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手工业的发展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指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故B正确; A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 2.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 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 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周期性动乱”属于题干所给历史现象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 B.结合所学知识,“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属于题干所给历史现象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先进科技并未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对科技的阻碍作用,即生产方式未发生本质的变化。 D.“手工技术停滞”表述错误,与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史实不符。 故选:C。 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历史现象的本质,并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科技未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源。 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 3. 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B. 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官府对杭州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 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答案】A ‎【解析】从杭曲大调本身以及所描述的商业活动的丰富多彩来看,反映出明清时期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故A正确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材料能体现杭州城有区域功能划分,但不能体现是官府采取的措施导致,排除C项。 D项“开始”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 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C.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来看,说明田业买卖还会受到房亲、四邻的干预,只有在他们不买的情况下,才能和外人交易。中国古代聚族而居,街坊邻居大多是家族宗亲,因此材料信息说明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故A正确;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政策,排除C项;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先秦诸子中有人强调:“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得)不劳,其兴利多矣!”此观点应属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用财不费,民德(得)不劳”反映的是墨家的“节用”主张,故D正确。 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 故选:D ‎。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用财不费,民德(得)不劳。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出:“天下之大,事变之博……大略之要,有十指。……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这是因为它(  )‎ A. 契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B. 在根本上代表民众利益 C. 吸收了法家等学派思想 D.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强调的是分散地方力量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 A说法片面,排除。 B明显错误,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关键信息是: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 2.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至良知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了真理与常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只有自己在经历过外界事物的亲身体悟,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藏的意义,而常识则不会使人对真理有真正的体悟,也就是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才会达到对真理的真切认识,所以该主张应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A正确。 BCD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高。 ‎ 3. 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议论(  )‎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 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C.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D. 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 ‎【答案】B ‎【解析】“不是‘万世之至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故B正确; AC说法太过绝对,故AC错误; D未涉及“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故D 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 1. 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有(  )‎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晋 王室子弟 今山西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卫 王室子弟 今河南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鲁 王室子弟 今山东南部 燕 王室子弟 北京-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①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②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③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④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由图表内容可知,分封王世子弟居多,所以①说法正确。 家天下出现于夏朝,故②错误。 从地域来看王,世子弟主要分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③的说法正确。 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所以④的说法也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表格信息来分析。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2.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 ‎【答案】B ‎【解析】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不符合题意和材料信息; B.根据材料“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即可概括出作者认为建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 C.消除了表述错误,太过绝对化; D.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材料无法体现。 故选:B ‎。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几个制度的内涵。诸如分封制、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分封制与郡县制均是针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目的在于巩固统治。郡县制即体现“中央集地方的权”,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即体现“皇帝在中央再集权”,诸如秦朝的皇帝制度以及三公九卿制等,最后形成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注意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把握。 ‎ 1. 在宁波天一阁展出的一件清代麻布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科举考试中以四书五经为题的科举范文4万余字。据考证,这是当年一个考生在科举考试时用来抄袭的作弊工具,这件坎肩作弊衣是复制品。材料表明(  )‎ A.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衰落 B. 科举考试不能选拔真正优秀人才 C. 考四书五经易产生作弊 D. 科举制并不是完全公平公正的 ‎【答案】D ‎【解析】A.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B.以偏概全,科举制选拔出大量优秀人才,排除; C.作弊与考试内容无关,排除C项。 D.科举考试中存在作弊现象,说明科举制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需要掌握科举制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科举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原则特点。 ‎ 2. 某历史兴趣小组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学习研讨,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史实基本相符的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由此可知是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一位法学家说:“无论我们多么轻视,多么痛惜这种接受,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以上评价论证了(  )‎ A. 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B. 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 ‎ C. 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D. 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而深远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可以看出罗马法能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也是罗马法的影响,但都涵盖在D选项中。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了法治建设永恒的价值观了。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罗马法影响深远的原因: ①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②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③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⑤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 1. 