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以多元史观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运用比较法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 3.利用知识框架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史实。 4.注意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 5.结合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中国民主制度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知识点一 开国大典 1.新中国成立 (1)筹备:新政协 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知识点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 15 - 3.内容 (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标志: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运行:第一届人大期间,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 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曲折 (1)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趋于停顿。 (2)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知识点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意义 (1)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2)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知识点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5 - 1.依据: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 2.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实施: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5.意义 (1)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图解历史] 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与意义 [图解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图解历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5 - [图解历史] 我国1954年宪法的特点 [图解历史] 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误区警示] 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不具有决策权力,其通过的文件不是法律。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 15 - 主题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史料探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召开 史料 我国的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情况表 届次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数 1 226人 1 226人 3 040人 中共党员 668人(占54.5%) 708人(占57.7%) 1 667人(占54.8%) 民主党派人士① 274人(占22.3%) 284人(占23.2%) 565人(占18.6%) 无党派人士 284人(占23.2%) 234人(占19.1%) 808人(占26.6%) 注:①民主党派,指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思考 上幅表格反映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什么信息? 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史料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答案 (1)权力主体是人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2)权力广泛(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3.政治协商制度 史料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15 - 注:①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的性质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思考 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目的是什么?人民政协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目的: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变化: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史论形成]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1.区别 项目 人民政协 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不同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民主(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职能不同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立法、任免、决定和最高监督权及应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 监督权不同 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 产生方式不同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联系 (1)两者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名家论史] 观点:“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约翰·耐斯比特 导读:史料表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探究] - 15 - 1.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注:①表明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思考 史料中体现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史料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①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 注:①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同级相应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并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 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 答案 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具有民主性。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史料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史论形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 15 - 2.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1.(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 - 15 - 答案 C 2.(2017·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不属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B错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C错误;20世纪90年代,实行村民自治,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3.(2015·福建学业水平测试)“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文中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 抓住本题的关键信息: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B 4.(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据此,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民族歧视政策 B.经济特区 C.民族区域自治 D.特别行政区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 C 5.(2016·江苏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 15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贯彻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得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此后西藏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故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答案 A 6.(2016·新疆学业水平考试)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它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解析 依据“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可知是指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民主。 答案 B 7.(2015·内蒙古学业水平考试)近代以来,各国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逐步发展和完善。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人教版教材》 - 15 - 材料三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教版教材》 (1)材料一体现了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什么原则?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民主精神? (3)材料三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案 (1)原则: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目的:防止专制的出现,巩固民主政权。 (2)精神: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任何两点即可得分)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5 -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焦作高一期末)1949年8 月,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 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D.完全仿效了苏俄苏维埃体制 解析 据材料“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可知此次“代表会议”实现了社会各阶层身份、地位的平等,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7·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说明本次会议( ) A.代行立法机构的职权 B.暂行中央政府的职责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49~1954年政协代替人大行使职能,人大是中国的立法机构,故A项正确。 答案 A 3.(2016·河南南阳五校联考)“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 从材料“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说明该宪法是在1949年后颁布,A、B、C三项都是共同纲领的内容,体现不出“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 15 - 答案 D 4.(2017·山东潍坊高一期末)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这反映了(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 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解析 基层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民主措施,故A项错误;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是在1956年,故B项错误;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写入宪法,标志其正式确立,故C项错误;代表名额比例上各城市不同,反映出选举法案需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7·四川资阳高一期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道:“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具体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中国与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精诚合作的理念,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哪一项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一材料信息,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共产党好比红花,各民主党派好比绿叶。 答案 D 7.(2016·河南洛阳期末) - 15 -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该方针针对的是( ) A.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B.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C.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的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解析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运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为了进一步调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不符合,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8.(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是( ) A.地方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处理好民族关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15·广西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15 -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 (1)制度:①皇帝制度;②君主专制制度;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事件:①辛亥革命;②清帝退位。 (2)原则:①人民主权;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意义:①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②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③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趋势:①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②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 -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