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检测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度9月检测考卷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恩 荫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相关制度演变脉络的把握。‎ 由材料关键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汉代以来察举制度演变,衍生出了比较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名师点睛】关于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宏观方面来说,即从世官制度,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再到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从微观方面来看,要注意挖掘细小的知识点,注意古代中国三大选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诸如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等,要做到灵活运用。要明确“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衍生出来的”。 从“举孝廉”到“偏重于门第”,这是一种退步,本质上体现出“世官制度”的回潮。‎ ‎2.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答案】B ‎【解析】‎ 唐代三省共同行使原有一个宰相的权利,并且相互之间相互制衡,即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因此得到强化,故B项正确;A与题意无关, C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的尚书台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C项宋朝的参知政事这是掌管了部分权利;D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无关。B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4. 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 )‎ A. 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 B. 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故B正确。依法治国,是现代的法制概念,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排除。皇帝也要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官僚集团 ‎5.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 ‎“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团圆”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能体会的情感,这一现象源自于宗法制,故A正确;分封制是划分政治权力,跟家庭团圆没有关系,B错误;世袭制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制度, 跟家庭团聚没有关系,排除C;“团圆”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能体会的情感,禅让制是原始民主的一种形式,跟家庭团聚没有关系,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6.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而治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这主要因为当时的罗马 A. 大肆对外侵略扩张 B. 仍然处于奴隶社会 C. 更崇尚权威和秩序 D. 受希腊文化影响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是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原因,排除;古希腊、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但这不是古罗马不重视古希腊民主的原因,排除B项;希腊式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而罗马帝国则是地大物博,维持统治秩序更崇尚权威和秩序,C项正确;罗马帝国对古希腊文明有所继承,并不是影响较小,排除D项。故选C。‎ ‎7.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运行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机构论述正确的是 A. 属于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B. 它是内阁的上一级机构 C. 其长官需定期觐见皇帝 D. 造成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明发上谕”“廷寄上谕”等信息可知空白处为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产物,D项正确。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A。军机处和内阁是互不统属的机构,排除B。军机处官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 ‎8.雅典民主具有“人民主权”的特点,其最高权力机构是 A. 五百人议事会 B. 公民大会 C. 公民陪审法庭 D. 其他行政军事机关 ‎【答案】B ‎【解析】‎ 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五百人议事会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民众法庭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故B正确。‎ ‎9.明太祖朱元璋处理胡惟庸案后为解决丞相专权,废除自始皇来的丞相制度,由一些低级别的翰林学士组成内阁,只是一个给皇帝提供意见的机构,明成祖以后,由于继任皇帝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内阁的成员权力开始扩大,有了票拟的权力,并开始出任一些高级官职,内阁成为明朝统治的核心机构。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阁 A. 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B. 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C. 已经成为正式机构 D. 成员权力有所扩大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成员的权力扩大,有票拟的权力,不能说明内阁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题干涉及内阁权力增大,没有涉及首辅的地位,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非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内阁成员的权力扩大,有票拟的权力,说明内阁成员权力有所扩大,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0. 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表现,公民大会每年要召开40次,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 )‎ A. 雅典国家发放的参政补贴 B. 雅典公民高涨的参政热情 C. 雅典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D. 雅典城邦的法律强制参政 ‎【答案】C ‎【解析】‎ 略 ‎11.《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A. 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 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C. 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 《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起居注》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可以命令停止编纂,反映出皇权越来越强大,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皇帝轻视文化修养和关注自身形象,故AC错误;材料是《起居注》‎ 变迁的过程,不能证明其史料价值越来越小,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材料可知《起居注》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可以命令停止编纂,说明皇权不断加强。‎ ‎12. 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 A. 谏诤权 B. 审计权 C. 司法权 D. 弹劾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如教材中提到的唐谏官魏征是给事中。他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时唐太宗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故A项错误;它是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井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代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到明清尤其是清代,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帐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故B项错误;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后为唐所继承,唐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故C项错误;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汉代御史中丞,“佐天子,专掌纠劾”;而晋南朝时为激发监察官纠劾精神,竟允许“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弹者不必署名,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3.“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清朝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六部执行;第二种是寄信,皇帝向地方官下达命令,地方政府遵照执行。两者都注重政令畅通,所以选A;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但没有决策权,排除B;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的权力中枢,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对教材已有定论重要知识点,要遵行教材上的结论性表述。如本题虽涉及军机处发布文件的不同形式,但不能改变关于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深层次影响。‎ ‎14.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有一次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不是好事。官中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有人泄密,勃然大怒,逮捕当时的在场者,并全部处决。这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独尊 B. 皇位世袭 C. 皇权至上 D. 神化皇权 ‎【答案】A ‎【解析】‎ ‎“丞相车骑很多,不是好事”和“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体现了皇位独尊,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世袭的信息,排除B;材料说明皇帝享有生杀予夺大权,答案没有涉及其他权力,排除B;材料没有神化皇权的信息,排除D。‎ ‎15.《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 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 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C. 