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考向解读】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命题热点突破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泛滥。 ④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⑤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2)经过 阶段 重大事件 影响 爆发(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标志着一战爆发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 德军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第二阶段 (1915~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攻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 1918年)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加入协约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德国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3)影响 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催生了新世界。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 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①成立:1919年通过《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②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③实质: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④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3)《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例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世纪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现,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的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6分)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9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解析】第(1)问,背景要从一战这个大背景下思考,结合美国、欧洲、俄国状况分析。第(2)问,原因需要从美国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 【变式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多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913~1918年,二是英、德、法三国,三是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从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可以看出大大缩减,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考虑,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抵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第(2)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即可得出答案,直接后果从材料中可概括出来,影响结合印度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回答。 【答案】(1)总体趋势: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原因:①主要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③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规律总结】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积极: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2)危害 ①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 ②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③由于该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该体系的基础。 【命题热点突破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③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爆发。 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2)经过 ①战争的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②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③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④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 (3)影响 ①大战规模空前,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 ②引起了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由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③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2.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局面的形成 ①原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②表现 项目 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③影响: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局部战争不断,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动荡。 (2)美苏争霸 开始 1953年,赫鲁晓夫提出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激烈对抗 1961年8月,“柏林墙”修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缓和 1969年,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对抗再现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20世纪80年代,美国先后提出“卡特主义”、新“遏制”政策、“星球大战计划” 第二次 缓和 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 例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开罗宣言的意义、台湾问题、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角度进行概括,如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6分) 【答案】 (1)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签约方地位平等;条约内容主要围绕合作。(6分) (2)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6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而《凡尔赛和约》则是处理多国关系的条约;《拉巴洛条约》签约方双方地位平等,而《凡尔赛和约》签约方地位不平等;《拉巴洛条约》内容主要是围绕合作,而《凡尔赛和约》则是分赃会议。 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俄国、对德国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上。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卷Ⅱ]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道:“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寻找促使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有关信息,包括西方的计划、美国垄断核武器、冷战的影响。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第(2)问从材料中寻找有利于苏联成功的条件,即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政府的重视、举全国之力三方面。积极作用要把材料推论与客观进步作用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规律总结】 1.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在二战中互相协作的表现 (1)政治上互相协作: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经济上互相支持: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军事上互相配合 ①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并出兵协同英军作战,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④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2.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后起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激烈斗争。 ②都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③都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 ⑤都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④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2.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后起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激烈斗争。 ②都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③都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 ⑤都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④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2.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后起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激烈斗争。 ②都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③都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 ⑤都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 基础 和矛盾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同 点 中心力量 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两年内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的 不 同 点 性质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反法西斯性质,实质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体现意志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美、苏两国的意志 影响深度和广度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 相 同 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 【命题热点突破三】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局部战争 特点 概况 “冷战”中 的热战 朝鲜战争:二战后首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二战后美国付出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 大国插手 下的战争 中东战争:以色列在西方大国的支持下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 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战争 印巴战争、两伊战争:给战争双方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的战争 高科技下的 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1)史实 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 ④20世纪80年代和平运动的高涨。 (2)特点 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范围上具有真正的全球性。 ③在组织上由分裂走向统一。 ④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3)影响:有效遏制了侵略战争的爆发;促使美苏在七八十年代放弃战争谋求缓和。 3.