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合作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分封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古代“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 2.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根本用意是要求他 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 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 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 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给大臣下达旨意的本质用意应该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A选项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康熙的特点;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C选项是消极的思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本质 【名师点睛】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3.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是象征、鲁莽的行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运动,是一次鲁莽盲目的、和政府有联合、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完全符合的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无盲目排外的特点;反割台斗争没有政府的联合;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外来文化,也没有政府的联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4.“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心理统一”和“认同感”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C。材料说的是抗日战争,AB项错误。战略反攻发生在解放战争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沿海的内迁,也加强了各个地区阶层的相互的了解,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确立了共和政体 C. 实现了民族独立 D. 增强了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反对外来侵略者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增强民族独立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在面对外国侵略的形势下,进而增强了整个民族主权意识,所以他主要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綏(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案】C 【解析】 【详解】 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缓”“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改名体现不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改名是在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1955年才开始实行,故B不符合题意。 7.下列是某一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九二共识” C. 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某一协会组织”“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等,协会指海协会,事件是“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故选B项 考点:“九二共识”内容 点评:关注“九二共识”的内容和意义,这是命题的重点,尤其要与“一国两制”区分开 8.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 1945年重庆谈判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1955年万隆会议 D. 1971年联合国大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故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9.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 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C. 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D. 美国即将访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972年6月”、“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国处于守势,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增加遏制苏联的力量,故选C;A项是197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显不是美国的根本目的,排除;美国访华在1972年1月,D错误。 10.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 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官员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财产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巩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故B正确;罗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而不是法官,故A错误;罗马帝国是罗马共和国不断对外扩张的结果,其建立者是罗马共和国的统治者,而不是罗马法官,故C项错误;材料中“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決”表明罗马法官并未滥用权力,而是依法判決,故D错误。 11.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 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 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C. 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D. 梭伦代表平民利益措施得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雅典对外贸易发达,壮大了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增强了平民反对贵族的力量,故B正确;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不是靠暴力实现的,故A项错误;债务奴隶制废除是在梭伦改革后,材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体现,故C项错误;D是制度因素,不是社会因素,排除。 12.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时,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屋大维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解决这一困难的措施是 A. 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颁布 C. 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D. 自然法取代公民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干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人口的增加、统治区域的扩大的背景下产生,A项正确;B是6世纪颁布的,排除;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是以《十二铜表法》为标志,是共和国时期,属于公民法,排除C;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排除D项。 13.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 议会制约女王权利 B. 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 君主立宪制下女王没有行政权 D. 三权分立制衡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实权掌握在辉格党或自由党领导的议会手里,所以维多利亚女王“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故选C;制约女王权利的不是议会,是法律,A错误;BD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14.艰难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的意义在于 A. 议会支持君主立宪派 B. 君主立宪派和民主共和派势均力敌长期交替执政 C. 民众支持君主立宪派 D.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大革命之后执政者变换频繁,主要表现在君主立宪派和民主共和派势均力敌长期交替执政,从而形成了艰难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最终于1875年建成共和制,故选B;AC具有片面性,排除;D是共和国之路形成的原因,排除。 15.美国独立之初形势严峻是指 A. 邦联制的弊端 B. 联邦制的弊端 C. 南北矛盾尖锐 D. 与英国殖民宗主国之间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邦联议会只是一个协调机关,国家无权征税,不掌握军队,社会动荡加剧,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南北矛盾不是邦联制面临的严峻形势,C错误;当时英国已经独立,英国不再是美国宗主国,D错误。 16.下列史实与时间相符的是 A. 1870年巴黎公社 B. 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C. 1689年光荣革命 D. 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俄国的二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俄历2月,故选D;巴黎公社是1871年,A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B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C错误。 17.下列史实与抗战无关的事 A. 八一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八一九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1年苏联把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引发了八一九事变,与抗日战争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ABD均时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事变,不符合题意,排除。 18.美苏争霸时期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华沙条约》的建立 C. 北约的建立 D. 马歇尔计划的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故选A;BCD是冷战的内容,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 19.1988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A. 经济高速发展 B. 继续追随美国 C.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试图称霸世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和所学知识的联系能力。题干可知本题时考查的是日本开始谋求摆脱美国,独立发展,排除B;而题干并没有体现A,排除;剩余两项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可知更准确的是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日本的崛起 20.联合国成立后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 C. 西欧、日本不再对美国唯命是从 D.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合国成立后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国家纷纷独立,加入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由大国操纵的局面,故选A;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一分子,B不全面,排除;C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世界多极化形成表述错误,D错误。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 ——摘自毛泽东写《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25年前我们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由于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向我们挑战。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超过别国,处于世界第一。事实上,美国当时的生产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惟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已经不再是力量超群的世界强国,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所以现在我们有三个力量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地位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指什么,“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后”,对中国采取怎样的政策?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与另外两个力量中心在二战后的关系。 (3)列举中美关系史上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案】(1)失败:解放战争胜利之际,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 美对华政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或与苏联结盟,对抗美国。) (2)美国与西欧:战后初期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控制扶植西欧;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欧经济实力日益强大,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在各方面展开了与美国的竞争。 美国与日本: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大力扶植日本;日本经济腾飞后,开始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加大了与美国的竞争。 (3)1972年2月28《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解析】 【详解】(1 )失败:根据材料“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胜利之际,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政策:根据所学可知,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后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联系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针对美国采取了“一边倒”。 (2)根据材料“所以现在我们有三个力量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分析美国和西欧、美国和日本的关系。美国与西欧:主要从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西欧从50年代开始走上联合,展开与美国的竞争;美国与日本:二战后大力扶植日本,70年代后逐渐摆脱美国控制。 (3)根据所学列出三个公报的名称和时间即可。 22.材料题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什么会议?时间?地点?纠正了什么错误?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遵义;1935年,左倾错误。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解析】 【详解】(1)斗争:根据所学可知近代史上的农民反对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的代表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功绩:辛亥革命的功绩很多,其中最大功绩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根据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红军长征途中在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3)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战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