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3.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5.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这种做法( )‎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7.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至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D.铁犁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8.秦汉时代,南方郡的面积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9.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政策,并设置行政机构专门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 ‎10.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可知两汉时期(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 ‎11.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人阶层靠拢。而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12.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 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 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13.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4.1939年,冯友兰在《论抗战》中指出:“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的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时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此言论反映了( )‎ A.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B.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 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16.下表反映了美国( )‎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3年 ‎1.5%‎ ‎17.2%‎ ‎48.3%‎ ‎1963~1967年 ‎1.3%‎ ‎13.5%‎ ‎53.2%‎ 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C.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17.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 )‎ A.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 B.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C.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D.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 ‎18.关于雍正的死因,古今有不同的记载。雍正的《起居手册》记载:“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戌时,上疾大渐,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授受遗诏。到二十四日子时,龙驭上宾。”《清帝外纪》记载:“惟世宗(雍正)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这反映出( )‎ A.历史叙述中不会有客观性的记载 B.不同历史记载使史学呈现多元化 C.当事人记录的历史才具有真实性 D.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总会有差异 ‎19.阅读下表:‎ 政治 动荡裂变的时局 共和制度的渐进 经济 夹缝中长出幼苗 民族工业的春天 思想 迷离彷徨的选择 博大宽容的气象 习俗 抱残守缺的遗风 移风易俗的时尚 据上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 A.锁国与开放 B.坎坷与进步 C.危亡与机遇 D.保守与激进 ‎20.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21.1958年的教育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1961年后强调教育质量,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 B.政治运动造成教育的剧烈动荡 C.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 D.国家实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22.下表是伏尔泰理想政府的构成条件。据此可知,伏尔泰( )‎ 君主权力必须约束在一定界限以内 以免出现专制政治 制约贵族权力 以免造成无政府状态 把教会排除在政治以外 以免世俗和神圣混杂在一起 A.否定宗教的社会功能 B.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C.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 D.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23.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24.有西方学者说:“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全球化( )‎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弱化了落后民族的文化自主性 C.加速了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带来了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和不存在事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材料二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同样,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关系的和睦,儿童入学伊始,第一首诗便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容?(2分)并阐述这一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角度)(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不同之处(4分),并分别说明其成因。(9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问题上,19世纪末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化是可望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西方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合材料,补充观点:“ 是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正反相关史实对其进行简单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7.(15分)材料 ‎ ‎ 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延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 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积极影响。(9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是因为周期统治者总结并吸收夏、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仅靠神权已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向背,要爱护百姓,才能更好地维护统治,A项正确;西周时期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主权在民”是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商周时期王权并未受宗教神权控制,排除。‎ ‎2.D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种血缘分封制又制 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B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故B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 对王权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 ‎3.D 解析:齐国退兵是因为齐国与鲁国的祖上都是认同周王的大宗地位,而不是盟约的作用,故A项错误;齐国与鲁国的先祖没有血缘关系,谈不上宗法观念,故B项错误;公元前634年,此时的分封体制已经遭到了破坏,故C项错误;齐国与鲁国的祖先都是周王的封臣,都认同周王的最高地位,有了这种天下共主的思想,故D项正确。‎ ‎4.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设立政事堂的意义。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得出三省分权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可知,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5.D ‎ ‎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辖区划分的意义。根据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地区间并非相互隔绝的状态,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行省设置犬牙交错的特点,并未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犬牙交错的行省设置不易产生分裂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由此得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结论,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等信息可知,元行省犬牙交错的特点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 ‎6.D 解析: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题干未提及,故B项错误;思想控制加强是题干反映的内容,此为现象,非设问所指,故C项错误;题干中“要统一思想,那么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推知雍正帝想加强思想控制,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D项正确。‎ ‎7.C 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题干材料说浅耕农业时代才适合井田制,因为“不至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也就是说农民只要是在田里耕作就可以有收获,跟他们的积极性关系不大,言外之意是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是不适合精耕时代的,C中的“公田”就是指井田制下的土地,故选C项。