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 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各级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C项正确。周代未建立君主专制,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蛮夷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异性诸侯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贵族集体统治 ‎16.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进士以诗赋取人”属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属于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依据时间选择B项正确。‎ ‎17.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据此推知,当时 A. 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首等富豪”中官员身份占有大多数席位,说明明朝时期官吏腐败严重,危及了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明朝政治腐败的问题,重点不是论述商帮崛起的信息,故A项错误;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古代一直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比较低下,故C项错误。‎ ‎18.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其中古希腊民主的“幼稚”之处的表现不包括 A. 适用范围的限制 B. 民主程序的僵化 C. 财产等级的制约 D. 公民主权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希腊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希腊本邦公民基础上的,具有狭隘性,并且制度缺乏变通,程序僵化,在担任官职时有财产等级的制约,但无论是希腊的民主还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民主,都体现了民权思想,答案为D ‎19.“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A. 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 B. 仅仅是城邦居民的民主 C. 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可知,古雅典的民主制度只适用于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儿童没有公民权,民主只体现了公民内部的平等,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选举制,排除A;古雅典的民主制度只适用于公民,而不是城邦居民,排除B;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 ‎20.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A. 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B.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C. 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D. 士族制度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地位,是隋唐时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故选B;三省六部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制度,中央机构的决策并非民主化,排除A;三省六部制不能保证官员的贤能,排除C;士族制度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士族制度走向崩溃,排除D。‎ ‎21.唐中宗在位,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他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上述材料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 官僚体制得到发展 C. 君主专制权受到限制 D. 中央机构已经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他究竟心怯”,以及对于未经中书门下两省通过的命令称为“斜封墨敕”来看,说明当时重大决策的出台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制度,在此过程中君主专制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这种较为稳定的决策机制限制了君权,均排除。‎ ‎22.下列未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是 A. 古雅典民主政治 B. 法国《民法典》‎ C. 英国《权利法案》‎ D. 美国《独立宣言》‎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元前5世纪就发展到顶峰,而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刚刚诞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没有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以及思想制度均产生重要影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23.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军机处 A. 是清朝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B. 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 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D. 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军机处不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故A 排除;据“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及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上传下达,在皇帝面前,军机处实际只是传达皇帝旨意的一个机构而已,既不能大权独揽,也没有决策权,更没有明代以前丞相那样的大权,故B正确,D排除;“始终”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C排除。‎ ‎24.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控制 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军国大事经过朝议之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可以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选项A;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一人决策,因此并未削弱皇权,排除选项B;朝议制度并不是民主制,选项D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 ‎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摘编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 ‎【答案】(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 原因: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②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 ‎(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 雅典: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保护商业。第(3)问,首先根据题意对黑格尔观点进行阐述,然后结合罗马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单解释。‎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概况;第二问学生结合古代中国、雅典的自然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本题学生分别答出古代中国专制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弊端,本题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中国政治的利弊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容易导致腐败评论;雅典政治的利弊从民主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角度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特点及利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特点及利弊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 关系:承袭秦制。‎ ‎(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 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 ‎(3)积极: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消极: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来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第一小问,由“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可得出设置的监察官职;第二小问,注意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对照,联系“汉承秦制”,从而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重要信息:“承袭宋元旧制……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从机构系统、监察官员的素质、立法等方面概括特点;第二小问,注意限制语“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3)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处理庶政……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其意在分配任务,方便皇帝集中管理,又能杜绝相权过分膨胀,限制其权力,可谓一举两得。‎ ‎——摘自罗倩《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材料二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 ‎——摘自《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政治上实行的“帝国体制”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的宰相制度是如何实现“君逸臣劳”的。‎ ‎【答案】(1)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虚设,不提);丞相之下有诸卿,分别掌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皇帝具有最终裁决权。‎ ‎(2)宰相制度实行集体议事,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建立三省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使之相互制衡;通过降低宰相官阶削弱宰相的权力。‎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政治上实行的“帝国体制”的主要构成其实就是回答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各自的具体的职能即可,而特点主要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或者皇帝具有最终裁决权之类的答案均可。‎ ‎(2)本问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等均是能实现“君逸臣劳”的原因。‎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二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