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商洛市商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商洛市商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商丹高新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文科)‎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 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现象 B.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C. 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说明官僚政治仍保留了世卿世禄制度的一些痕迹,即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化解部分社会紧张现象,排除A;官僚政治并不存在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世卿世禄制存在的合理性,排除D。‎ ‎2.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措施是为了稳定刚建立的汉政权,而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则主要是因为政权稳定后,社会急需发展社会生产力,故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故选A。经济政策看似摇摆不定,实则处于统治的不同需求,B项结论过于表面,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仅能反映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无法看出民间对待商业的态度,排除D。‎ ‎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察举制发展的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这反映出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增加“务授试以职”,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利益集团,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排除。‎ ‎【点睛】“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是关键信息。‎ ‎4.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 A. 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 B. 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 C. 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 D. 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对社会的教化功能,故将儒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打破世家大族控制垄断政治局面的垄断,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优化社会结构,加强社会阶层流动的现象,排除。C 项,题干未反映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的转变,排除。‎ ‎5.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 A. 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B. 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 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 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政治体制之下的一种理性精神,强调的是君臣共治天下,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B选项排除。宋仁宗虽然主张集体商议,但是宋朝政治仍然属于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政体,D选项排除。‎ ‎6.《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A. 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 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 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 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可知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史书解读历史具有功利性;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料占有的质量对历史解释的影响,与多元化解释历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为流传。这反映了 A. 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B. 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C. 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D. 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答案】A ‎【解析】‎ ‎《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排除;《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8.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 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历史现象主要是南方地区由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所以南方的种植对象日趋商业化,为此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出明朝中后期南方种植商品作物增多,而无经济重心转移的情况,故A选项错误;材料并无直接体现雇佣关系,为此无法推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时间在鸦片战争后,而材料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故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9.‎ 古希腊神学发达,即使是体育竞技会也被普遍认为是希腊人献给神的祭品。希腊人为了表明自身的虔诚,将自己认为最美、最纯洁的躯体献给神,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就意味着上苍把胜利之福恩赐给了谁。这表明古希腊 A. 直接民主政治影响体育竞技 B. 神学思想中隐含着人文精神 C. 神学泛滥导致公民体质下降 D. 体育竞技充满公平正义精神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神学思想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思想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看不出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公民体质下降,排除;D项,材料不是强调公平正义的精神,排除。‎ ‎10.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B. 民主自由局限性 C. 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D. 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表明雅典公民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和有闲暇的精力及经济基础,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民主自由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故C项排除。材料与审判制度无关,故D项排除。‎ ‎11.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古代中国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 A. 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 B. 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C. 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它与血缘宗法观念紧密联系,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中国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下;C选项错误,民本思想与孝道文化没有直接联系;D选项错误,孝道文化在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两者没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有学者认为,罗马万民法虽然不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但那些用来规定私人间贸易关系的常识也可能被恰当地用来调整国家间关系,在财产转让领域内这种情况尤为多见。该学者旨在说明,罗马万民法 A. 孕育了当今国际法的诸多原则 B. 避免了形式主义法律的弊端 C. 调节了社会关系上的复杂矛盾 D. 实现了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用来规定私人间贸易关系的常识也可能被恰当地用来调整国家间关系”反映了罗马万民法可以用来“调整国家间关系”即它可以起到国际法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罗马法避免了形式主义法律的弊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万民法在调节“私人间贸易关系”“国家间关系”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不是“调节了社会关系上的复杂矛盾”,排除;D项,罗马万民法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排除。‎ ‎1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耆英以钦差大臣名义兼管五口通商事宜;道光二十四年,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仍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的产生。这一官职的设置表明 A. 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有所调整 B. 近代专职外交事务大臣出现 C. 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D. 对外交涉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答案】A ‎【解析】‎ 材料“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仍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的产生”反映了当时清朝外交体制有所调整,管理对外通商事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兼办”,不是专职外交事务大臣,故B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开始,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政府高度重视对外交涉问题,故D排除。‎ ‎14.李鸿章他们面对的敌人(保守派)是一群无知的对手,一切有理有据的论证对他们都是无的放矢。……更要命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也逃脱不了“无知”二字。他们虽呼吁变法,自己却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故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作者意在说明洋务派 A. 从器物变革必然失败 B. 认识与指导思想具有局限性 C. 救国道路是完全错误的 D. 肯定了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他们虽呼吁变法,自己却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故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可知,作者认为洋务派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并未认清西方文明和近代工商业,所以其认识和指导思想具有局限性,故B正确;AC说法太绝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洋务派的局限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 A. 