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35 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文化及教育成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35 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文化及教育成就

1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决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 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2.“两弹一星” (1)概况 ①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意义 ①解除了美苏两国对我国的核威胁。 ②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注意】“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取得了氢弹研制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 成就,但它们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而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摒弃“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坚持科学 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学* 2.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1)从 1999 年起,“神舟”号飞船经过了多次无人飞行试验;2003 年 10 月 15 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 号飞船升上了太空,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2)2007 年 10 月 24 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3)“嫦娥二号”于 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9 分 57 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概况 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联 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 首席顾问。 2 2.地位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3.意义 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银河”系列计算机 (1)1983 年,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诞生。 (2)1993 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 10 亿次的“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3)1997 年,每秒运算 130 亿次的“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生物技术 (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 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 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 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四、全面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团结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 1956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含义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就 科研与文艺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如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 之争;文艺领域中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 原因 表现 经验教训 “左”倾错误不断发 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 3 曲折 展,尤其是“文革”的 开始 多学者被划成“右派”并受到 政治批判,一些学术问题被 当成政治问题 新生 “文革”结束,清算“左” 倾错误;以邓小平为 首的党中央的正确 决策 文艺创作欣欣向荣,学术讨 论空前热烈;进入 21 世纪,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 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五、全面把握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 1.建国初期——开基创业 (1)措施 ①拉开序幕 改革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 ②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1957 年毛泽东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 半读学校)和“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 ③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定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 (2)方向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挫折 受“左”倾错误影响,鼓吹“读书无用”论,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 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蓬勃发展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1977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教育科学工作,恢复高考;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学校教育迅速回到健 康发展的轨道。.网 4 (2)教育方针 1983 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表明国家把教育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4.新世纪——迎接挑战 (1)背景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2)措施 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考向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1.积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2.消极因素 (1)“左”倾错误对科技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 (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传统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存在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4)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世界先进科技的学习和交流。 【典例引领】1958 年 6 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1966 年中国首次发射 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1971 年 8 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91 年 12 月秦山核电站建成并 首次并网发电。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D.科学家的努力拼搏 【答案】D 5 考向二 古今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中国的教育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 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 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二、近代中国的教育 1.洋务运动时期 清政府整顿官学书院、祛除科举积弊、推崇儒学地位,从传统中寻求应变方案;主要是针对现实的教 育问题,力图恢复被农民起义搅乱的封建秩序。 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及增设天文算学馆。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成为 19 世纪 60 年 代以后传播西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这突破了对旧制度、旧体系修修补补的框架,迈出了有决定性意 义的一步;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被淡化;严夷夏之大防的旧观念在教育上开始动摇, 借才异域。 福建船政学堂,从西语到西艺的转变。前学堂培养轮船设计制造人员,法文学堂;后学堂培养轮船驾 驶人员,英文学堂。%网 派遣留学生。福建船政局派遣留欧成绩更显著,在挑选出国人员上把关较严;出国学生年龄二十左右, 只想坚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管理人员思想较开明;有明确的要求和检查措施。 2.维新变法时期 6 1898 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清廷 朝野的广泛重视。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是去昂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师法日本。 1901 年以后,清政府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造各级官学、改革和废除科举取士制度。废除科举制 度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促进了留学潮流的高涨,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 3.民初 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 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 1915 年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西方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影响的日益加 深,教育改革兴起。产生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学制——壬戌学制;职业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高等教育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界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美感教育(蔡元培)、职业教育(黄炎培)、 科学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杜威),强调平民性、实用性、科学性、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建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 中国人民的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 员”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 向”;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和“211 工程”计划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 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注入无穷活力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教育发展简况 7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影响。 【答案】示例一 特点: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影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利于“土”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保证。 示例二 特点: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复兴;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影响: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现代化建设人才;增强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网 1.1964 年 10 月 17 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 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是 A.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B.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C.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 8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 2.1978 年 3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号召:到 1985 年,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达 到或接近 1970 年发达国家的科学水平。