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霞浦一中 2017-2018 学年高二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下表为孔子年谱(摘要)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前 548 4 岁 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 前 517 36 岁 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前 493 59 岁 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表中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 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 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 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 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孔子 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 ABC 项。 点睛:礼崩乐坏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指周代的规章制度 遭到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井田制逐步解体、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僭用 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和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等四个方面。本题材料所反映的正是这 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2.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B.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 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答案】B 【解析】“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 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 B 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 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 A 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 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 3.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 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 义”学说,故 A 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 故 B 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 德政,故 C 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 D 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君权神授 【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 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 罢黜。 (2)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经济主张:“限民名田”、 “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儒 家仁政思想的应用)。 (4)伦理思想:三纲五常。 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 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和宗教迷信色彩;维护大一统,为封建专制服务。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 信绝”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B.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 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 5.“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叶以前帝 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 由。”材料强调 A. 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 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 C. 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 D. 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 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见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 思想工具,故选 A。理学本身属于儒学范畴,排除 B。题干主要论及理学的影响,CD 并非题干 的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6. 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C. 对儒家思想不应一味尊奉 D. 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答案】C 【解析】材料含义不是过度崇拜孔子,C 正确;A 与材料主旨相反;B 不符合材料孔子信息;D 说法错误。 7. 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秦汉以后,“行 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 A.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B.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C.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D.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材料的前提条件是“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秦汉以来君 主专制不断加强,因此 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错误。B 是客观条件,C“都极力反对 君主专制”,过于绝对,排除。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 的正统地位,因此选择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民本思想;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8.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 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 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 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 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 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故选 C。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三教合一 点评:三教合一是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儒家学者创立了理学,是儒 家思想的新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9.《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 《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 “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A. 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 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 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 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是强调理学影响到了妇女的日常生活,“贞、孝、节、烈”也均是理学的思想,材料体 现的是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 题意,排除;妇女地位不是大幅提高而是很低,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理 学思想的广泛“影响”而非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10. 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 A. 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 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 C. 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 D. 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意思是把封建制的一部分意义放入郡县制 中,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顾炎武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以此来反对君 主专制,故 B 项正确。 11.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 哉!”该言论旨在 A. 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 反对文人参加科举 C. 大力提倡求实学风 D. 强调加强自身修养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材料表明,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即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 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这说明顾炎武主张经世致 用,故选 C 项,不选 ABD 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 A. 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 B. 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C. 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D. 提供了兼爱思想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各家思想的特点 1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 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 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 生了重大的反动”指的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这些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即“发 生了重大的反动”,故 C 项正确;“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说明 A 项错误;明 清之际的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故 B 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虽然对传统思 想和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还没有达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的地步,故 D 项错误。 14. 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 观点体现了 A. 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 B. 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工商皆本 【答案】C ........................ 15.“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 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A. 荀子思想 B. 董仲舒新儒学 C. 宋明理学 D. 维新思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材料信息“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 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宋明理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概念 16.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 进士”。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 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 元朝灭亡的原因 B. 理学的影响 C.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理学注重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元末殉难者多进 士”正是理学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故 B 项符合题意。 1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 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 张“政在德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孔子、墨子、孟子 都主张稳定社会秩序,故 A 正确。百家争鸣没有趋于合流,故 B 排除。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过于绝对,故 C 排除。当时封建制度还未形成,不可能逐步发展,故 D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 18.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 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 藏富于民 B. 勤俭节约 C. 忠孝为本 D. 国富民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 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 A 符合题意;D 与题意相反,BC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 除 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19.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 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可知该思想 强调加强政府力量和政府的权威,这属于法家思想,B 项正确,儒家主张“仁”,道家主张无 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CD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联系 法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20.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 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 民贵君轻 B. 天人感应 C. 三纲五常 D. 和谐中庸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 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故答案为 C 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排除 A;“天 人感应”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排除 B;D 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排除。 21.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 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 的思想始于 A.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 宋朝程朱理学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天人所同有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家 董仲舒提出的,成为后来“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基础,故选 C。 22. 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 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君主专制,天下一统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 大兴文治,反对暴政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代统治阶级正统思想,A 正确;B 是秦始皇时期;C 属于限制君主权力;D 属于汉代初期政治特点。 23.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君权神授”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反专制思想 D. 理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故 B 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符合君主 专制的需要,故 A 错误;材料是加强专制,故 C 错误;理学是宋代出现,故 D 错误。 点睛: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 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4.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非耳。”这表明李贽 A. 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B. 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C. 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D. 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人之是非,初无定质”表明李 贽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A 项表述错误,排除,李贽自身便是一位儒学家,他反对人们以孔子 的是非观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D 两项错误,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25 题 15 分,26 题 15 分,27 题 10 分,28 题 12 分共 52 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885 年 10 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 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 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 由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 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 3 府 1 直隶州,领 11 县 5 厅,将 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建设海 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1886 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 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 年成立“全 台铁路商务总局”,自 1887 年至 1893 年耗时 6 年,建成基隆至新竹 90 公里的铁路。1887 年 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 之学”。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1890 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 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 【答案】(1)特点:注重长远规划;优先侧重国防建设与部署;内容较为全面;近代化 色彩浓厚。 (2)作用: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 【解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由材料“对台湾的开发建 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可知,刘铭传注重长远规划;由材料“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 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 项建设”可知,优先侧重国防建设与部署;由材料“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其次设电、 购轮、造桥、修路……理屯、兴垦、开矿、取材……1887 年设西学堂于台北……”等关键信 息可知,改革内容较为全面;近代化色彩浓厚。 (2)回答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其改革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如改革行政体制,加 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 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 列的规范,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同时 下令,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铜钱,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其中对纸币 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世 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 ——摘编自戴建兵、陈晓荣《中国古代货币金融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货币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完成国家的统一;多种货币并行,币制混乱;吸取金朝纸币滥发的 教训。 特点:为纸币发行设置准备金;用法律的形式规范纸币发行;纸币改革的措施详细明确;货 币改革具有延续性。 (2)影响: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 币理论的成熟。 【解析】(1)背景:根据“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原来 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联系远超国家统一的背景概括;特点:根据“以 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朝 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 范”“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概括 归纳。 (2)根据“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 理论走向成熟”以及对远超社会经济的作用分析得出。 27.“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1872 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 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 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 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 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1888 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 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 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 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 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解析】试题分析:(1)由材料可知,日本文明开化是由天皇等上层人士自上而下推动的; 开化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吃穿住行等各个生活方面;国民无论士农工商等身份都热情投入到 这场改革开化之中,但是许多方面却只是简单模仿西方,太表面化。 (2)变化:在吸收外来文明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虚饰,转为理性对待。前因:黑 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成为殖民地的一部分,国家面临危机。明治维新后日本领导者 急切寻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方法,不免急于求成简单模仿西方文明。后因:日本有识之士认识 到全盘西化的危险性,发现了传统文明的价值,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慢慢做出改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评价 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 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 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 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三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1)结合材料一,总结概括儒家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借鉴意义? 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方面来阐述。 (2)材料二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观点?你认 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问题的。 【答案】(1)政治方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 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经济方面: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 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思想道德方面: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 公民意识;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思想观点: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解释 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3)解决: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 团结以及民本思想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思考回答;第二小问 从不合理回答即可。 (3)结合王阳明思想主张从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