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B. 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 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 D. 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反映了康有为主张通过付权于民来巩固清朝统治,说明他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是强调巩固清朝统治,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其它制度与君主立宪制作比较,不能说明康有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故B排除;“付权于民”并不等于分权政治体制,故D排除。‎ ‎16.1919年11月,李大钊发文评价五四运动,称其“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这体现了五四运动 A. 追求正义自由的理想 B. 具有苏俄革命的模式 C. 爱国牺牲的责任意识 D. 兼具社会革命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概括材料“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可知,五四运动对正义自由的追求,故A项正确。苏俄革命的模式是指中心城市暴动,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对正义自由的追求,没有涉及爱国牺牲和社会革命,故CD项错误。‎ ‎17.据如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民生问题成为国家财政支出关注的重点 B. 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 民营企业成为社会投资主体的趋势加强 D. 经济建设支出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从图中可知,1950--1978经济建设支出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比如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投入较多,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D正确;图示为1950-1978年经济建设支出,无法体现出是民生问题,排除A。对外开放是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实际上是从1979年才开始的,B与时间不符,B错误。 材料只涉及财政支出的变化,无法得出民营企业是主体。再者,三大改造完成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民营企业在中国几乎不存在,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18.美国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这是因为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体现了 A. 分权制衡原则 B. 妥协让步原则 C. 维护统一原则 D. 联邦共和原则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推出制宪过程体现出来的主要原则是妥协退让,故B选项正确;分权与制衡是美国宪法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通过三权分立与制衡、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和制衡等方面体现出了,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A选项错误;维护统一原则主要是通过联邦制度取代邦联制度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C选项错误;联邦共和原则主要是八七宪法关于政体的内容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体现并不明显,故D选项错误。‎ ‎19.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有学者认为是为解决由人民群众购买力低下而造成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如“通过强大的工会和最低工资法提高货币工资”来增加收入的思想。这些认识 A. 只有经济视角的解释可信 B. 仅仅着眼于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 C. 未能涉及劳工立法的实质 D. 有助于相对全面的理解立法原因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的劳工立法,以及对历史观点的理解与评价能力。材料介绍了学者们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对劳工立法的观点,这有助于从多个角度相对全面地理解劳工立法的原因,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角度的解释揭示了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劳工立法维护工人利益有助于经济危机的克服进而解决政治危机,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中政治角度和思想影响的阐述。劳工立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的具体体现,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中不管是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的解释都与此一致,排除C项。‎ ‎20.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这些举措( )‎ A. 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 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A ‎【解析】‎ 题干主要叙述辛亥革命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不是持续健康发展。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陷入相互混战中,国家统一只是形式上的。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已出现,排除D项。‎ ‎21.华北农民素有“不争讼”的习俗,村民的纠纷一般由村中长者、族长或乡绅负责解决,而这种解决常常造成不公的结果。1940年,晋察冀边区有关土地债务、婚姻、财产纠纷的诉讼,由占案件总数的6.5%上升到40%。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日本进一步侵华激化社会矛盾 B. 民事纠纷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增加 C. 乡约习俗的社会调节功能失效 D. 根据地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答案】D ‎【解析】‎ 在1940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里,一改“华北农民 ‘不争讼’的习俗”,‎ ‎ 民间纠纷的诉讼由占案件总数的6.5%上升到40%,可知农民从习惯由长者、族长或乡绅解决纠纷到相信专门人员审理更公正,接受政府和司法部门,D项正确;土地债务等民事诉讼和相关解决方式的变化与日本人的侵略无关,A项错误;材料提供了由“不讼”到“讼”的变化,不是民事纠纷的增加,更不是乡约习俗调节功能失效了,而是民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B、C两项错误。‎ ‎【点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进步,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 ‎22.文艺复兴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士。他们宣扬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不包括劳动者在内,在他们看来,劳动者不过是“愚蠢无知的群氓”。由此可知 A. 文艺复兴不能代表劳动者的诉求 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 C. 人文主义思想并未产生实际影响 D.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文艺复兴的参加者和支持者”排除了劳动者,说明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文艺复兴的主导者排斥劳动者,但不代表劳动者不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B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排除。‎ ‎23.1961年,肯尼迪指示各联邦部门加大开支,下令按新的最低工资法提高被该法排除在外的政府雇员和政府洗衣工人的工资,发放免费食品券,降低联邦住房管理局贷款利息,增加三十亿美元的政府预算。这明此时美国 A. 凯恩斯主义影响深刻 B. 政府开始全面干预经济 C. 总统获得经济立法权 D. 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消除 ‎【答案】A ‎【解析】‎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材料中“各联邦部门加大开支”“增加三十亿美元的政府预算”等说明此时的美国政府仍在大力干预国家经济,符合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特点,故A 项正确;政府开始全面干预经济从罗斯福新政时期,B错误;美国总统负责行政权,立法权由美国国会负责,C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D错误。‎ ‎24.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 A. 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 B.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 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 D. 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 从漫画中的“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等信息可以看出,美苏主张开展理性外交,避免核战争的爆发。故答案为A项。漫画反映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不能反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美苏在冷战中各自的地位,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 ‎25.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是 A. “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 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 “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 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由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列强的商品撤出中国市场,为中国本土工业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从材料看,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实际上又制约了本土工业的扩张,故C项正确;“一战”后中国机械净进口值快速上升,机械设备进口1 / 6利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将会减少中国对西方普通工业产品的依赖,A项说法中“西方工业品”说法模糊,表达不准确;中国半殖民化指中国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而 1912-1920 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从整体上呈上涨趋势,意味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1912-1914年中国的机械净进口值呈上升趋势,可知辛亥革命后新政权的建立刺激了工业投资的热潮,故D项错误。‎ ‎26.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 A. 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 B.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C. 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 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 ‎27.