A、B两项本身都是正确的说法,但是和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的说法错误,应该是铁犁牛耕促进了私田的开垦。‎ ‎8.A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郡的面积较大是因为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位于北方黄河流域,这与北方地区历史上开发的程度比南方高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秦汉时代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如北方重要,B项不符合史实。秦汉时代,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滞后于北方,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涉及汉武帝时期到东汉盐铁政策的变化,未涉及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到东汉时期民间逐渐获得了一定的盐铁的经营权,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我们得知盐铁由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时期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说明中央放松了对盐铁的控制,故C项错误;“纵民煮盐”会导致农业劳动力流失及土地兼并,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故D项错误。‎ ‎10.A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此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在汉武帝之后的增长情况,可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核标准,故A项正确;此图反映的是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没有涉及其他教育机构,故B项错误;此图反映的是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这一变化无法说明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故C项错误;图中没有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1.D ‎ ‎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材料只体现了士商阶层,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士商阶层之间的流动,故D项正确。‎ ‎12.D 解析: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不同,但并不代表董氏儒学就是优势,且这只是形式,非董氏儒学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推知董仲舒提升儒学不是题干的意图,故B项错误;董仲舒儒学糅合道家等其他学说的理论,只是一种手段,非目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说明意图服务于当时汉朝的由“消极无为”到“积极有为”的现实需要,故D项正确。‎ ‎1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表明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愿意彻底放弃传统儒家思想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维新派对待西学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故C项错误;同理,D项错误。‎ ‎14.A 解析:由材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可知,冯友兰认为抗战不会导致中国的衰落,中国必然会逐渐强大,体现了其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故A项正确;不仅仅是血战到底,忽视了材料中“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故B项错误;不仅仅是视死如归,忽视了材料中“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故C项错误;D项忽视了材料中“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故D项错误。‎ ‎15.A 解析: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说明在国会内部参众两院相互制约,实际就是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故A项正确;美国参众两院不同于英国上下两院,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总统权力,故C项错误;美国是间接民主,故D项错误。‎ ‎16.B 解析:表格体现的是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变化,并不能体现经济增长快慢,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是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对外贸易问题,故C项错误;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科技革命而非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17.A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短篇小说不仅文章结构不严谨,逻辑关系极为不明确,“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显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描写现实主义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学显然不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故C项错误;此类文学写作不突出对于文章主旨描写,故D项错误。‎ ‎18.B ‎ ‎ 解析:历史叙述尽管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但依然会有一定客观性的记载,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对雍正死因的不同记载,说明不同历史记载使史学呈现多元化,故B项正确;当事人的记录属于一手史料,相比二手史料,其史料价值较高,但并非只有一手史料才具有真实性,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可能相符,故D项错误。‎ ‎19.B 解析:鸦片战争打破了锁国,与材料中“中华民国初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二列体现了坎坷,第三列体现了进步,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取代清政府是进步,危亡与材料中“彷徨”“遗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第三列是进步而不是激进,故D项错误。‎ ‎20.C 解析:从材料看,两个文学作品都追求正义,故C项正确。‎ ‎21.A 解析:1958年创办职业教育和半耕半读中学,而不到三年就开始“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显然是当时中央教育方针调整导致,故A项正确;政治运动导致教育变革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是教育政策的变化,不是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此时国家出台教育公平的政策,故D项错误。‎ ‎22.C 解析:表格中“君主权力必须约束在一定的界限以内”说明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把教会排除在政治以外”不是说否定教会的社会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标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表格中没有阐述政治平等的信息,故D项错误。‎ ‎23.C 解析:法国启蒙运动发展的迅速与否与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理性主义思潮强调理性思考,本身并不会引发精神危机,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中过于注重理性与科技的力量,忽视情感与社会环境,从而造成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弊端,并非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故D项错误。‎ ‎24.D 解析:“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就是关注全球性共同价值观,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单一化,不是多元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弱化,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论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加速,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5分,共52分)‎ ‎25.(25分)‎ ‎(1)强调人的价值或树立人的尊严或人生万物的尺度。(2分)商品经济发达和民主政治高度发展。(4分)‎ ‎(2)关注现实、现世,批判神权,追求财富。(6分)‎ ‎(3)不同之处:中国:强调家庭幸福、社会关系和谐。‎ 西方: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追求实现个人价值。(4分)‎ 成因: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君权神化,使中国缺乏宗教权威。(每点2分,答3点给满分)(5分)‎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传统人文精神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任答2点即可)(4分)‎ ‎26.(12分)示例 观点:将学习其他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阐释: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甚至一度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近代后期,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金,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随胜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一度照搬苏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他国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之,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学习其他文明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27.(15分)‎ ‎(1)特点:被动进行;渐进性;具有现代性(或通过制度建设近代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教育担负人才选拔的使命;注意新旧衔接等(或布新与守旧产并存)。(任答3点,6分)‎ ‎(2)积极影响: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或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