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1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一、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3)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3.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2)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补缺 中共早期斗争实践的探索 1.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工人运动 1922~1923年,中共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①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②组织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③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3)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四、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②生死转折: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教材补缺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内政外交(1927~1937年) 1.形式上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军队继续北伐。张学良于1928年12月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2.对外政策:反苏亲帝 对苏联:敌对 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对英美:依附 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 对日本:变化 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考点一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1.北洋军阀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针对练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D项正确。 3.“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1.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 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家国情怀——五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王明路线 1931~1934年间,王明等在中共党内推行的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史称“王明路线”。“王明路线”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在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2.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1)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2)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1.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及历史意义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包括三个方面: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核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根据地是革命基地。 (2)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②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属于工农民主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针对练2 (2018·广安、眉山一模,30)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江西瑞金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结合“1930年……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和“江西的南昌、赣州”的信息可知,材料现象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践的结果,故B项正确。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材料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1921~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共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共党员没有增加。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对国民革命性质的认识 角度2 对国民革命特点的认识(与辛亥革命相比) 国民革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有明确反帝目标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角度3 对国民革命目标的认识 答案 角度1: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人民大革命。 角度3: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要求:分析上面的材料,论证中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落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1.(2018·课标全国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C对: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通过这些争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A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生在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之后。B错:材料说的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与欧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D错:“消除”一词说法错误。 [概念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却是从1927年之后开辟的,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2016·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技巧点拨] 通过时间判断是解答高考题的基本方法。1930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分到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3.(2015·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4.(2013·课标全国Ⅰ,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B 解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但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却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六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属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选B项。A、D 两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可排除。易错选C项,中共六大的决议强调的是城市暴动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1.(2019·衡水中学高三摸底考试)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 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对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及,故A项错误;从1894年至1920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数量激增了100多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涉及,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的数量剧增并不等于新型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故D项错误。 2.(2019·钦州三模,29)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答案 B 解析 工农运动是大革命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由于国共合作推动工农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不了重大成果,故C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失败的,故D项错误。 3.(2019·齐鲁名校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29)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 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 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 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 答案 B 解析 此阶段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与苏联友好往来是为“剿共”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英美主张与苏联对峙,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主张抗日,故D项错误。 4.(2019·天津河北区模拟)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答案 B 解析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导致共产党员绝对值锐减,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工人比例下降而农民比例陡增,与毛泽东等深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相关,故B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是解放战争时期与1950~1952年,故C项错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枣庄模拟)“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 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大同、阳泉期中)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A项错误;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 3.(2018·南宁模拟)1924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这说明( ) 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 B.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 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 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反映了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故A项正确;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故B项错误;材料“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不能推断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故C项错误;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故D项错误。 4.(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6)胡适指出:民国十三年以后,国民党一度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国民党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国民党的改组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共产国际的帮助 答案 B 解析 北伐战争的胜利在1927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国十三年”可知为1924年,结合所学,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国共两党合作,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一大而非黄埔军校,故C项错误;共产国际的帮助是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5.(2019·衡水高考模拟)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 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 D.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得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北方国民党组织的改造,并发展了党员,取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 6.(2018·邯郸一模,30)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可知重视工人领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人斗争而非工农联盟,故B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故D项错误。 7.(2018·呼和浩特期中)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路线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C.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 D.独立自主逐步的走向成熟 答案 B 解析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和所学知识可知,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符合中国的国情,团结工农,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项正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说明中共的工作中心在农村展开,与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故C项错误;中共六大是在莫斯科召开,或多或少受苏联影响,无法体现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 8.(2018·唐山模拟)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新型人民军队( ) 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 B.建立伊始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 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 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 答案 A 解析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创建军队的开始,因而党的领导是这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显著特征,故A项正确;毛泽东掌握中共军队领导权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故B项错误;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而中共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是在1937年,故C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口号,此时中共人民军队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9.(2018·兰州模拟)《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故C项正确。 10.(2019·德阳模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这一规定( ) A.旨在推进根据地的工业化 B.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 C.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D.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答案 B 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的内容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错误;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故B项正确;规定的内容表明政府关注民生,与适应社会生产力状况无关,故C项错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政府关注民生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8·汕头一模,29)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 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C 解析 从这些口号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可以判断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共的口号有利于团结一部分力量,从而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故D项错误。 12.(2018·吉林二模,30)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 ) 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 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 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可知文章把救灾与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土地革命任务相结合,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洛阳一模,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阶级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14.(2018·南昌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7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 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年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他合理的论题 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剿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解析 对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人数减少的原因探究等,结合史实论证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查看更多