对于通过“贝壳放逐法”被放逐的政治领袖来说,“一旦流放期满,或出于国家的需要,就可以按期或提前恢复其公民权利,让他们继续为国效力”。这表明了古代雅典(  )‎ A. 公民属于城邦 B. 以法律维护民主 C. 坚持民主决策 D. 民主具有随意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提及的是政治领袖不是普通公民,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贝壳放逐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决策方式,故C项错误。 由“……或出于国家的需要,就可以按期或提前恢复其公民权利,让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可以看出“贝壳放逐”是可以随意停止的,体现出其民主的随意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一旦流放期满,或出于国家的需要,就可以按期或提前恢复其公民权利,让他们继续为国效力”,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弊端,然后选择 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古代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  )‎ A. 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 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 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D. 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A项,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事实,排除; B项,罗马法不能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 C项,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符合材料,正确; ‎ D项,材料无法体现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具体考查罗马法中的证据意识。 本题考查罗马法中的证据意识,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罗马法发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 1.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 A. 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 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 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C ‎【解析】1832年是英国议会改革之际,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自然也就需要有相应的政治地位为其服务,所以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更多的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 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 ‎ 2.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以下图示符合联邦制内容的一组是(注:大圈代表联邦政府,小圈代表各州)(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A.喻意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自独立。 B.喻意是州政府的权力来自于联邦政府。 C.喻意是州政府的权力包含在联邦政府之中,均与1787年宪法规定的联邦制的内涵不同,排除。 D.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各州,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故答案为D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美国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3. 美国学者帕尔默认为:“从1871年到1890‎ 年,俾斯麦在他任联邦帝国宰相的二十年间,往往设法在下议院自己这一方取得多数,不过他并不认为在原则上非依赖多数不可,他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 A. 帝国宰相必须对下议院负责 B. 帝国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 形式性民主甚于实质性民主 D. 仍然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答案】C ‎【解析】A.按照德国近代君主政体的规定,宰相由皇帝产生,对皇帝负责。 B.我以为并不是最高权力机构,国家权力中心在君主。 C.德国近代君主立宪制,形式上是民主,本质上是专制。 D.德国近代政体上是君主立宪制政体。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要求学生结合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权特别突出;没有实现权力分立;议会对政府无监督权。披着民主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实际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留有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但是它毕竟冲破了封建束缚,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仍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 ‎ 1.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从关键词“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即可判断出是《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有割占中国领土或有大量通商口岸的条款出现,《辛丑条约》没有这些内容,应排除。 故选:D。 本题以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为内容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 ‎ 2. ‎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书诏、文告、营规、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  )‎ A. 中国完全实现近代化 B. 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 C. 领导人跳出了阶级局限性 D. 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可知,太平天国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来宣传其思想,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在“全面”,过于绝对,应排除。 依据题干材料“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说明太平天国仍然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的经济地位;在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 1.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A.从材料中的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可以看出,应该是1940年以后,太原会战材料时间不符。 B.平型关大捷,也不是1940年。 C.徐州会战是1938年。 D.百团大战是1940年下半年,而且也符合材料中的北线之战的地区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斗争特点,和百团大战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问题解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时空观念,从时间上可以看出三年多,应该是1940年,从空间上看,北线之战应该是华北地区。 ‎ 2.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 A. 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 B. 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 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 D. 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 ‎【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 B.清朝晚期的新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其,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影响。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民主和科学思想主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的。 D.从材料可以看出,有法制的表现,但也有专制思想的体现,说明清末新政尽管是由地主阶级主持的,但带有一点,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 故选:D。 本题主要考察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内容特征,和预备立宪的具体内容影响来分析材料。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尽管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 1. 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的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定理想水平,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B.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C. 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D. 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A.三大工人运动失败,不是建立政权的尝试。 B.《共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理论建设而不是政治斗争。 C.巴黎公社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导时代,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导时代,符合材料无产阶级必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才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的观点。 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二月革命从性质上讲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公社的过程和经验教训来分析。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70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 2. 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 A.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所以A错误;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就废除了,B项错误;材料只是揭示十月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而没有说明十月革命是顺应时势,C项不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重点是把握十月革命的背景。 要区分农奴制改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也要掌握十月革命的背景。