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合肥二中藏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 )‎ A. 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 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 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 农民到市场出售农产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故A项正确。‎ ‎2.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 丝—棉—麻 B. 麻—棉—丝 C. 麻—丝—棉 D. 丝—麻—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麻是半坡人衣着织物的原料;而汉代,随着纺织业提花机的使用,其丝织品种类繁多且成为衣着织物的原料,汉代的“丝绸之路”即是最好的证明;棉纺织业则兴起于南宋时期,到元朝则已成为南方主要的手工行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推广棉花的种植。说明棉布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衣料。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的掌握,进而掌握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演变的历程等。‎ ‎3.“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 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 ‎【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4.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 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C. “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D. 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是指资本主义萌芽是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故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明朝资本主义萌芽。‎ ‎5.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明朝一直实行“海禁”政策,不允许对外贸易 B. “闭关锁国”政策使清朝断绝与外国的一切交往 C. 广州“十三行”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 “闭关锁国”政策使白银不外流,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只准广州十三行从事海外贸易活动,故C正确;A、B说均过于绝对,排除;闭关锁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不正确。‎ ‎6.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鸦片战争前作为唯一口岸,广州有大额的关税收入和大量来自包括杭州在内的各地的手工业产品出口海外,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对比两地经济实力,无法得出“北方”落后“岭南”,C项错误;清代前期“唯一”口岸与 “广阔的外贸市场”不符, D项错误。‎ ‎【点睛】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对外政策,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禁绝对外贸易。‎ ‎7.中国近代企业的最大特点是 A. 产生于中国近代 B. 出现雇佣关系 C. 采用机器生产 D.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开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C正确;A不是近代工业的特点,排除;雇佣关系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已经出现,因此不是近代企业最大特点,故B不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其特点之一,但不是最大的特点,故D不正确。‎ ‎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9.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人们这样做 A. 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 B. 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C. 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表现 D. 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来炼铁”可知所反映的是大炼钢铁运动的场景,由此可知该做法体现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故A正确;大跃进运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脱离了中国的国情,故B 不正确;公有化是人民公社化的体现,与材料无关,故C不正确;大炼钢铁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利于工业化建设,故D不正确。‎ ‎10. 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部门在一战结束后受打击也最重,这主要说明( )‎ A. 民族工业投资总量较小,规模较小 B. 战争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C. 民族工业应重点发展重工业 D. 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答案】D ‎【解析】‎ 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间忙于战争,所以使得民族工业获得了“短暂的春天”,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又重新加紧侵略中国,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很快萧条,说明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故D正确;A、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 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答案】D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被侵略的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越来越贫穷,这样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两极分化基础上的。‎ ‎12.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反响最强烈的国家是 A. 法国 B. 荷兰 C. 西班牙 D. 葡萄牙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旨在打破荷兰对海上运输的垄断,引起了荷兰的强烈不满,由此引发了英荷战争,故B正确;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在殖民地的争夺上与英国有着激烈的冲突,但均不是《航海条例》的矛头所向,故ACD均不正确。‎ ‎1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变得浑浊不堪。”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工业革命 ‎①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影响了生产方式 ③影响了自然环境 ④影响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变得浑浊不堪”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故①②③正确,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关系变动的信息,④不正确,故ACD均不正确。‎ ‎14.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材料的表明 A. 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B. 当时亚洲国家普遍的富有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 “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高 ‎【答案】C ‎【解析】‎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这说明世界各地的联系迅速加强,一定是.工业革命后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结果,C正确。“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D;“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与材料和史实俱不符,排除B。‎ 点睛:材料体现的是在1900年前后,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导致一个地方经济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地方,这恰恰说明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15.下列关于垄断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 B. 是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 C. 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D. 使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产生了垄断组织,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BCD均是对垄断的正确描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16.20世纪20年代繁荣时期的美国汽车排成长龙,但过了不久,美国人就排起长龙则是为了领取救济,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重工业发展太快,农轻重比例失调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 国家福利政策的发展 D. 天灾使农业生产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但过了不久,美国人就排起长龙则是为了领取救济”所述为20年代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大量失业,靠领救济金过日子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A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之后,故C不正确;D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7.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述错误的是 A. 是苏俄在非常时期实行的应急措施 B. 它对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起了物质保障 C. 它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有效途径 D.