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 A.开始淡化科技领域的意识形态 B.认识到国内科技水平落后的现实 C.准备用科学技术引领改革开放 D.在科技发展问题上已无冒进倾向 3.下面是一位中学生的日记,对这篇日记所记载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B.中国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 C.中国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 D.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4.1970 年 4 月 26 日,英国《星期日快报》评论说: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 通知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具备了投掷洲际距离的核武器的能力。此报道所评论的“成功” A.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C.使中国打破了西方核威胁 D.得益于高等教育空前发展 5.1957 年一份全国性的诗歌杂志《诗刊》创刊,该刊物在发表毛泽东和许多重要诗人作品的同时,也推出 了一些新人的作品,在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也注重表达对于不同艺术观念的尊重。由此可以得出, 《诗刊》创刊的主要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包容性艺术方针的提出 C.诗人坚持以群体为本位的理念 D.新中国强调对主流价值的尊重 6.在国庆十周年之际,中国电影界共生产电影八十余部,虽然产量上比上一年有较大下降,艺术质量却有 9 了明显的上升,其中《老兵新传》等电影还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荣获了技术成就银质奖。周恩来总理称赞道: “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造了一种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新风格。”这表明 A.“大跃进”运动阻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B.艺术领域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 C.“双百”方针为艺术创作创造良好环境 D.艺术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7.1956 年初,有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向中国陪同人员谈到他不同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 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并于 1956 年 2 月就此事给有关中央领导写信批复。该事件反映出 A.当时毛泽东提倡“百家争鸣” B.毛泽东思想的地位遭到了某些质疑 C.新中国文艺界政治色彩较浓 D.建国之初的民众并未赞同百家争鸣 8.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 2011 年底, 中国共送出约 224.5 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 90%。这一现象反 映出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9.1977 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 11 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 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 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 1899 年,中国留日学生已有 100 多人。1901 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又增加到 280 余名,1902 年 10 为 500 多人,1903 年是 1300 多人,1904 年是 2400 多人。1905 年至 1906 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 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 8000 人。与 19 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 世纪初中 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 体育,应有尽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王晓秋《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材料二 从 1950 年到 1966 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 派出了 8310 人,占派出总数的 78%。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苏联的高等院 校、企业、设计院和科研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 年到 1962 年,有 8000 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有 11000 多名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 学校学习……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500 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 和生产经验。 ——《中国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凤凰卫视 2010 年 4 月 29 日)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活动的表现有何异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时期留学活动出现差异的原因。 1.(2016 年北京卷)“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 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 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 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 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 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 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 育完成其道德。” 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1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2.(2015 年北京卷•节选)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 年世博会在美国西 雅图举行。 材料 1957 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 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 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 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 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列举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 航天成就。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是在 1958 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 功是在 1967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送入预定轨道是在 1970 年,故选 B 项。.网 2.【答案】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2003 年 10 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 5 号”载人宇宙 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故选 C。从 1990 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 市场,而“神舟 5 号”是在 21 世纪发射的,故排除 A。B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神舟 5 号”不是信息技 术领域的突破,故排除 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据“1970 年”“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投掷洲际距离的核武器” 等信息可知,该报道评论的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这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A 项正 12 确;中国是在美、苏等国之后发射人造卫星的,并不领先于世界,排除 B 项;中国打破西方核威胁是 20 世 纪 60 年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结果,排除 C 项;1970 年正是“文革”时期,高等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 击,并非空前发展,排除 D 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双百”方针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信息“1957 年”“推出了一些新人的作品”“遵 循主流意识形态……也注重表达对于不同艺术观念的尊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刊》是在“双百” 方针提出的背景下创刊的,故选 B。材料表述的主要是文学艺术领域,排除 A;C、D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 6.【答案】C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允许苏联学者在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上与他有不同见解,体现了学术上自由争论的 思想,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学术思想而不是文艺界,故 C 项错误; “有人提议”并不代表民众并未赞同百家争鸣,故 D 项错误。#网 8.【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自费留学生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教育制度变革,即国家放宽了出国留学 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家庭收入提高,使留学生家庭具备了自主支持留学的条件;再一方面是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故选 D。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 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 和人才的尊重,故 A 项正确;1977 年时还未进行改革开放,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全面发展”,故 C 项错误;1992 年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 误。 13 10.【答案】(1)同:都有政府支持;留学人数众多;都培养了大批人才。 异:留学地点不同,晚清主要是日本,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苏联;学习内容不同,晚清留学生学习的专 业多为政法和陆军,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主要学习工程技术等专业。 (2)晚清时期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富强道路,并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清末开展“戊戌变法”,办 “新政”,废科举,改革传统教育制度;中日相距较近,来往方便,留学日本费用相对较少,文字、习俗 相似等。学习政法和陆军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严重,要借鉴日本经验救亡图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原因:采取“一边倒”的方针,与苏联建交,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满足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解析】第(1)问,从政府、留学人数、培养人才方面来分析相同点。从留学地点、学习内容等方面分析 不同点。 第(2)问,从时代背景及学习国家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 【直通高考】 1.【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 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 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2.【答案】政治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航天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7 年”“1961 年”“1962 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据此回答“政治背景”; “航天成就”根据所学知识不难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