联合国: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和平与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3)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例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对比两段材料的内容,主要从形式和对象上来分析即可,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赞成对4票反对、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第(1)问从联合国1576号决议的局限性、有核国家增多等方面说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联合国的推动、核武器的危害性、美苏的态度及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等方面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第二小问“作用”从核危害降低及对美苏、对世界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规律总结】 全面理解当前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及认识 (1)特点 ①战争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直接,在许多情况下,局部战争的目的最终不是完全依靠军事行动来达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来解决。军事行动成为直接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战争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局部战争的目的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目标上;战争规模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一定的兵力;战争的时间力争避免旷日持久;战争的空间多发生在战略边缘地区、争议地区或敏感地区。 ③战争的爆发多具有突然性。挑起战争的一方,往往以突然的方式给对方以猝不及防的打击,造成既成事实以及有利于自己的局面。 ④大量使用高科技武器,使战争强度和消耗越来越大,高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 (2)认识 ①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局部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 ②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由于世界上许多社会基本矛盾尚未解决,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然是发生战争的根源。 ③在长时期内世界大战没有爆发的情况下,局部战争仍将是主要的战争形态并将长期存在。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世界大战。在未来,有的局部战争可能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真题解读】 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世纪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现,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的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6分)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9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5)[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站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7分) 【答案】(1)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会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8分) (2)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7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可以概括得出要求参与和会的制定、加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以及减轻对德国的处罚等。 第(2)问,由材料信息“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可以得出复仇情绪蔓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协定加深了德国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德国法西斯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等。 3.(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2)根据材料“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一方面试图在战后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另一方面也试图利用中国,扶持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 4.(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答案】(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解析】(1)依据材料内容分析并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时间的线索来归纳。 (2)依据材料中的二战的时间线索并结合日本的侵略目的及其侵略的本质进行分析即可。 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解析】第(1)问,背景要从一战这个大背景下思考,结合美国、欧洲、俄国状况分析。第(2)问,原因需要从美国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 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6分) 【答案】 (1)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签约方地位平等;条约内容主要围绕合作。(6分) (2)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6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而《凡尔赛和约》则是处理多国关系的条约;《拉巴洛条约》签约方双方地位平等,而《凡尔赛和约》签约方地位不平等;《拉巴洛条约》内容主要是围绕合作,而《凡尔赛和约》则是分赃会议。 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俄国、对德国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上。 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对比两段材料的内容,主要从形式和对象上来分析即可,点一定要回答出来。 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发展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解析】第(1)问是对越南战争中中美关系的考查,注意总结概括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由“中 第(2)问是对美国急于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总结概括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由“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战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同时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1.(2015·北京文综,1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解析 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历史人物应为毛泽东。依据毛泽东重大革命活动和撰写的理论文章可知目录空缺部分发生的时间界定在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到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符合这一时序的内容只有1945年8月到10月的重庆谈判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 D 1.(2015·天津文综,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 B 2.(2015·浙江文综,21)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列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21~1920年”和图片中的隐含信息“欧洲人口迁移到美国”。欧洲法西斯上台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迫害犹太人也是30年代开始的,从时间上看,不属于这一时期移民的因素。故选B。A、C、D三项说法都符合题干时间段且与历史吻合,皆排除。 答案 B 3.(2015·浙江文综,22)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最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这次战役是( ) A.莫斯科战役 B.库尔斯克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列宁格勒战役 答案 A 4.(2015·课标全国Ⅰ,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打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国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中信息,迁移二战时期的有关史实,从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的性质、目的,法国沦陷后的国际援助等角度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第(2)问,紧扣“经验”,结合发展自由复兴的号召、特点及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等角度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5.(2015·课标全国Ⅱ,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据题干材料,从西方的计划、二战后期的盟国关系、美国的军事威慑及冷战的影响角度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条件从科学研究、政府支持、机构设置及国家政策等方面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第二小问紧扣“当时历史条件”从对美国、世界和平、苏联自身角度说明积极作用。 答案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6.(2015·山东文综,49)【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一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二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据图一和图二,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答案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7.(2014·大纲全国,22)下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侵略的过程是:1938年吞并奥地利、割占苏台德区、 答案 B 8.(2014·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给出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军事意义可根据材料概括;政治意义主要是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来作答。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2014·山东文综,48)图1、2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1、2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概括指出图2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据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一幅图时间“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美、英、法、苏四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第二幅图“时间1948年”。战后美苏冷战,美、英、法三国所占地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联针锋相对,成立民主德国。第(2)问,从造成德国分裂,加剧世界局势紧张,冷战加剧等角度作答。 答案 (1)图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0.(2014·课标全国Ⅰ,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解析 第(1)问,材料显示1576号决议后,法国核试验成功,这体现决议既对无核国家没有约束力,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的扩散。第(2)问,第一小问,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人们的反核活动及大国控核责任等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从抑制核武器扩散的积极影响阐述,同时从另一角度看还有其维护有核大国垄断核武器的影响。 答案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11.(2014·重庆文综,13)(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答案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