方入侵以来,中外经济往来密切,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西差距扩大。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南方受西方入侵较早,但对其开发也较早,排除;C项,根据中国近代史,东部崛起更多出于政策因素,排除;D项,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差异,与农业无直接关联,排除。‎ ‎8.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B. 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C. 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也不同,中国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不重视商业;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所以珍宝进入市场,故D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环境制约,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对外政策,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西对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对于财富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题,强调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9.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谷价平均上涨了五倍多。这一现象 A. 被称为“商业革命”‎ B. 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 C. 反映出美洲作物对西班牙农业的冲击 D. 推动了西班牙开始走上海外殖民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16世纪西班牙物价飞涨涉及的是价格革命,有利于卖方,不利于卖方。这削弱了贵族、官员和地主的经济实力,进而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故答案为B;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对西班牙农业起到冲击作用的是大量美洲贵重金属的输入,排除C项;应该是西班牙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导致本国出现物价暴涨,属于因果倒置,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掌握历史概念;其二,精准简约地提炼材料主旨,并推理因果和合理解读。‎ ‎10.160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结果引发了一场殖民战争。这场殖民战争 A. 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B. 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C.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 推动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议会通过航海贸易法案即《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故答案为B项。1588年“无敌舰队”之战,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A项;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排除C、D项。‎ ‎11.始建于1837年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重达13吨,1859年重铸。它的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与这观念形成相关的有 ‎①工厂制度确立的要求 ‎②交通工具改进的必然 ‎③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④展示钢铁工业新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59年”“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要求人们树立准时的挂念,①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要求人们建立统一的时间,②正确;材料与民主政治完善无关,③排除;钢铁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④排除。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 A. 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 B. 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 C. 汽油污染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 城市发展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D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圈地运动无关,A错误;据材料可知,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与“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无关,B错误;汽油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C错误。‎ ‎13.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提出了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如果一国出口最大比较利益的商品,进口最小比较利益商品,该国就能获利。他建议英国大量进口粮食,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大得多。这一建议的实施 ‎①体现了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②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③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应当进口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这一主张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发展国际贸易,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含有①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4.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这一现象表明 A. 托拉斯推动了欧美经济发展 B. 市场统一利于垄断组织的出现 C.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被取代 D. 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形式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统一问题,排除B项;此时仍然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项。‎ ‎15.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16.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 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 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 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丝的出口量不断增长,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实质上表明中国经济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丝出口量不断增长,没有中国丝全国总产量的数据,无法得出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丝出口量不断增长,没有进口商品数据,不能得出外贸出超地位,排除C;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表述不准确,排除。‎ ‎17.从1912年1月至1915年12月,全国各省区新成立的各种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共有107个。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这反映了此时期 A. 轻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B. 民国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 C. 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环境 D. 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从1912年1月至1915年12月,全国各省区新成立的各种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共有107个。……”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新成立的各种民间经济实业团体,没有说是轻工业,A错误;B与材料不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环境是一战,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18.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 ‎②日本全面侵华的洗劫和破坏 ‎③官僚资本的压榨 ‎ ‎④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F段是从1936年到1945年,大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下降与日本全面侵华的洗劫和破坏有关,排除①, ②符合;192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③符合。1946年《中美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时间不符,故④错误。故选②③组合,排除ABD,选C。‎ ‎19.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 A. 为坚持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恢复 ‎【答案】A ‎【解析】‎ 从国民政府的措施上看,主要地点集中在沿海,将沿海部分的兵工厂迁移,扩充适合国防的位置,这是明显为抗战做准备,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搞清楚地理位置问题的重要性;C选项错在本题描述与资本主义无关;D选项从材料无法得出。‎ ‎20.下表为1895—1911年间,江苏开办的140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这表明 创办者身份 企业数量 资本额占比 官僚、士绅 ‎47家 ‎67%‎ 买办 ‎7家 ‎7.2%‎ 其他(包括地主、商人、‎ 手工工场主等)‎ ‎89家 ‎20%‎ A. 民族企业投资主体多元 B. 甲午战争后民族企业幵始出现 C. 买办创办的企业规模最大 D. 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数据看,投资主体至少有6个,体现出民族企业投资主体多元,故选A;中国民族企业开始出现于甲午战争前,故排除B;官僚、士绅创办的企业资本额相对最大,故排除C;从材料看,官僚资本成为民族企业的重要来源,故排除D。‎ ‎21.在20世纪的某个时期,我国新增的常见人名主要有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这反映了人民群众 A. 对信息的获取及时准确 B. 对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 C. 对战胜英美侵华的自信 D. 对三面红旗的肯定与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常见人名主要有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爱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报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争胜利后人民对保家卫国的热情,因此这些人名体现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故B选项正确;这些人名主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感,与对信息的获取是否及时准确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名应该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时期中国已经结束英美对中国的侵略,故C选项错误;“三面红旗”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材料中只有跃进、超英、超美等人名可以体现这“三面红旗”,因此D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D选项错误。‎ ‎22.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 ‎23.1953年开始,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先后开工建设了156个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 A. 标志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 说明我国建成完备工业体系 C. 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D. 表明我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是苏联支援中国的“一五”计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答案为C项;标志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是三大改造,而非“一五”计划,排除A项;B项说法夸大“一五”计划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建国初年受到两极格局限制,我国没有与世界全面接轨,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精准掌握历史主干史实;其二,精准简约地提炼材料主旨,并推理因果和合理解读。