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价值,不可重复,不可替代。希腊人的个体生命意志突出地表现在行为处事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 --《古希腊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早在先秦即已形成……(它)把人看成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之类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传统思想在“人”的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上有何表现? 材料二:李贽肯定合理的“欲”、“情”,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反对礼教和理学教条对人的禁锢,启发人们从正统文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其历史贡献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家相近似。人们看到,晚明的社会风尚、文人心态和文学艺术,已经发生了悖离传统的变化。        然而,晚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明代封建专制政权的极端腐败,导致“天崩地解”的大战乱。清军入关,又进行了长时期的血腥战争。社会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资本主义萌芽和人文主义思潮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历史的进程被打断。 --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的进步观念及其历史贡献,并分析为何“晚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 材料三:2006年有人在纪念五四青年节的论坛中指出:“从20世纪初到今天,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其划分方式如下: ‎ 第一代 新青年,大体出生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 第二代 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年到1979年之间 第三代 新人类,出生、成长于1979年左右到现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其划分“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请在“三代新人”中任选一个年龄段,判断他们在青春期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史实说明你的依据。‎ ‎【答案】(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价值”“个体生命意志突出地表现在行为处事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反映了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材料“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两者比较就可以得出两者之间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这种差异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李贽肯定合理的“欲”、“情”,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中可以得出李贽的进步观念,从材料“晚明的社会风尚、文人心态和文学艺术,已经发生了悖离传统的变化。”可以看出李贽进步观念的贡献;根据材料“由于明代封建专制政权的极端腐败,导致“天崩地解”的大战乱。清军入关,又进行了长时期的血腥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和人文主义思潮遭到毁灭性打击”可以得出“晚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信息中可以得出:第一次,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实现了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故答案为: (1)差异:关注人的自然性(个体),强调个人的价值与理性。关注人的社会性(群体),注重道德自觉与社会和谐。主张:“仁、礼”;“中庸之道”;“中道”理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观念:倡导个性解放(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贡献:启发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社会风尚和文学艺术的变化。原因:王朝更替,社会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专制统治的腐败黑暗(封建思想的禁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3)依据: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实现了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需结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李贽的思想、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 本题偏难,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长期以来,官方主流的看法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故而有少数中性的表述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近年来史学界认为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北洋军阀推行专制独裁统治,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等,是对历史的极大反动;为争权夺利展开混战,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限灾难。 故答案为: 观点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黑暗反动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推行专制独裁统治,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等,是对历史的极大反动;为争权夺利展开混战,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限灾难。 经济上:连年不息的军阀混战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浩劫;北洋军阀的横征暴敛,吞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严重地破坏了工农业的再生产;北洋军阀凭借反动政权竭力维护封建买办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外交上:北洋军阀推行媚外政策,如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疯狂出卖国家权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复古尊孔逆流,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观点二: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政治上:北洋军阀时期尽管推行专制独裁统治,但形式上一直维持着中华民国的民主体制,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上:初步建立现代经济法制体系,发布许多经济法规,解除对工商业者的种种束缚,对工矿企业采取保护和优惠政策,还鼓励利用外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军事上:训练、装备一支新式军队,有利于推动军事近代化,增强国防实力。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总的来说,北洋政府在外交上表现出了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挽回了一些国家主权,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一定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时期,需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北洋政府时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 西周时有司寇主法。同时祝、宗、师、史等官吏也从事审理工作。司寇、祝、宗、卜、师、史等世袭官吏,或利用对沿袭判例知识的了解和熟悉之便,或借助于神明启示的诠释之利,掌管着法律的审判权、解释权和执行权。《荀子•荣辱》认为这些司法官吏“父子相传,以侍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    材料二《左传》载曰:“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东晋史学家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中就此注解道:“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刑鼎后,“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     材料二    子产“铸刑鼎”,晋国叔向指责子产说:“(铸刑鼎之后)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徽于书,而缴幸以成之,弗可为也。”“民众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对此,子产轻蔑地回答道:“吾以救世也。” --上述材料均摘自《非常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铸刑鼎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铸刑鼎的影响。‎ ‎【答案】(1)依据材料一“司寇、祝、宗、卜、师、史等世袭官吏,或利用对沿袭判例知识的了解和熟悉之便,或借助于神明启示的诠释之利,掌管着法律的审判权、解释权和执行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子产铸刑鼎的背景是王室衰微;传统法律易被贵族利用;法家思想的兴起;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依据材料二“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铸刑鼎之后)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徽于书,而缴幸以成之,弗可为也”、“民众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吾以救世也”,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子产铸刑鼎的影响有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打击了旧贵族对司法的垄断;有利于激发士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对其他诸侯起了示范作用;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故答案为: (1)王室衰微;传统法律易被贵族利用;法家思想的兴起;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打击了旧贵族对司法的垄断;有利于激发士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对其他诸侯起了示范作用;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子产的事迹。考查子产铸刑鼎的背景以及影响。 姬侨,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姬姓,氏公孙,名侨,字子产,号成子。出身于郑国贵族,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郑定公八年。子产执政,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 子产的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但并不彻底,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则采取镇压措施。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