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面两幅图片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朝时期 C. 西汉时期 D. 东汉时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下面两幅图片所示的耕作方式是指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CD所述的时期都是对这种耕作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答案】D ‎【解析】‎ 18‎ 试题分析:“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体现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A表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BC表述正确;D表述不正确,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与市场少有联系,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3.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 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 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 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成就最高的手工业品是青铜器;唐宋时期瓷器成就高;明清时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业、瓷器业、棉纺织业。‎ ‎4.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 帝国的彷徨 B. 中华的荣耀 C. 东方的曙光 D. 王朝的振兴 ‎【答案】‎ ‎【解析】‎ 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是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大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辉煌的时期。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A、C、D项。‎ ‎5.5.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B. 是清朝在遭到外来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 C. 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D. 促进了国内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18‎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和交往,使中国逐渐与世界隔绝,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外来威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闭关锁国,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不利于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6.6.“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可知,限制机户规模的扩大,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本题选D。A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7.7.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 A.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C. 民族纺织工业兴起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D ‎【解析】‎ 材料“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其开始解体,故D项正确;A项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材料“洋布畅销”说明B项错误;C项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点睛:材料“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是解题的关键。‎ ‎8.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 18‎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 ‎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 ‎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 ‎ ‎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后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好,所以①是有可能经历的,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所以②是有可能经历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连年的战乱,所以③是有可能经历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政府鼓励工业的发展,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所以④是有可能经历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的战乱,经营条件是不可能明显好转的,所以⑤是不可能经历的,本题凡是含⑤均是错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⑤,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⑤,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⑤,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9.9.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代表洋务经济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18‎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在1840年之前占主导地位,之后逐渐瓦解,代表自然经济,故A排除;②在19世纪60年代后产生,1900年后逐渐消失,代表洋务派经济,故B正确;③从1840年产生,到1949年结束,代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故C排除;④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1956年结束,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D排除。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近代中国各种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史实,再仔细分析材料曲线的变化时间和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区分自然经济、洋务派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10.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 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 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 “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反映的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全体成员一起劳动时出现的情景;“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反映了农民的积极性被提高,改变来自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11.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8‎ C.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因此B排除;A和D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可以排除;实际上根据题干关键词“先进”、“落后”,我们也可以得出答案为C。‎ ‎12. 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要把找到的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A.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 三大改造运动中 C. “大跃进”运动中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20世纪50年代末、炼钢”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个场景发生在“大跃进”运动中。“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全国形成了大炼钢铁的局面,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号召全民炼钢,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13.13.“……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歌颂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决策出现于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出现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18‎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 ‎14.14.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5.15.“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说法主要反映了 A. 人民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B. 我国科技水平发生变化 C. 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D.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太阳……挂钟……手表……手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D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生活水平,而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民的生活变化,而不是国家科技水平的变化,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风气变化的信息,故C错误。故选D。‎ ‎16.16.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这说明当时 A.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 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答案】A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3年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和所学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B中丧失殆尽说法错误;C大众赞同不符合情理;D中彻底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婚姻观念的改变·表现 ‎17.17.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可见当时《民报》是 A. 艺术性报刊 B. 娱乐性报刊 C. 通俗性报刊 D. 政论性报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因此选D.‎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18.18.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 报纸和广播传媒的普及 D. 电影和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信息高速公路是互联网产生的后果与影响,不是条件,故A 18‎ 错误;由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具备了主要的技术条件,故B正确;报纸广播与互联网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C错误;电影和电视机的传播途径与互联网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B。‎ ‎19.19.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的、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 A. 麦哲伦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迪亚士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达•伽马发现经好望角至印度群岛的航道,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故C正确;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故D错误。故选C。‎ ‎20.20.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 荷兰 B. 西班牙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7世纪时期荷兰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海外贸易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故应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的地位 ‎21.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 兴起于重工业 B. 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18‎ C.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 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科学家”即可选出C项;题目中未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发生的国家和成果等史实,故排除A、B、D三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2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表现 C.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拓展 D. 是一种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BC理解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D理解不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西方列强为主导,而广大亚非拉国家被强迫卷入这一世界市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西方的殖民侵略,因此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23. 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A.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 “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 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的加剧 18‎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B是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但不足以说明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C是经济危机导致的后果;D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也加大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 考点:经济大危机 点评: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很快蔓延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它的经济状况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这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4. 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经有人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过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并且票数远远落后于罗斯福。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 A. 美国小学生不相信上帝 B. 罗斯福的经济改革 C. 老师的政治思想引导 D. 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只能说罗斯福更受欢迎,不能说人民不信上帝;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D不对,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B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稳定了社会秩序,提高了罗斯福的威望。‎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性:1.直接影响: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2.间接影响: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3.深远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5.25.海报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其细节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重大改革中的某项政策宣传画,为了执行这一政策,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18‎ A. 直接发放救济物资 B.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 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 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 宣传画中有工人拿着劳动工具,并且工作能付薪水;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等措施,可以判断选D项。‎ ‎26.26.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 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 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答案】D ‎【解析】‎ ‎“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表明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故D正确;英国不是社会主义,故A项排除。福利制度不能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排除。社会保障制度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故C项排除。‎ ‎27.27.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由此说明 A. 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B. 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C. 新政后美国政府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8‎ D. 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并未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故A错误;新政后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但并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故B错误;材料“守夜人兼二老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C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未大力发展国营经济,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守夜人兼二老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实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8. 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 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C. 扩大社会消费,大大地促进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D. 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福利国家”的建立属于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ABD都表述正确;C表述不正确,它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选C.‎ 考点:“福利国家”的建立 点评:建立“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评价: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1)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2)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29.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18‎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 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建立起二战后的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故答案为D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是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不是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排除B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0.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组织。其中美国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的经济组织有 ‎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上海合作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④欧洲联盟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员国包括美国,故①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不符合题意,故②‎ 18‎ 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故③正确;欧洲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组织,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个经济区域组织的构成、性质等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信息“美国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的经济组织”,即可逐一判断,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简答题(共一题16分)‎ ‎31.3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形成了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了。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这个事件过程又称作什么?‎ ‎(2)“海上马车夫”是指哪个国家?“日不落帝国”又指哪个国家?什么事件标志世界市场拓展?‎ ‎(3)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各两例。‎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2)荷兰、英国、早期殖民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火车,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电报,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 ‎【解析】‎ ‎【详解】(1)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的标志是新航路的开辟。再从“地理大发现”的角度回答这个事件过程的别称。‎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马车夫”是指荷兰,“日不落帝国”指英国。再从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角度回答世界市场拓展的标志。‎ ‎(3)本题据材料“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形成了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等方面回答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蒸汽机、火车等方面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再从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2题14分,第33题10分,共24分)‎ ‎32.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8‎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些经济政策的?‎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或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 ‎(2)商帮出现;工商业城镇兴起与繁荣。‎ ‎(3)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详解】(1)本题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再根据材料一 18‎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即可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角度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角度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本题据材料二“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材料三“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帮、工商业城镇等方面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本题据材料四“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方面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再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世界潮流等方面回答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些经济政策。‎ ‎33.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做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材料三: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答案】(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本题据材料一“‎ 1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再从工作重心、改革开放等方面回答它做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2)本题据材料二图片、材料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回答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 ‎ 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