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万州二中高2021级第三学期入学测评卷(历史)‎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A.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D.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解放”“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D正确;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是1958年,排除A;材料并不能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B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说明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错误。‎ ‎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横扫全球的经济风暴(1929年经济危机),将世界资本主义的巨宅大厦,推回到早年“国民经济”及帝国时代的陋屋规模.西方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运用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 重建世界货币体系 C.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 建立极权政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29年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了自由主义的失灵,为此美国等民主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德国等开始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建立极权政体。重建世界货币体系是为了世界金融体系和贸易秩序的稳定,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考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3.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 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 专业市场开始形成 D.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北市门”、“南市门”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虽然市场实行严格管理,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中贸易,但是市场交易还比较繁荣的,故A项正确;BC项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是宋朝以后出现,排除。‎ ‎4.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映当时 A. 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 政府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C. 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 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中“办厂资金利率高达8%”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为金融资本的三分之一,可以推导出金融行业影响了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从材料“19世纪末”“1912‎ 年”的时间点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作用和民族工业走向复苏,故BC项错误。‎ 点睛:材料中的“办厂资金利率高达8%”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为金融资本的三分之一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看出,银行金融业与近代工业的之间的关系。‎ ‎5.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A. 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 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 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联国情 D. 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1年起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材料“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受到国内国外的重重阻力,因此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故B项符合题意;1924年苏联已经基本稳定,并没有受到战争的持续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 新经济政策下,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应该是迅速发展的,并不是发展速度放缓,故C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形成,故D项不符合题意。‎ ‎6.唐山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八方的含义:全国范围救援,自力更生无须外国救援。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八方的含义:世界各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伸出了援手,中国政府积极接受,中国人民欢迎来自各国的救援队。这样的变化是什么的结果。‎ A. 体制改革 B. 对外开放 C. 加入WTO D. 文化宽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当时我国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强调自力更生,耻于接受国际援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早已对外开放,能够以包容心态接受国际援助,故B符合题意;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故A不符合题意;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现,又有利于促进我国深化改革,故C不符合题意;文化宽容有利于接纳新事物,但与题意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7.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 夸大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此为斯大林模式,“尽管……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作者认为,虽然斯大林模式有许多弊端,但它达到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有可取之处,故排除D,C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时的政策,后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它并未将苏联送上工业化道路,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实现苏联的工业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 ‎8.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泊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己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车间近代工业体系墓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可知,光绪时期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被淘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美、德等国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科技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9.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 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 D. 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说明A项错误;材料“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说明当时个体农耕经济在农村比较盛行,传统的耕作方式比较普遍,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的问题,故C项错误。‎ ‎10.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 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 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 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是工作业重点,故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工业布局发生变化,故C正确。工业发展速度放缓,过于笼统,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工商业改造,故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11.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 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C. 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 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煤炭消耗增多,使用工人的数量减少,故D项正确;A项错误,“垄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材料中只是说明了“多消耗煤炭”,没有说明对煤炭的依赖,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D。‎ ‎12.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一些措施抑制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由于罗斯福新政 A. 与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思想相背离 B. 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 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 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有悖于资本主义传统的不干预市场的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抑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故B 项不符合题意;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不符合题意; 罗斯福新政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不符合题意。‎ ‎13.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说明当时 A. 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 B. 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 C. 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 D.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可知,清朝景德镇的制瓷业极为发达,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景德镇就有“瓷都”的美誉,选项中的“开始兴起”有误,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故B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几皆半于浮”可知,当时景德镇不是全员参与瓷器生产,故C项不符合题意。‎ ‎14.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 A. 中国工业迅速向近代化转变 B. 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富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 D. 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源自战争的失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当时中国的工业并未“迅速”向近代化转变,军事工业也并不是“迅速”发展,1872年的中国根本谈不上富强。1872年中国正在经历洋务运动,材料只是强调洋务运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而己,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近代中国的巨变•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 ‎15.据《卞制军政书》记载: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传统制茶技术的衰落 C.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外商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茶价上升,种茶有利可图,这体现了中国农业商品化过程;世界茶叶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冲击了中国市场,因此茶价下跌,导致中国茶叶市场滞销、亏损,裹足不前,这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传统制茶技术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中国农产品(茶叶)商品化过程,属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过程,未体现自然经济主导地位,C项错误;材料所述为当时中国茶叶的外销状况,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乃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历次亏折,裹足不前”,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近代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史实分析解答。‎ ‎16.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 A.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B. 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 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D. 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是要奴化汉民。