‎ ‎24.“一化三改”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就是工业化,这是目标和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蕴含了当时中国 A. 对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构想 B. 建立社会主义的急迫追求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 D. 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决心坚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化三改’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就是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想和探索,属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故A正确;“一化三改”并不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没有体现建立社会主义的急迫追求,故B排除;“一化三改”路线提出时中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决心坚定,而是反映通过“一化三改”实现现代化的构想,故D排除。‎ ‎25.有学者通过坐标的方式,以生产力发展为横轴,经济体制演变为纵轴,将古代自然经济、原始工业化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四种经济类型定位。下面坐标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关系,属于封闭体制,故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D,故D正确;计划经济不属于手工劳动,故AC项都错误;计划经济不属于开放体制,B应该属于现代市场经济,故B错误。故选D。‎ ‎26.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此小说虚构历史,此段描写没有事实依据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农民不会有如此独创性 ‎③左倾思想非常顽固,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正在逐渐地解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类似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此小说虽然虚构历史,源于社会现实生活,①项说法错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伟大创造,②项说法不合理,排除;材料中孙少安的合理做法遭到官方否定,说明左倾思想非常顽固,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③项说法合理,保留;材料中孙少安做法的出现说明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正在逐渐地解放,④项说法合理,保留。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27.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南通市,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南通市城区人均GDP仅为408元,1986年超过千元(1055元)。材料表明80年代中期南通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 闽东南经济技术开放区的设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通市的发展主要是由于1984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政策推动。故答案为A项。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农村,而南通市的发展属于城市发展,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21世纪初,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符,排除;D项,闽东南经济技术开放区位于福建省,而南通市属于江苏省,排除。‎ ‎28.温州新学社群成员张棡在1903年4月26日日记中记录,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 B. 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C. 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 D. 维新变法运动已深入到了社会基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可以看出,来自上海的信息对周边地方文化的影响即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故答案为A项。BC项,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近代重工业的落后、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的表述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维新变法运动于1898年失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9.“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450次,汽车900次,马车1000次,黄包车18000次,独轮车1000次。”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 A.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B.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 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 D. 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 ‎【答案】D ‎【解析】‎ 根据电车、汽车、马车、黄包车、独轮车看出,近代上海交通状况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D正确;A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0.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 A. 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B. 不屈服于权贵革命精神 C. 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 D. 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个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说明《申报》以真实、客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故答案为A项。“革命精神”不能反映,排除B项;CD项说法片面,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最富的国家之一。但自500年前马可·波罗访问中国以来,中国似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国重视农业,工匠地位低;当俄国公使杰兰特来北京要求通商的时候,北京的官员用很傲慢的语气说他们是乞食般的贸易;他建议中国应该加强分工,扩大市场,可以通过贸易和国外交换,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一论不同国家财富的发展》‎ 材料二:在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1901年在位)初期,随着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的废除,自由贸易的发展速度大为迅速。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甚至煤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他国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因此,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1849年,英国废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条例》,不再坚持用英国船只运送货物;减免了两百多种货物的进口税。1851年,英国议会宣布“自由主义”是基本国策。‎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当·斯密有关18世纪中国经济的观点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对中英两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1)观点: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手工业居于次要位对外贸易受限等。‎ 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2)变化: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到实行自由主义或者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 影响:对英国: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 对中国: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他建议中国应该加强分工,扩大市场,可以通过贸易和国外交换,”可知,其观点是国内市场狭小;根据材料“自500年前马可·波罗访问中国以来,中国似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可知,其观点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根据材料“中国重视农业,工匠地位低;”可知,其观点是农业经济占据主导,手工业居于次要位;根据材料“当俄国公使杰兰特来北京要求通商的时候,北京的官员用很傲慢的语气说他们是乞食般的贸易;”可知,其观点是对外贸易受限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政策、外交等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经济方面的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政策原因是重农抑商;外交方面的原因是海禁政策。‎ ‎(2)变化:根据材料“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实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条例》”可知是实行重商主义,而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减免关税是实行自由主义的体现。因此,其变化是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到实行自由主义。影响:按照问题要求,影响应该分为对英国和对中国两个部分来回答。对英国:可以从对英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来回答,即对英国的影响是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对世界的影响是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对中国: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来分析其影响。经济方面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政治方面的影响是洋务运动兴起。‎ ‎32.从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入手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经济体制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是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1)形成: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衰落: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的政策 ‎(2)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 ‎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到其他领域。‎ ‎【解析】‎ ‎【详解】(1)形成:根据材料“自1517年葡萄牙……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可知,其成因是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根据材料“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可知,其成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补充的成因是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衰落:结合1934年可知,其衰败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据材料“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可知,其衰败原因是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大量外流;根据材料“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可知,其衰败原因是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的政策。‎ ‎(2)阶段: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二,其一,抓住时间节点,分期作答;其二,从材料提炼关键信息,组织答案。具体如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到其他领域。‎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