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 ‎1.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 ‎ 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 ‎ 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发展工商业 ‎2.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 ‎ 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 ‎ 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 A.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3.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 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发明了将生铁熟铁混合锻打的灌钢法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A.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 C.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 ‎5. 袁行霈、严文明在《中华文明史》写道:“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 ‎ 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最终是北方得以统一南朝,是北朝而非南 ‎ 朝构成了隋唐盛世的来源,这不是偶然的”。材料反映的现象表明 A.隋唐盛世与南方无关 B.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 C.南方经济停滞不前 D.北方政局十分稳定 ‎6.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 ‎ 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 ‎ 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 ‎ “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7.彭新武在《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中指出:“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 ‎ 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 ‎ 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 ‎ 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材料中认为,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有 ‎ ①主张变法 ②以法治国 ③强化专制 ④崇国抑民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8.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 ‎ 女子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土地不准买卖;奴婢授田数量和办 ‎ 法同农民相同。据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B.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确立了新的土地国有制 D.提高了奴隶的经济地位 ‎9.“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 ‎ 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 ‎ 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A.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B.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C.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D.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10.“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 ‎ 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 ‎ 仍用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A.简化宗教仪式的要求 B. 打破宗教束缚的期望 C.肯定世俗王权的重要 D.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11.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 ‎ 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 ‎ 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1901年~1906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而来自英 ‎ 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7%。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 ‎ 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B.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 C.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 D.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 第II卷(非选择题)‎ ‎13.(本题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 图二(战国时期商业都分布,战国时期时期出现的 “商业新城市”有中山,临淄,邯郸,安邑,洛阳,咸阳,大梁,郢等。)‎ 材料二: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 材料四 ‎ ‎ 图三《棉花图·收贩》 图四《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材料五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善皆本者”。‎ 请回答:‎ ‎(1)材料二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2分)?请依据这两个材料 加 ‎ 以说明。(4分)‎ ‎(2)分析材料三,简要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3)依据图三、图四,指出与战国时期相比,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4‎ ‎ 分)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6分)‎ ‎(4)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五,与吕不韦相比,黄宗羲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简 ‎ 单评价黄宗羲的这一观念。(3分)‎ ‎14.(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下图 ‎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本题15分)(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政改大事记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任命康有为参赞新政,颁发了提倡官民上书议事,裁汰不必要的官员等。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政改的突出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末政改的原因。(6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2.C ‎3.D【解析】西周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导致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出现,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的出现,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①②④正确;将生铁熟铁混合锻打的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排除③,选择D项正确。‎ ‎4.A【解析】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C错误;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故B错误;两者思想都从所处的历史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故D错误。故选A。‎ ‎5.B【解析】“是北方得以统一南朝”等字眼强调了北方仍然是经济的重心,即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隋唐盛世也与南方有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方经济也是在不断发展的,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晋时期北方政局十分不稳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管理政策的变化:从宋初实行“坊市分离”,到“要求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再到徽宗时“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A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因此“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中的主旨。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中没有论及统治者定都的内容。故B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主要陈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 ‎7.C【解析】据材料“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法家主张变法,故①正确;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法治国,故②正确;“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体现了强化专制的思想,故③正确;“崇公抑私”体现了“崇国抑民”思想,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 ‎8.A【解析】“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说明对于青壮年进行分田较多,对于年龄较大的就不予以分田,说明均田制注重年龄分田,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A正确;奴隶不再分田的范围,D错误;B中消灭说法错误;均田制并不是确立新的土地国有制,C错误。‎ ‎9.B【解析】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过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据此可以推知,B是二者相通的,故选B;A不符合古代中国,C本身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古希腊,所以排除ACD。‎ ‎10.D【解析】材料“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反映了宗教改革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但这不属于实质,故A错误;宗教改革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打破宗教束缚的主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肯定世俗王权,故C错误;。‎ ‎11.A【解析】试题分析:①说法错误,俄国已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④说法错误,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与这场日俄战争无直接关联。②日本1868年开始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很快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③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一些中国人主张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以摆脱民族危机。所以答案选A。‎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作用 ‎12.C【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时间考虑历史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完成、甲午战争战胜、日俄战争日本取胜等近代化进程中成就巨大,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把学习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近邻日本,表现在介绍外国书籍领域上日本书籍占主导,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13.(1)现象:战国时期商业发达。(2分)‎ 表现:①出现许多商业城市,如临淄、邯郸等;②货币发展;③出现许多大商人,并开始参与政治;④经商意识增强,许多人弃文从商。(4分)‎ ‎(2)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分)‎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 ‎(3)新现象:农业商品化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有利因素:①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②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③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国内市场的扩大等;④劳动力市场的出现;⑤一条鞭法的实施。(6分,任答三点)‎ ‎(4)变化:吕不韦认为经商不如从政;黄宗羲认为工商为本。(2分)‎ 评价:黄宗薯的观点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代表了新兴市民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观点。(3分)‎ ‎14、示例1:‎ 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4分)‎ 闸述:战国到明清,中国一直存在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地主、自耕农、佃农一直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结构基本上属于地主经济;秦汉至明清各个大一统王朝的官制虽有差别,但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到明清,儒家文化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总之,秦汉到明清,中国社会内部虽一直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但从社会组织方式来看,大一统帝国和官僚制度、地主经济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却始终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传统社会得以长期延续:(言之成理即可)(8分)‎ 示例2:‎ 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三位一体,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保持着地主经济的稳定。同时,地主经济又是大一统的基础,只有存在大是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国家才会有充足的税收,用以供养皇室和从中央到地方宠大的官僚机构。没有儒家的正统地位和儒家国家学说的指导,一个宠大的官僚体系之不能形成。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5.(1)特点: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尝试建立君主立宪政治;具有一定的近代化色彩等。(9分)‎ ‎(2)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或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部分汉族地主官僚(或立宪派)的推动。(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