太平天国的“留须蓄发”是汉族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辫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所以题干中的变化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C符合题意;材料“留须蓄发”“保辫会”没有反映西方文化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辫发之争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曲折性,并非推动历史进步,故B不符合题意;辫发之争侧面反映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民族融合,故D不符合题意。‎ ‎17.自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1993年票证的全面退出,整整39年,小小方寸“票证”见证了多少真实的人间表情;而改革开放30年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 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1993年我国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取消,票证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由市场配置资源,凭票供应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退出历史舞台,故C符合题意;票证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生产组织形式,故B项不符合题意;票证制度是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并不是产品的分配制度,故D项不符合题意。‎ ‎18.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带动煤炭消费急剧增长 B.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推动天然气消费加快 C.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新能源已成为主要消费能源 D.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数轴中煤炭的消费量从1900年之后持续下降,内燃机燃料石油的使用促使传统能源煤的消费下降,故A不符合题意;数轴显示20世纪70年代石油消费下降加快了天然气消费,故B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传统能源仍占主导,故C不符合题意;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是经济多极化,故D不符合题意。‎ ‎19.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区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20.“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 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 ‎【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1.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 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 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 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 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能力。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48年,当时的美元和黄金之间是直接挂钩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规定了美元和黄金是直接挂钩的,因此材料犯了基本的史实错误,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名师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双挂钩,一固定,加权投票”。所谓 “双挂钩”就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一固定”指的就是国际货币基金会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加权投票就是每10万元就有一个投票席位。因此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2. 明朝政府禁止民间织造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违者“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同时也禁止民谣“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违者首犯凌迟,籍其家产。以上规定的目的主要是 A. 抑制民间手工生产 B. 维护专权统治权威 C. 确保外贸商品质量 D. 保证政府利益垄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属于皇帝和大臣专用的服饰等,体现专治皇权的加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属于官府垄断,故B项正确;A只是材料中一部分信息;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也是材料中一部分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强化 ‎23.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外生产总值的比值。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①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 ‎②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 ‎③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 ‎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的说法明显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故①错误;题干中并未表现出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故②错误;题干图表中至1979年开始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故③正确;至1979年开始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也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④正确。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经济就业委员以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要求公务员一年中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缓解就业压力。这些措施 A. 体现出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B. 表明胡佛政府使美国经济重现繁荣 C. 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落实》‎ D. 反映政府全面贯彻干预经济的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指导社会经济……成立失业救济局”、“轮流工作制度”反映了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故A符合题意;罗斯福实行新政是在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故BCD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重庆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2021级学生在2018年开展了一次黑板报大赛,其主题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展开,以下是同学们的板报节选:‎ 材料一.在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出现了邓小平同志的画像,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1986年邓小平同志的画像又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的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材料二.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杨帆远航,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从此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封闭自守……只有打开关闭几个世纪的国门,中国才能获得未来的发展。‎ 材料三.深圳建特区,搞开发,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开放资金从哪里来?在酝酿建立特区时,邓小平就明确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为了解决钱的问题,深圳人想到了将土地出租给外国人的办法。‎ ‎(1)请问材料一中的新时代指的是什么?“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说说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关闭国门,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3)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邓小平为什么说“中央没有钱”。请问当时深圳的“土地出租”和旧中国的“租界”有什么不同?‎ ‎【答案】(1)改革开放。探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密切了世界联系。清朝时期。脱离世界潮流,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家财力有限。新中国对出租的土地拥有绝对主权;旧中国的“租界”,外国人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979年1月1日”,联系所学,可知当时我国改革开放了,所以,此处“新时代”当指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到1986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经全面铺开,这就必然要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由材料“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密切了世界联系。结合所学,我国清朝推行闭关锁政策。脱离世界潮流,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3)1979年,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摊子大,但国家财力有限。结合所学,我国是在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出租土地,并没有放弃土地主权;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租界”体现了半殖民地色彩,外国人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这是按照1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C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大概增加了36倍,达到6600国际元。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的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张维迎《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材料三 (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摘自【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是通过什么途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人类“0.01%的时间里”创造了“97%的时宫”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美国“左右”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请说明美国能够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 ‎(2)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3)机构:国际货币资金组织;世界银行。根本因素: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可以判断,指的是欧洲对亚洲进行了殖民统治和剥削掠夺。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帝国对亚非拉各国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造成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长期贫困。欧洲需要大量亚洲商品如印度等地的香料棉布、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占领了印度、中国等国家,使亚洲成为了欧洲国家的重要原料产地和产品的倾销市场。‎ ‎(2)由材料“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大致而言,1765年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2000年,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一体化。‎ ‎(3)依据材料二“二战后”“受美国的左右”“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结合所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可以回答哪些“国际金融机构”;“根本因素”则从经济角度分析回答即可,即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答案】(1)焦点:劳动力;经济利益。方式:留心劝导。影响: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2‎ ‎)目的:解决农产品的相对过剩问题。内容: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对减耕减产者予以补贴;政府与农户订立买卖合同,保证产品的销售,减少产品过剩。影响:通过人为的限产和毁坏的方法来实现农产品供需的重新平衡,对生产力和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而不可能真正消除经济危机。 ‎ ‎(3)趋势:中国粮食产量1953年至1958年呈增长趋势,1959年至1961年呈下降趋势。 因素:增长: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下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失误;苏联背信弃义。原因:60年代初,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从劳动力的争夺和追逐经济利益两个角度概括。依据材料一“惟在平日留心劝导”归纳为留心劝导;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社会中前期的积极作用和明朝中叶以后的消极作用两个角度归纳。‎ ‎(2)根据材料二“减少棉花产量”归纳为解决供大于求的问题。根据材料二“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 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等关键信息,从减耕减产、政府补贴、政府介入销售等角度归纳。紧扣设问限定词“消极”,从直接浪费社会财富和间接治标不治本两个方面四考归纳。‎ ‎(3)根据材料三可以归纳为前期的上升和后期的下降。紧扣设问限定词“政治”,结合所学,可以从前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后期的“三面红旗”、苏联的背离等角度归纳。抓住题目中的时间“1961年”到“1962年”,结合所学知识,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两个方面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