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明光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明光中学 2019-2020 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 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 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 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2.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 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 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 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4.公元前 427 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 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 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5.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 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 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B.贵族身分与家子身分对立 C.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6.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 1906 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 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 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 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7.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 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 的道路。但 1832 年 10 月 25 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 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 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D.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8.“美国的联邦大道,各州如果同意修建的话,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助。教育补助也是这样。 各州为了自己的发展,当然希望节省得越多越好,都希望得到联邦中央的补助。所以通过种 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很多的权力就慢慢地移转到了中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A.从联邦制到邦联制的转变 B.借助经济手段加强中央集权 C.中央集权高于地方自治权 D.中央和地方是政治契约关系 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 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 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0.1939—1941 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 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 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11.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果 1917 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 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 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 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 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 行 1925 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2.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 1848 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 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 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 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它预见到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13.下表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表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 A.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 B.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 C.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 D.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14.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 阶段 出土器物 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 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 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背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 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 铁钱,已占绝对优势。 上表是 20 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 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15.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 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 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 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16.19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 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 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17.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最单位)80 先令时, 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 的水平。该法案 1815 年出台,1846 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18.“500 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 年后,欧洲人手里拿 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19.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 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 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20.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1.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 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 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2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 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 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23. 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 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 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第 11—12 页)”。下列哪一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逻辑 A.对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B.对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C.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 D.正义与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隶 24.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 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 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25.“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胡适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所提出 的新文化运动的纲领。他认为整理国故“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 寻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 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 26 题 18 分,27 题 16 分,28 题 16 分) 26.(18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 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 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 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 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 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 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 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颤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 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 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 人住 3 房套间,3 个人住 4 房套间,4—5 人住 5 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 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 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 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 象征性的租金 1 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 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 实行官邸制的认识。(11 分) 27. (1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 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青年时忙于科举,经过 26 年努 力,于 1894 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謇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 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 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 通开办 370 所小学、6 所中学和 3 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 习所……甚至还修了 700 余里的马路。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他晚 年叹息:“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 野老洒泪江风前。”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材料二 亨利·福特(1863~1947 年)出身于美国密歇根州农民家庭,自幼对机械兴 趣浓厚,视爱迪生为偶像。16 岁离家出走,到底特律追寻理想。恰逢美国 19 世纪末的大发 展时期,经过 12 年努力,1891 年进入爱迪生公司,并成为发电机总工程师。他逐渐认识到 汽油机才是未来主要动力,辞职创办汽车公司,走大众化、重视速度和效率的路线。但此时 汽车还只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福特以失败告终。1903 年,第二家亨利·福特公司开业, 他驾驶的福特汽车能在 40 秒内跑完 1 英里,但投资人抛弃了他,并将公司名字改成凯迪拉 克。第三家福特公司,以流水线作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适应了一战后美国平民消费需求, T 型车一举成功,亨利·福特由此成为美国企业家的代表,也成为“从贫民到富翁”的美国 梦的代表。 ——根据《亨利·福特自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的事业发展之路一成一败的原因。 (8 分) 28. (1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 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 18 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 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这一时期德、法、 意、英等国出版针灸著述 57 种,介绍了针灸理论与实践、针灸对关节炎和风湿痛风等的临 床疗效及成功案例。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经传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本草 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术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 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 19 世纪以来,近代西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合信、傅兰 雅等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 19 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教会医院、西医 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他们所译述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 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 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 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他们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18 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一二,谈谈 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8 分) 参考答案 1——5 ABBBC 6-----10 DCBCD 11-----15 BDDAB 16----20 ACDBB 21-----25 ACABB 26、(18 分)【答案】 (1)(7 分)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 特点:官员住房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 调任或离职所用物品都要按清单归还政府。 (2)(11 分)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 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 异:西方官邸要缴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实行 官邸制可以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 促成廉洁之风。 27.(16 分)【答案】 (1)(8 分)张謇:弃官从商,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依靠官府支持;产业种类丰富;热心公 益事业。 福特:少年理想;依靠自主创业;执着于汽车产业;以大众化、平民化为目标;注重技术创 新。 (2)(8 分)张謇失败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双重压迫);小农经济仍 占主体;缺乏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张謇个人投资过大,经营不善。 福特成功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注重创新;美国社会稳定,政策适宜;社会消费的 迅猛发展;福特个人对市场把握准确。 28.(16 分)【答案】 (1)(8 分)特点:传播方式多样,以翻译出版为主;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理论和技术等; 传播面广,涉及欧洲诸大国。 意义:提高了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了中医的世界影响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国。 (2)(8 分)变化:传播者主要由传教士变为中国的医师和医学家西医逐渐走向普及,为更 多国人所接受中西医出现融合汇通的趋势。 认识:是近代以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表现,反映了世界整体性的发展特 点;中西医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进步,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坚 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创新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