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结束后列宁等人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的出现,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做法是行不通的,C符合题意,故选C;ABD均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正确描述,与题意不符。‎ ‎18.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共同点的比较分析,限定词:根本相同点。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仅是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排除A项;题干两个政策都涉及工业方面,如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方面措施是中心措施,B项并不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小农占据优势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涉及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项正确;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相同点。‎ ‎19.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A. 废除部门管理体制,放松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一些列改革,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符合题意,故选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初期以农业为突破口,失败后转向工业,C不符合题意;D说法过于绝对,改革还是有一定成效的,D与题意不符。‎ ‎20.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或“我是法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 经济一体化 B. 政治一体化 C. 国家一体化 D. 军事一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是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根本上反映的是经济一体化,故A正确。由材料中“我是欧洲人”,政治一体化是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实现的,排除B。民族国家仍然是存在的,不存在国家一体化的信息,排除C。材料未涉及军队一体化的有效信息,排除 D。‎ ‎【点睛】本题以我是欧洲人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欧洲一体化知识点的掌握,即欧盟问题,考查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21.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1988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 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B.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 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 ‎【答案】A ‎【解析】‎ ‎197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故A正确,B错误;CD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释。‎ ‎【名师点睛】‎ 首先,要全面准确材料,不能只就局部信息进行解读,本题CD选项都存在此现象;其次,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干预。‎ ‎22. 非洲现在很多地区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是( )‎ A.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C. 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 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题干中的图片主要反映的是非洲的贫穷落后的现状,其根源是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所造成的,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打破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旧秩序,建立新的国经济关系秩序,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建立新的国际新秩序 ‎23.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湖点的动因分别是 A. 中共十一届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地平台,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扩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知识经济”的作用 B. 克林顿改革的作用 C. 里根改革的作用 D. 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出现了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故A正确; 克林顿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和“知识经济”的作用相比,其不是主要原因,故B不正确;里根改革是在八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C不正确;七十年代以后美国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不正确。‎ ‎25.‎ ‎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 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单独发展,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地区性组织纷纷成立。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二、非选择题 ‎26.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 ‎(1)根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这两次物价上涨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据此概括指出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 ‎【答案】(1)不同:前者是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后者因为价格革命,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的全面上涨。‎ 事件:新航路开辟 ‎(2)“新天新地”指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因素:工业革命开展;海外市场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3)现象: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影响:客观上向被侵略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积极)。但是也给被侵略地区的经济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消极)‎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据材料“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可知,第一次物价上涨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导致运往欧洲的货物价格上涨。第二次物价上涨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银价下跌,物价上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和第一小问可知,第一次物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第二次物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二者均与新航路开辟有关。‎ ‎(2)第一小问,据材料“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的新天地是指英国成为了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第二小问,据材料“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殖民扩张等方面回答。‎ ‎(3)第一小问,据材料“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加以回答,积极方面侧重建设性,即伴随着侵略扩张,也将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等带到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消极方面主要从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方面回答。‎ ‎27.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产生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什么?‎ ‎(3)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请你谈谈你对该模式的看法。‎ ‎(4)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并且结合实际国情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请你简要说出该体制的建立过程。‎ ‎【答案】(1)自由放任政策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2)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②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 ‎(3)①积极: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和反法西斯战争各得)。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受到压抑,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4)建立基本过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后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盛行,一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极大繁荣,但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发生后,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 ‎(3‎ ‎)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加以回答,积极方面侧重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消极方面主要侧重农轻重比例失调、压抑了人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以及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导致苏联解体等。‎ ‎(4)结合所学知识,主要把握几次重要的会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