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线上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线上测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4月线上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 A. 制定秦律奖励军功 B.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C. 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 D.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制定秦律并不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的措施,奖励军功,只符合“最直接的措施”,故A错误;重农抑商也不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的措施,故B错误;建立县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打击旧贵族利益,奖励军功直接打击旧贵族利益,故D正确。‎ ‎2.“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 奖励军功 B. 实行什伍连坐制 C. 奖励耕织 D. 颁行秦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B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手段,并不能直接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增强经济实力;D项是维护统治的重要的工具;因此,B、C、D项均与提高战斗力无直接的关系;故选A。‎ ‎3.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种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靠”,“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 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答案】D ‎【解析】材料的大致含义是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与法家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A是荀子的观点,B是老子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B。“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意思是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这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 ‎4.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 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 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 C. 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 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农民生计无着之时,成为了盗贼,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国家权力是增强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盗贼问题确实存在,并未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是对题意的曲解,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向政府交税,因此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的应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如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因此选B。‎ ‎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作用 B. 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 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公作则迟”指的是井田制之下的“公田”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分地则速”指的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之下的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则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比井田制进步多了,其他几个选项并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7.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汉族地主的建议 B. 南北对峙的形势 ‎ C. 民族矛盾的激化 D. 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8. 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哪一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 A 推行均田制 B.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制 C. 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 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中通过改革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故选D;ABC项都不能直接减轻农民负担,排除。故选D。‎ ‎9.(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A. 人的传统观念 B. 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 C. 洛阳的地理环境 D.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499年”“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知499年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这说明人的传统观念是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最大障碍,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而是强调人的传统观念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洛阳的地理环境,而是强调人的传统观念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C。北魏统治时期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 ‎10.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 汉化政策的影响 D 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C ‎【解析】石窟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表现,但材料不是讨论石窟艺术发展的整体原因,排除A;北魏统一是修建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政治前提,并不是其风格转变的主要因素,排除B;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改革加强了鲜卑族汉化的程度,在佛教艺术上也反映出,佛教雕塑越来越接近汉文化,故选C。雕刻工匠水平,只是片面的理解,排除D。‎ ‎11.“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可以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因此①正确。②③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征收赋税的方式;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也可以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因此①②③都有利于改变材料中的情况。④项是社会习俗领域里的变革,并不能直接改变材料中的现象,排除④后,故本题答案为A项。 ‎ ‎12.1861年改革对俄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农奴的解放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 ‎③大量“赎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 ④农奴获得小块土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解放,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从而扩大了国内市场,故①、②正确;农奴获得解放后需要缴纳大量“赎金”购买份地,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故③正确;农奴获得小块土地,不利于农业大规模耕作和资本主义经营,也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13. 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下列有关其政治体制变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 机构由选举产生, 无财产限制 C. 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自治机构 D. 自治机构在经济、政治、卫生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亚历山大在地方实行杜马制度,设立的机构由选举产生,但受到财产的限制,B错误,符合题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自治机构以及自治机构在经济、政治、卫生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都是亚历山大政治改革的正确表述,A、C和D项排除。‎ ‎14.‎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 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C 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 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76年……农民……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使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故A项正确;B项是指农民获得土地的形式,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归村社严格管理,故C项错误;D项错在“彻底”二字,故D项错误。故选A。‎ ‎15.一个俄国官员在《‎1861年2月19日宣言》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A. 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 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 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评价不是客观的反映出而是主观的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该评价显然夸大了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当然也不是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材料的主旨是赞美改革而不是诋毁改革,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二、材料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 ‎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三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答案】(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解析】(1)从“其天资刻薄人也”“发明商君之少”等信息可知,太史公对商鞅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的效果的考查。而材料三强调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因此材料一的标准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等信息可得出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根据“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其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因此从整体来看,作者是否定商鞅变化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 ‎(3)这一事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结合这一事件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答案】(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落后的沙皇专制统治激化阶级矛盾;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①通过改革,农民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并获得一块份地。俄国的农奴制被废除,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②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解析】‎ ‎(1)根据“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等信息可得出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知识,可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完成、俄国农奴制的弊端、克里米亚战争激化了矛盾等角度概括。‎ ‎(3)本问主要考查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一方面通过改革,农民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并获得一块份地。俄国的农奴制被废除,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