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指出,新中国在60年代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这种政策反映了政府 A. 依然严格地执行计划体制 B. 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 C. 物资管理引进市场调节机制 D. 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流通的商品”、“像商业部门”、“搞活”等词语都反映了要更为灵活地进行物资管理的要求,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可知并不是严格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在材料中不能明确体现,B错误。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8."美国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 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B. 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C. 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D. 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9.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A. 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 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 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 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追切性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21年7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粮食税代替余年收集制,据材料“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D项;据所学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A项;据材料“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据所学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点睛】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30.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 A. 发达国家一致强力推进自由贸易 B. 欧洲内部充斥着反一体化的声音 C.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击着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面临经济全球化冲击 ‎【答案】D ‎【解析】‎ 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法国农业为代表的产业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趋势,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所以才会有是否要退出自由贸易舞台的争论,故选D。从漫画中可知,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分歧,因此A项中一致强力推进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漫画反映的是反经济全球化的声音,而不是反一体化的声音,排除B;漫画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内部,与发展中国家无关,排除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运行,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I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答案】(1)变化一:运粮方向由自东向西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原因:秦汉时政治中心多在西北(长安),经济重心尚在北方,魏晋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元明清时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南北分离。‎ 变化二:河运从依托自然河道为主,逐渐转变为依托人工运河为主。原因:秦汉运粮方向是自东向西,符合我国自然河流基本走向;唐以后运粮方向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难以利用自然河道,只能开凿运河。‎ 变化三:从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到后来停止海运,只用河运。原因:元代航海技术提高,明朝推行海禁项策,政府疏变河道提高运力,海运风险较大而河运风险小。‎ 变化四:从明清倚重漕运到清末废止漕运。原因:运河淤塞;近代铁路、轮船等新型运输方式的出现。‎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争霸;资本主义的发展;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的冒险精神;基督教的传播。‎ 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差异: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西方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实行重商主义;中国厉行海禁政策,西方鼓励对外贸易;中国经济总体上是闭关自守的内向型,西方经济总体上是对外扩张的外向型。‎ ‎【解析】‎ ‎(1)变化一:根据“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得出运粮方向由自东向西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秦汉时期、魏晋以后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的变化分析回答。‎ 变化二:根据“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得出河运从依托自然河道为主,逐渐转变为依托人工运河为主。原因:可从秦汉运粮方向是自东向西,唐以后运粮方向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难以利用自然河道,只能开凿运河分析回答。‎ 变化三:根据“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运行,停止海运”得出从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到后来停止海运,只用河运。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元代航海技术提高,明朝推行海禁项策,元代政府疏变河道提高运力,河运风险小等角度分析回答。‎ 变化四:根据“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运行,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得出从明清倚重漕运到清末废止漕运。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运河淤塞,近代铁路、轮船等新型运输方式的出现等分析回答。‎ ‎(2)背景:根据“新航路开辟后”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得出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根据所学,还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争霸,文艺复兴的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等角度分析总结。‎ 影响:根据所学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可从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速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分析总结。‎ ‎(3)差异:结合所学,可分别从经济、对内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可从中国小农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属于内向型经济等说明,西方可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对外贸易,属于外向型经济等进行比较。‎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己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巫术,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髙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激进人士推崇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1) 特点:历史悠久;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强调天人合一,综合施治;医学教育先进;著述丰富,人才辈出等。原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读书人观念的转变;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受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等。 (2)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等。影响: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认识等。‎ ‎【解析】‎ ‎(1)由“商周时期,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可知中医药学历史悠久;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 可知著述丰富,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由“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可知强调天人合一;由”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可知医学教育先进。由"在政府的鼓励下"可知形成原因之一。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文明的历史悠久是由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强调天人合一受到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 ‎(2)由“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可知背景为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由"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可知西学东渐与教会的推动作用。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认识等角度概括。‎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2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全书以近代早期的世界全貌为开篇,然后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论述,注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地勾勒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走向进步的过程。‎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序言 根据材料中书籍的编写思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此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此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发展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论题,根据材料“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即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例如: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等方面予以阐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