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东北育才高中部 18—19 学年(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11.8)‎ 历史试卷 答题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32 题,每题 1.5 分,总计 48 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春秋时期,郑国、晋国等国纷纷颁布成文法,孔子批评道:晋国应该遵守周王室的法 度,这样才可使人民尊重贵族。贵贱不乱,才是法度。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的成分 B.孔子主张法治应该与德治相结合 C.成文法的制定巩固了宗法制 D.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 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皇帝寿长三百年”说成“影响后世三百年”。这一现象说明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 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 ‎3.孟子既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以世袭贵族治理数以百万计农民的施 政理念,又勾画了一个“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对此理解最恰 当的是 A.表达了社会动荡时期对精英政治的理性需求 B.体现了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仁政”理念 C.孟子思想中出自于人类天性的完美政治诉求 D.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封建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A.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5.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 保存西汉诏书约 180 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 35 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 ‎120 篇,征引经文约 50 次。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6.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 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 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7.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 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 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 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8.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 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 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 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9.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 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 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10.朱震亨是金元时期的杰出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 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 A.《黄帝内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1.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 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 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12.《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写到:“福州一地解试,(宋)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 3000 人,(宋)孝宗时增至 2 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 1 万余人,连只 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 6000 人。”这反映宋代 A.福建教育处于全国前列 B.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 C.印刷术促进了教育发展 D.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 ‎13.《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 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14.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 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D.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15.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 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16.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 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 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17.“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 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新文化”范 畴的是 A.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B.郑板桥的《墨兰图》‎ C.杂剧和散曲 D.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18.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 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语调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 议无别者。”这反映了元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19.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说道:“唐代以舞乐为主,即是以音为 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 杂居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的通俗艺术盛行,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古代的音乐下降。” 以上材料说明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20.文艺创作有两个异常鲜明的走向,一是对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 有较大开拓;一是对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性情”世界的抒发有所强化,后者主要源自 文人自身的精神诉求。这些文艺创作的新走向应该同时出现于 A.先秦 B.秦汉 C.隋唐 D.明清 ‎21.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 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22.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 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 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23.“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 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4.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 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 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25.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 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 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26.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 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27.学者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描述:“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 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 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 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 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 B.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 C.使雅典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D.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 ‎28.(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 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 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29.《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每个人肩头 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 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这一论述 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B.强调人应具有理性思维 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 ‎30.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 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开焚毁。公元前 399 年,检察官阿尼 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 蚀青年,苏格拉底最终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对比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人文精神并非雅典主流思想 B.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31.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 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 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32.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的“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 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 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 在于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题,31 题 25 分,32 题 15 分,33 题 12 分,总计 52 分,答案写在 答题纸上)‎ ‎33.(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 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 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 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 金代有刘 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 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 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 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 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 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 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 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 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人对“传染”认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15‎ 分)‎ ‎34.(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甄(1630-1704 年),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历明亡和农民起义洗礼的他,以上 古“三代之治”为摹本,论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国。唐甄认为君主应以遵守道义原则的 方式对待民众。“天下之大可恃乎?甲兵之多可恃乎?君惟不义无道于民”,则“推之如蹶 弱童也”。所以,国家要长治久安,君主须重民爱民。为此,他告诫君主“立国之道,惟 在于富”,“富在编户”,“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他承认天子之尊,但“天子 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统治者和民众都仁爱、中和,上下形成一种秩序井然、 整个社会安宁和睦的氛围。这就是唐甄追求的理想王国。‎ ‎——摘编自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设计“理想国”的原因(6 分)。并分析其不足 之处。(3 分)‎ ‎35.(12 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唐代诗人总计 2712 人) 图二(宋代词人总计 9215 人)‎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说明。‎ 东北育才高中部 18—19 学年(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11.8)‎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01—05:AACCA ‎06—10:CBDCA ‎11—15:BCDDD ‎16—20:DCBCD ‎21—25:BABCB ‎26—30:CBDBA ‎31—32:DC ‎33.‎ ‎(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 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10 分,每点 2 分)‎ ‎(2)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 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8 分)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 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7 分)‎ ‎34.(15 分)‎ ‎(1)主要内容:强调君主行仁政以得民心;君主应以富民为治国之道;反对君主专制; 反对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工商皆本。(6 分)‎ ‎(2)原因:封建制度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要求摆脱束缚;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6 分)‎ 不足之处:这一构想仍未跳出传统伦理政治的模式,以“圣君”作为理想政治的主 角,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3 分)‎ ‎35.(12 分) 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说明:①唐朝的政 治经济中心在北方;②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文化得到发展;③南宋偏安江南, ‎ 政治重心南移,文人南迁;‎ 信息二:宋代词人总数大于唐代诗人总数。说明: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世俗化和词的创作;②宋词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 灵活,故词作丰富、词人辈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